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99326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一大题 现代文阅读 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一)第13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试说明对本章的要求是:“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本,通常是指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国学、史学、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论文。它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手法,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释放一览表,高考大回放,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

2、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

3、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4、。,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

5、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D,解析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与文意不符。C“为后代设定义务”理解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解析 “彰显了立足

6、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与文意不符。,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解析 “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C,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

7、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

8、识。,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A,解析 B“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理解不当。C“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D“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

9、元转型”理解不当,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A,解析 A“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分析不当,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

10、化交融的硕果。,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解析 “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B,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

11、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

12、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

13、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 A表述过于绝对。B“必须完好保存”理解不当。D“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理解不当,原文说“这需要相应的公共

14、设施与之配套”。,C,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 “以综合甄选的方式”理争片面,前提是“广泛听取民意”;“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C,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

15、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 “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是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二者没有必然联系。,B,考点大筛查,道德崇高而广大,然古人讲究“践履”(即实践),所以示知广大民众,德教最初或最基本归于一字:孝。“孝者,教也”,教育之教的字源来自孝,所以孝经中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的农耕经济,极重血缘与家庭,而孝敬父母、友于

16、兄弟(所谓的“孝悌”)为其思想核心。孔子教弟子,也重一“孝”,以之为本,但如何将个体的“孝”发展为“孝文化”,将孝的教育转化为孝的情怀,由此,古人提出了“孝养”“孝顺”与“孝敬”三层次的义理。,孝经说:“百善孝为先。”孝如何表现,首在“养”。古代是农耕经济,生活取自劳作,“孝”字取“子”负“老”形象,“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今天的老人已有社会保障,但作为儿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养之义不可丢,养之心不可无,落实到物质层面也是必需的。由此“孝养”的生发,中国文化极重“养”,我们讲“养胃”“养气”“养生”,古人如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于是我们谈胸襟谓之“涵养”,讲文明称有“修养”,实际都由“孝养”而来。,然而,孝仅限于“养”可否?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答弟子问的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生存之“养”,还是孝道之“养”,前者同“犬马”,后者乃“人伦”,所以关键在一“敬”字,做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