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18 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79185 上传时间:2018-1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18 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18 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18 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18 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18 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18 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课时训练18 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时训练18生物进化理论一、非标准1.用达尔文进化学说不能解释的生物学事件是。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现代犰狳的形成C.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同岛屿上地雀的差异D.物种大爆发解析: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进化学说认为,现代犰狳的形成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不同岛屿上地雀的差异都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达尔文坚持物种渐变论,因此其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答案:D2.腕足类动物海豆芽,从4亿年前出现至今面貌基本没变,又没有灭绝,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自然

2、选择对其不发生作用B.海豆芽在漫长的年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C.海豆芽很少变异,适应性强D.海豆芽的生活环境基本没有改变解析: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生物的“面貌基本没变”,说明其生存环境基本没变,基因频率也基本没变,所以性状基本没变。答案:D3.下图甲是根据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后,下图乙所示4种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的曲线中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甲乙解析:从题中所给的曲线可知,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两个种群之间因某种原因(如河

3、流、高山的阻隔)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由于选择的方向不同,使得这两个种群在性状上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又融合在一起,性状也逐渐一致。答案:B4.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过程是。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B.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C.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D.地理隔离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解析:物种形成必须经历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地雀的形成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的物种。答案:D

4、5.下列有关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C.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自然选择的不定向性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其中前两者统称为突变。物种形成的其他两个环节为自然选择和隔离,其中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隔离是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而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答案:B6.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解析

5、: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均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错误。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的形成是长期地理隔离的结果,却没有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种群基因库产生较大差异后导致生殖隔离,D正确。答案:D7.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导致南方水系中的血吸虫随水北上,专家担心血吸虫会在北方水系中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假如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B.会因定向变异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C.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D.可能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解析:北方和南方自然环境不同,自然

6、选择的方向不同。变异是不定向的。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后,先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地理隔离,后由于自然选择,两种群的基因频率逐渐发生差异,可能最终达到生殖隔离。答案:B8.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解析:由题意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40%,a的基因频率为60%,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40%40%=16%,aa:60%60%=36%,Aa:4

7、8%,A的基因频率:16%+48%/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16%+48%1/4=28%,aa:36%+48%1/4=48%,Aa:1-28%-48%=24%,A的基因频率:28%+1/224%=40%。答案:C9.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A.该物种没有变异B.该物种是进行无性繁殖的C.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变异D.人为因素造成其灭绝解析: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种只生存了极短时间就灭绝的原因是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变异。答案:C10.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

8、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完成以下问题。(1)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 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假定残翅(v)的基因频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果蝇(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3)不同的果蝇种群之间,一旦发生了隔离,就不会有交流了。(4)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

9、、;其中必要的条件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的方向。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基因重组和突变,突变又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进而使生物的基因型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有关计算如下:bb基因型频率为12 500,b基因频率为12 500=150=0.02=2%。答案:(1)2% (2)残翅是不利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生殖基因(4)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0、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隔离自然选择生物进化11.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的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期。(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

11、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解析: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有三个w.w.w.k.s.5.u.c.o.m一是基因突变,二是基因重组,三是染色体变异。人工选育新品种和自然进化一样,都涉及可遗传的变异,都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水稻田中偶然发现一株矮秆植株,最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说明该突变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通过航天飞机搭载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利用空间辐射等培育新品种,其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DNA重组技术相比,后者能够有目的地、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杂交育种的原理是

12、基因重组,3对同源染色体(AaBbCc),完全来自父方或母方(ABC或abc)的概率为(1/2)3=1/8。答案:(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2)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定向改造生物性状(3)基因重组1/8(4)基因频率的改变12.下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外因是,进化的实质是。(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

13、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解析:本题以物理模型的形式综合考查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甲、乙两岛环境条件的不同,并且有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其基因不能进行交流,说明这两个种群间已经出现了生殖隔离,成为两个物种。(3)根据遗传平衡原理,AA=0.10.1=0.01;Aa=20.10.9=0.18;aa=0.90.9= 0.81。答案: (1)遗传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已形成生殖隔离(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4)1%、18%、81%逐渐下降廉政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这是培养大学生廉洁自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