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61029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9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件 鲁教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自主梳理考点互动探究教师备用习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地理环境决定论 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 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核心思想,图29-1,改造自然,(2)人类中心论 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基本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 从 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评价: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是 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自身需求,(3)人地伙伴

2、论 产生背景: 、 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核心思想 图29-2 实践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 ,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 和 的发展。,人口,资源,和谐统一,可持续,图29-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概念 既满足 的需要,又不对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内涵 的持续发展是基础, 的持续发展是条件, 的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当代人,后代人,生态,经济,社会,(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持续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图29-3,(4)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可持续发展历程 a.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

3、联盟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 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全球第一个 级的21世纪议程。,21世纪议程,国家,核心突破,探究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具体分析如图29-4所示:,图29-4,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图29-5,(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传统发展观和可持

4、续发展观的区别,(续表),命题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图29-6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命题探究,图29-6,(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A 解析原始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B 解析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

5、表土地要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B 解析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命题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 2017江苏卷 图29-7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图29-7,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当地资源、环境条件相一致,从图中可以看出,青岛市和威海市两个城市经济发

6、展水平指数最高,同时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和环境污染程度指数最低,因此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好,所以C、D正确。,(1)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B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M、N类城市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相当,M类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较N类城市的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较N类城市的高,说明M类城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污染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少、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较高,所以B、C正确。,(2)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 A.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7、 C.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命题点三 可持续发展关键的判断 3. 2015北京卷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 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 B. C. D.,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狼基本处于当地食物链的顶端,过度猎狼有可能会导致当地的植食动物增加,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过度猎

8、狼会使狼的数量减少,还会使狼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以上属于破坏了物种之间的公平,即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故本题选,即选D项。,命题点四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对于某些发达国家企图否定京都议定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不负责任的做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予以坚决反击。某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违背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A 解析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

9、共享资源和环境。材料中某些发达国家“不负责任的做法”违背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核心突破,探究点二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地区差异,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续表),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方法指导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分布等。 (2)分析形成原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

10、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是指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命题点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5. 2016全国卷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

11、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图29-8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命题探究,(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答案 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概括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的能力。需要认真阅读图示,着重描述清楚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2、即可。,图29-8,答案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可以从植被破坏、修建道路等方面回答。,(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命题点二 主要的环境问题 6. 2015重庆卷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

13、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图29-9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从图中可以看出马尔代夫的陆地以珊瑚礁、岛为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一些陆地会被淹没,珊瑚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会造成珊瑚的退化。,图29-9,水土流失 雾霾严重 珊瑚退化 海平面上升 A. B. C. D.,图B29-1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图B29-1,C 解析图中的生产活动为农业生产,因而该图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农业文明时期。该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1.

14、该社会发展阶段 ( ) A.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A 解析农业生产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2.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酸雨危害 环境污染 A. B. C. D.,图B29-2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图B29-2,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图中信息不能显示该流域存在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地面沉降问题。,3.该流域的

15、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地面沉降,C 解析结合前面分析,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输沙量大,导致下游河道、水库的泥沙淤积严重。河道、水库泥沙淤积,会增大洪涝灾害的威胁,河流易决堤泛滥。易引起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河道泥沙淤积,不利于内河航运。,4.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泥沙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细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近年来华北地区冬半年雾、霾天气多发,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增加

16、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读北京市某日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图(图B29-3),回答56题。,图B29-3,A 解析从图中可知,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大出现在8时和19时前后,此时正值上下班高峰期,由此推断其主要为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所致。而生活燃煤、建筑工地施工、工业生产等的活动周期不具有这种日变化过程,可以排除。,5.导致该地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的首要污染源是 ( ) A.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 B.道路及建筑工地的扬尘 C.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D.生活燃煤排出的烟尘,C 解析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主要是控制污染源,分为政策性和技术性措施。政策性措施主要是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加强环保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