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61900174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4.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课件: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课件: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课件: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课件: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2)(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刺法灸法学,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运用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2,第一节 临床常用刺法,一、透穴刺法 又称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 金元时期医家擅用透刺法,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谓:“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透刺法分直透法、斜透法、横透法三种。,3,透穴刺法,图,4,(一)操作方法,1.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对侧相对应腧穴透刺,并促使双穴得气。 表里经穴透刺:内关透外关治胸痛、胸胁挫伤;太溪透昆仑治肾虚牙痛、跟痛; 阴阳经非表里经穴亦可透刺:悬钟透三阴交治偏头痛;如阳陵泉透阴陵泉,以治膝痛、胁痛; 直

2、透法刺激量大,体弱畏针者慎用。,5,操作方法,2.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并促其得气。如曲池透手三里、太阳透悬厘等; 3.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用于头面皮肉浅薄处针刺,如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上星透前顶、肾俞透志室等,6,(二)临床运用,1.适应范围 (1)直透法: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经的病症 (2)斜透法: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 (3)横透法:头面、胸背、四肢皮肉浅薄处、邻近有血管、深部有重要脏器;病邪位于浅表疾患。,7,临床运用,2.临床特点 2.1精简用穴; 2.2对难以直接针刺的部位可选定方向深透刺,归来透会阴治遗尿,秩边透归来治前列

3、腺炎等; 2.3 增强针感; 2.4促进气血运行、针感向病所传导。,8,(三)注意事项,3.1 视患者体质施针,体弱、年老者慎用,孕妇、婴儿禁用; 3.2 手法宜轻巧和缓; 3.3 注意避开血管,胸腹部透刺应避免刺伤脏器; 3.4 以得气为度,忌粗暴施针。,9,二、局部多针刺法,灵枢官针傍针刺、齐刺、扬刺;现代围刺法等多针刺法属此。 (一)傍针刺法 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10,1.操作方法,图,11,2.临床应用,适于痛症位置相对固定者。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12,(二)齐刺法,即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

4、)各斜刺一针的方法。 1.操作方法: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13,齐刺法,图,14,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痛点固定、压痛明显且病程缠绵的病症。如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四肢部骨性关节炎等。,15,(三)扬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1.操作方法:灵枢官针:“扬刺者,正纳一,傍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16,扬刺法,图,17,2.临床应用,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痹阻所致的疼痛、麻木肿胀,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如风湿病、腱鞘炎、腰肌劳损、神经损伤性疾病致痛者。,

5、18,(四)围刺法,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1.操作方法:用毫针直刺病变中心,再以多针斜刺或平刺入皮肤,使针尖指向中心。刺入深度应据病变部位、性质而定。 2.临床应用:局限性软组织损伤、湿疹、带状疮疹、神经性皮炎等范围较大病变。,19,围刺法图,图,20,三、病位深浅刺法,依据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不同而实施深浅不同的刺法称之。 (一)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1.操作方法:(1)毛刺;(2)直针刺法;(3)半刺法,21,

6、直针刺法,图,22,半刺图,图,23,2.临床应用,主要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泄泻;亦可用于肢体麻木、关节扭伤、面瘫患者恢复期部分无腧穴分布区域亦常用半刺法刺之;对斑秃、脂溢性脱发者亦常用半刺法。 对部分浅表痛病者可直针刺法。 3.注意事项,24,(二)分刺、合谷刺和浮刺,为刺肉之法。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1.操作方法:(1)分刺法;(2)合谷刺法;(3)浮刺法,25,(2)合谷刺法,图,26,(3)浮刺法,图,27,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肌肉、软组织层病痛。 注意事项:浮

7、刺宜浅,分刺、合谷刺宜直入肌肉深层施行相应针法。,28,(三)恢刺和关刺,为刺筋之法。灵枢官针:“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1.操作:(1)恢刺法;(2)关刺法,29,恢刺法,图,30,2.临床应用,适用于肌肉、肌腱及关节部的疼痛性疾病及关节活动障碍。,31,3.注意事项,3.1 施术时须掌握方向、深浅,因肌腱附着处血管丰富,有关节软骨及滑膜囊等组织,刺之不慎易致血肿、剧痛甚至影响关节屈伸。 3.2用恢刺法时须深刺后再将针退至浅层,然后方能活动关节,以避免滞针、弯针和折针。,32,(四)短刺和

8、输刺,为刺骨之法。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1.操作:(1)短刺法;(2)输刺法,33,短刺法,图,34,输刺法,图,35,2.临床应用,适用于各种骨病、肢体疼痛麻木。如颈腰腿痛、骨关节炎。 3.注意事项:以针刺至骨膜为度,注意至骨膜部不可强行再插入。,36,报刺法,图,37,豹纹刺法,图,38,偶刺法,图,39,赞刺法,图,40,四、运动针刺法,概念:在得气后,医者配合患者活动肢体某些部位,随其活动情况而施行不同手法,以调动患者潜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特点:针刺期间注重患者守神。,41,运动针刺法

9、,1.操作方法:医者在得气后指导活动身体某些部位并同时施行手法。 2.应用:主要适用于运动系统损伤性疾病。 3.注意:取穴应精简,活动幅度应依病情而定,施行手法应由弱至强,防止晕针。,42,第二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主要依据腧穴解剖结构位置,而选取适合该部位的针刺手法,以免损伤组织器官。通常必须严格遵照腧穴学中所规定的各种操作技巧施行。,43,一 、头面颈项部腧穴,(一)头部腧穴 1.头发覆盖部位:通常用横刺0.50.8寸;针刺至帽状腱膜下层,手法以捻转为主; 如有头颅去骨瓣手术史的脑出血、颅脑外伤的病人禁止针刺; 2.婴幼儿(3岁以下)因囟门未闭者禁针; 3.头针易出血,故出针后应按压片刻。

10、,44,(二)眼部腧穴,主要指晴明、球后、承泣、上明穴的针刺操作。 1.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拇指将眼球推开固定; 2.沿眼睑边缘快速进针0.10.15寸(适度)再柔缓地向深层刺入,通常刺入0.7寸;,45,眼部腧穴图,图,46,眼部腧穴,3.进针后不提插捻转; 4.出针需柔缓,出针后迅速用干棉球按压35分钟;如发现眼部肿胀应按压10分钟,必要时采用冷敷法止血。 5.进针过快、过深,可导致视神经损伤甚或颅内出血。故需严格遵守操作要领。,47,(三)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三穴,需张口进针,可针入0.51寸; 耳后翳风、完骨针刺不可过深,通常翳风直刺0.51寸,完骨斜刺0.50.8寸; 面瘫初期

11、翳风应刺浅、少提插捻转,出针后需按压针孔片刻,48,耳部腧穴图,图,49,(四)面部腧穴,1.四白穴向下斜刺,忌刺深; 2.额颞部腧穴:多用横刺; 3.面部其他腧穴可用斜刺/或直刺法。,50,(五)项部腧穴,1.风府、哑门应向下颌方向缓缓刺入0.51寸(部分教材标为0.50.8寸),通常不易出问题。禁止向上斜刺,否则易伤延髓。进针至寰枕后膜时针下出现阻力即可。禁提插; 2.风池穴:通常向鼻尖方向/或下颌方向缓缓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2寸,通常针刺0.51寸。,51,项部腧穴图,图,52,(六)颈部腧穴,一般避开主动脉刺入0.50.8寸。 1.天突穴:先透皮0.2寸许,再针尖沿胸骨柄后缘缓缓平刺

12、入0.51寸; 2.人迎:沿颈总A内侧缘缓刺0.20.5寸,肥者最深可达1寸。,53,颈部腧穴图,图,54,二、胸腹部腧穴,(一)胸部:一般斜刺或平刺0.50.8寸,禁直刺; (二)胁部:向下斜刺0.50.8寸; (三)腹部:多直刺0.51.5寸。 1.上腹部近胸部的腧穴: 0.51寸 2.神阙穴:禁止针刺。 3.下腹部腧穴,55,胸腹部腧穴图,图,56,三、背腰骶部腧穴,(一)背部腧穴 1.督脉穴:向上斜刺0.51寸。针刺时透皮针下较轻松,到达棘间韧带后阻力增大;穿过黄韧带进入椎管后,阻力突然消失出现落空感,应停止进针。 2.膀胱经穴:第一侧线腧穴宜向内斜刺0.50.8寸;第二侧线腧穴宜向外

13、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肺。,57,背腰骶部腧穴图,图,58,(二)腰部腧穴,1.督脉腧穴: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 2.膀胱经腧穴:直刺0.51寸。 腰部穴不可针刺太深;督脉穴针刺过深可刺伤脊髓,膀胱经穴针刺太深容易刺伤肾脏等组织器官。,59,(三)骶部腧穴,1.八髎穴:与4对骶后孔对应。八髎穴均应刺入骶后孔中,深度在1寸左右。 2.尾骶穴 长强:膝胸位取穴,沿尾骨与直肠之间斜刺0.51寸。 腰俞:俯卧位取穴,向上斜刺0.51寸。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提插捣针,容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60,四、上肢和下肢部腧穴,(一)上肢部腧穴 1.肩腋部腧穴 2.上臂部腧穴 3.前臂部腧

14、穴 4.手部腧穴,61,(二)下肢部腧穴,1.大腿部腧穴 2.小腿部腧穴 3.足部腧穴,62,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一、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气急、胸闷、冷汗淋漓,甚则晕厥的现象。 1.现象:轻者头晕目眩、恶心欲呕;重者心慌气急、胸闷、冷汗、肢厥;危重者,昏仆、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原因:紧张、劳累、饥饿;体质敏感;手法过重等。,63,晕针,3.处理:停止针刺,平卧,放低头部,松解衣带,保暖。 轻症:休息并喂饲糖水、温开水后可恢复; 重病:按压人中、素髎、内关等穴。并及时开放静脉,补液升压; 昏仆者:升压、强心;改善微循环;吸氧。必要时请内科会诊;,64,晕针,4.

15、预防: (1)初诊者畏针,耐心解释消除恐惧。 (2)劳累者休息,饥饿者进食后治疗,汗吐下或大出血后暂时不作针刺治疗。 (3)初诊者选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 (4)保持室内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5)注意观察表情,及时处理晕针先兆。,65,二、滞针,针刺过程中发生针下滞涩、行针困难现象。 (一)表现 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到疼痛。 (二)原因 1)病人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2)医生行针手法太强,或持续单向捻转,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3)留针时间过长,由于体位不自觉移动或因病痛造成肌肉痉挛。,66,滞针,(三)处理 1.消除紧张情绪,使局部肌肉

16、放松。 2.局部循按或弹击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 3.因单向捻转造成的,反向捻回。 (四)预防 1.对精神紧张者,针前做好解释工作。 2.行针手法不要太强,不要单向捻转。,67,三、弯针,针身在病人体内形成弯曲。 (一)表现:针柄改变了刺入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到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68,(二)弯针-原因,1)医生:进针手法过强过猛;或电针电流量突然增大,肌肉产生强烈收缩;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 2)病人: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外力碰撞。,69,(三)弯针-处理,1.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 2.弯曲较大,顺着将针退出。 3.针身多处弯曲者,沿针柄倾斜的方向,顺势分段退出。 4.因体位改变造成弯针者,恢复原来的体位。 切忌强行拔针。,70,(四)弯针-预防,1.医生的手法要熟练、轻巧,不要过猛过快操作。 2.患者体位舒适,留针时不得移动体位。 3.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受外物碰撞。,71,四、折针,针身折断,残留于所刺的腧穴内。 (一)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