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及其在中学语文中的体现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03502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及其在中学语文中的体现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及其在中学语文中的体现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及其在中学语文中的体现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及其在中学语文中的体现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及其在中学语文中的体现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及其在中学语文中的体现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南市2011年语文学科参评论文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及其在中学语文中的体现淮南九中 王庆龙 电话:13966491240“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处处可见中国古人的悲秋情结,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把秋天描绘成一个萧瑟、凄凉的季节。秋天,总与凄凉、悲痛、忧愁、苦闷联系在一起,“秋”好像与“悲凉”“忧愁”有着不解之缘。中国古人悲秋情结的形成与秋天的自然属性和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遭遇有着密切联系。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自然界呈现出衰败的景象,树叶纷纷飘落,百花渐渐凋谢,骚人墨客在看到秋天的景象时自然而然就会生出“悲凉”之情,所以宋玉曾说:“悲

2、哉,秋之为气也。”自然影响着诗人,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秋天与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挫折感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将这种挫折感用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秋天的自然属性是中国古人悲秋情结的直接来源。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都要求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从孔孟到李杜再到苏辛,无数仁人志士,面对时代变局,总想力挽狂澜,有所作为。但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是怀才不遇的,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寄托于他物来自我慰藉。文人们往往有美好的理想,一心为国家,为苍生,但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往往得不到

3、实现。在现实中不会一帆风顺,即使暂时顺利,也终究会被苦闷代替。因而悲秋情绪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而深刻的怀才不遇心态的外在体现。当文人们在政治中不得志时,他们只能借“悲秋”来感慨人生苦短,命途多舛,心灵的痛苦更甚于身体,文人们怎能不在悲凉的秋天里借题发挥呢?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遭遇是悲秋情结的主要来源。秋天同时也是一个成熟与收获的季节,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人们都在收获着自己的成果。面对成熟与收获,再看看自己的一事无成,人生短促,怎不生悲凉之情。秋天是属于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秋天代表了他们的内心苦闷,也代表了他们人生的追求和内心的无奈。所以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儒家思想)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自觉

4、不自觉地秉持着“悲秋”的情怀,引起心灵上的共鸣。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诗人们,创作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这其中就不乏“悲秋”的诗词。悲秋内容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多有体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杜甫的登高、柳永的雨霖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三篇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也是中高考必要背诵的内容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

5、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三篇作品可以说是古人所有“悲秋”题材作品的最典型代表,杜甫、柳永、马致远以及他们的代表作登高、雨霖铃、天净沙秋思也体现了所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心路历程。这三篇作品都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登高被杨伦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杨伦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崇此诗是古今七言诗之冠。诗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所见所闻渚清、沙白、鸟飞,风急、天高、猿鸣,一连出现六个意象,渲染了凄冷、空旷的秋天景象,融合

6、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诗人仰视所望,漫无边际的落叶萧萧而下;诗人俯视所见,江水奔腾不息波涛汹涌滚滚向东而去。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 雨霖铃前三句写离别之景,首句点明了时令深秋时节,“寒蝉”在 “凄切”地鸣叫,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也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傍晚、长亭,“骤雨初歇”,描写天气变化,词人所见所闻,到处都充满着凄凉。“念去去”两句,近景远景相结合,虚景实景相交融。千里的烟波,辽阔的楚天,茫茫天涯,何时才能会还?更增添了离愁别绪。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离愁别绪,亘

7、古皆有,更何况在冷落清秋的时节, “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情况,遥想不久之后兰舟靠岸,酒醒梦消,习习晓风吹拂着疏柳,一弯残月高挂,词人看到的只有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清秋的晓风凉凉的,“月”用“残”字修饰,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氛围。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景图。前四句皆写景色,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作者生活的真实环境,也是他内心忧愁悲凉的载体。前九个分为三个画面:第一个画面由下到上,傍晚时候,枯藤缠绕着树,树上栖息着落鸦;第二个画面由近及远,小桥、桥下之水、

8、水边住家。第三个画面从远方到眼前,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领起来。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不断扩大,意象有序展开。黄昏、残阳、落叶、枯枝、古道、瘦马,给人以冷落、萧瑟的感觉。这三篇作品同时也是作者坎坷人生的写照。早年,杜甫和许多文人士大夫一样,有过“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干出一番大事业,但终其一生都穷愁潦倒,仕途坎坷。杜甫所生活的时代唐朝由盛转衰,目睹了百姓的苦难,自己的悲苦。当初的理想已经烟消云散,他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作品抒发的都是自己的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登高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9、一首。 这首诗歌创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仍不时挑起战端。这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孤苦漂泊、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他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也感受到了自己坎坷的仕途,悲苦的人生,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慷慨激昂、催人泪下的登高。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都是进士,柳永少时勤奋苦读,希望也能像他们一样,官至公卿,有一番作为。成年以后,他就到京城应试,准备大展鸿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他的一首词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

10、斟低唱”等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入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耳中,宋仁宗以鹤冲天为由,把他黜免了,并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表面上,柳永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很有点叛逆精神,但内心还是忘不了功名。他仕途坎坷,景祐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当时已是年近半百。政治上抑郁不得志,终身窘困潦倒,最后竟由群妓凑钱而葬。雨霖铃正是他内心苦闷,准备离开京城,远游他方,与恋人惜别的写照。马致远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有“佐国心,拿云手”的雄心。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元朝统治者开始“遵用汉法”,并且恢复了科举制度,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但更多的是失望。马致远早年仕途上的抱负,一直没能实现。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完全不能实现他的理想。他逐渐心灰意冷,看破世俗功利,过起了隐士生活。天净沙秋思是他内心苦闷的外在表现。杜甫的登高、柳永的雨霖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三位文人及他们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人悲秋情结的最好诠释,悲景悲情,是儒家思想熏陶下中国文人的必然选择,是他们内心情感的外露。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