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08320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构想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西安交大附中高二语文组 李琳课程特点与教学构思本课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选读单元的教学内容。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我构思,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

2、本,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要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立身处世、应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和必修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孟子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本节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是其中的第四节,这则选文重点体现孟子“与民同忧乐”的思想,这种思想学生结合现实并不难理解,而且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

3、淹的岳阳楼记,对“与民同乐”这种思想已经有所了解。本课将此设为教学重点,希望学生结合现实人生对其作出历史性客观性评价,进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一思想,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与人生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孟子的论辩艺术。孟子是以辩才而出名的,孟子这部散文也是以长于论辩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教学本文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孟子的善辩以及他的论辩艺术。 学情分析 对于孟子和孟子,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初中学过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中必修一又有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精读内容。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是有基础的。但是,孟子的思想都关系社会人生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与自己面

4、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并作相关性的思考,这些方面还是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的。同时,孟子长于论辩,学生正处于高二下学期,即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的阶段,所以,应借由本文论辩技巧的体会和分析,进一步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进一步增强语感。2.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初步理解文本。2.反复诵读,深入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3.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及师生对话,使学生领悟孟子“与民同乐”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和现实意义。

5、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天下。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教学难点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教学方法引导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孟子:其人,天地精华;其文,天地奇观。齐宣王与孟子:孟子不单提要求的时候理直气壮,宣扬他的主张时更是不屈不挠,无所畏惧。但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很友好,齐宣王似乎也觉得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孟子一书中这两人的对话有多处, 孟子对齐宣王常常冷嘲热讽,而有趣的是,齐宣王似乎都听之任之。这是为什么?这位齐宣王,就是我们很熟悉的故事“滥竽充数”中那位喜欢音乐、每次要请三百人的

6、吹竽队伍为其演奏的齐宣王,这位君王有一次和孟子交流自己所精通的音乐问题时,最终竟然还是为孟子所制,落其彀中。这又是为什么?设计意图:以故事激趣导入,以问题触动学生思考,并关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初读感知(一)诵读感知1.自读课文,落实字音提示:注意通假字变音的情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近文本,静心凝神的第一步关注,将为后面的理解体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请学生朗读课文,全体关注字音字形和节奏要求:如果出现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大家能一起提醒他。明显出错的地方,我们将请另一位同学进行“接力式”诵读。提示:通假字“由”、“与”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意的理解。3.学生质疑,师生指正存

7、疑:“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进入有意识关注的思考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悱”之态才能使所思深入,并有所得。(二)疏通文本1.利用注释,疏通文本提示:读一句翻译一句,不懂的地方做标记,留待交流。2.质疑问难,去窦解惑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3.关注重点词语投影:暴见于王 有以 庶几 诸 直耳 不若 今王田猎于此 举疾首蹙三、深入品读(一)“独乐乐”读音之辨 1.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据 提示:要关注上下文,要联系全文思考。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参考:(1)(l)(l)直接谈论“快乐”,跳转突然;若置于全篇最后,则顺理成章。(2)

8、(l)(yu)变成谈论音乐,那么交流的中心就发生转移了。(3)(yu)(l)联系上下文,更合乎说理的逻辑层次,也易于为齐宣王所接受。(4)(yu)(yu) 第一个词要活用,已然带有“欣赏音乐”的含义。4.联系上下文,明确读音参考:上文由“音乐”引入,下文再联系“鼓乐”举例,所以比较的对象应为“独乐(yu)”与“众乐(yu)”。 设计意图:由读音关涉文本内容的理解,形式灵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自然引入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关注,并能顺利突破。(二)借由对比,领会主旨提问:1.孟子用“鼓乐”的例子来说明什么? 2.在“鼓乐”之外,还举了什么例子?用意是什么?引导:百姓为什么

9、为君王担忧,甚至关心其身体健康状况?引导:本段开头由“臣请为王言乐”,那么这个例子是在解说什么是“众乐乐”吗?在“鼓乐”之外,还举了“田猎”的例子,为了增强说服力,由宫廷内的娱乐又扩展至宫廷外的娱乐活动。当君王不顾及百姓生活境况的时候,特别是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时,君王的娱乐活动只会使之更怨声载道。孟子所谓的同乐,不是说君王要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一同打猎),而是说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那么,百姓必然以君王之乐为乐,以君王之忧为忧。王鼓乐、田猎板书和投影:(悲惨景) 民疾首蹙(安乐景) 民欣欣然喜与民同忧乐(痛恨)未与民同忧,故民不与之同乐(祝祷)与民同忧同乐,故民与之同忧同乐乐民之乐者

10、,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4.全班齐读课文设计意图:感知主旨,增强语感。小结:与民同乐,也即与民同忧。上古圣王看到百姓吃不饱,就好像自己挨饿;看到百姓穿不暖,就好像自己受冻。与百姓一条心,体会百姓的感受,国家才可能太平昌盛。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真的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恐怕人们也用不着再向他提更高的要求了。当然,细心体会我们会发现,孟子在这里“偷换概念”了。他将本来应该论述的什么是“与众乐乐”,偷换成了“与众”“与民”在一起,又由之偷换成“为众乐”“为众忧”,最终落到心怀天下的“与民同乐”。四、深入探究,赏析孟子论辩艺术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孟子辩论的特色。虽然在辩论时他耍

11、了一些花招,但他所说的都是“正当的道理”,是光明磊落的道德之言,所以,我们不会觉得他狡诈,只会佩服他智慧。(一)论辩艺术之一巧接话题,偷换概念问:请找出文中其他孟子偷换概念的地方。参考: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内容) 古之乐与今之乐(时代) 独乐与与众乐(形式) 独与与众(人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论辩成功的第一步是制胜的关键,而孟子最擅长的就是“偷换概念”。(二)论辩艺术之二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结合前半部分文本的理解,总结论辩层次。1.理解体会关注点(1)暴未有以对(2)王变乎色(3)古今一也(音乐然,道理亦然)2.总结论辩层次板书或投影:引入话题 王好乐,甚转换话题 与众乐乐切入正题 为王言

12、乐得出结论 与民同乐3随机请学生分角色扮演“齐宣王”与“孟子”,演绎孟子的论辩过程提示:可以用现代汉语或文白夹杂的语言。设计意图:形象、深入地感知孟子的论辩艺术。4.全班齐读课文用意:感受孟子的机智,增强语感。设计意图:结合文本,步步落实,层次清晰,学生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迁移。五、拓展延伸(一)阅读后两则,深入领会孟子的论辩艺术1. 第二则:梁惠王在曲池上游赏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本大意,谈谈孟子的论辩层次。2. 第三则:参看前两段,引导学生体会。 设计意图:由阅读书中的文本材料达成对本课教学重点“与民同乐”思想和教学难点孟子论辩艺术的回顾、关注,以及能力的迁移。(二)创设情境

13、,体验孟子的论辩之美运用本文孟子的论辩艺术,根据所给话题,任选其一,完成情境劝说。1.上网2.读“小说”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实现并初步展现能力的迁移。(三)深思评价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三则选文的中心主旨)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它以封建制度为出发点,含有对君王政治特权的认可,具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后世影响及现实意义投影:(1)有精神具情怀的民族:杜甫、辛弃疾、陆游、欧阳修、范仲淹的诗文(2)有温暖感关怀的国家:周恩来、李克强的身影(3)有胸怀显担当的社会吴仁宝,他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

14、下第一村”。设计意图:深入领会臧克家所说“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使本文主旨汇入心田。也是落实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立身处世、应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4)普通人践行“与民同乐”思想的意义是什么?参考:“与民同乐”即“民本”思想的体现,它的源头就是孔子的“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普通人的践行,不单会成就个人的大胸怀,更会因每个人的努力,而实现国家民族的大和谐。秉持仁人之心,兼善天下人间。六、质疑问难1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质疑,师生交流的过程:请学生提出仍然不懂得地方。2回顾课前导入时的问题,引导学生领悟孟子的真才智,真性情其人,天地精华;其文,天地奇观“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鲍鹏山)七、一句话作结请学生用一句话写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或是其他方面的收获。学生展示一二。教师总结: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种刚强执著,是我们铸就人格的最高境界“仁人之心”,激励着无数后人要有放眼万物关照他人的大胸怀,大志向,大气魄。愿我们,秉持仁心,兼善天下。八、布置作业联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