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德与知节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851178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德与知节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养德与知节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养德与知节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养德与知节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养德与知节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德与知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德与知节(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养德为本 知节为要 养生漫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科普巡讲专家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更生,健康很重要,人人都知道, 可惜我太忙,期待有妙招!,养生有妙招吗? 从黄帝内经说起,黄帝内经,也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有人把黄帝内经比作儒家的四书,可见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凡要了解中医,必了解黄帝内经 凡要学习中医,必参透黄帝内经,儒家,中医,黄帝内经,素问,灵枢,81篇,81篇,162篇,生命,身体,疾病,诊断,治疗,养生,养生,在内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容也十分丰富,全书中涉及养生的内容大约有40多篇。内经确立的养

2、生原则、理论与方法等,大多为后世所遵循和阐发,直到今天,对于学习养生知识、指导养生实践仍有重要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上古一百岁,而动作不显衰老 今时年仅半百,行动已衰弱无力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究竟是时代的变迁, 还是今时之人在日常生活中将养失常呢?,问题,岐伯的回答,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3、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甲乙经作“好”,上古之人“知道”,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知道”,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半百而衰,养生之道既不是莫测的大道,让人高不可攀;也没有神秘的绝招,让人捉摸不透。养生的关键,就在于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力求通过调整日常生活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于平淡中见神奇!,启示,养生要靠自己,不能寄希望于他人,更不能由他人代替。 养生不是专业,也不是专业,没有专门从事养生的专家。 养生不是生活

4、的负担,养生本身就是生活,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经验的生活。,养生贵在明理,明白天地之理,就懂得如何顺应天地变化,懂得趋利避害; 明白做人的道理,就懂得如何处世,懂得如何待人; 明白自身的性格、身体、环境等特点,就懂得哪些事该干、能干,懂得哪些事适合自己,哪些事对自己有利。,法于阴阳,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主要用来分析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法于阴阳就是以阴阳为法则,就是顺应天地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建立与天地阴阳变化同步的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状态。,人的生命过程每时每刻都受到阴阳变化的影响,只有顺应阴阳的变化,才是知“道”者,才能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素问四

5、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一年有四季、一日有昼夜,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

6、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为什么内经十分重视法于阴阳呢?这是因为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是保证身体阴阳和调的基础。而身体阴阳和调,又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阴阳不和在中医看来就是病,所以,“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因此说,阴阳和调是养生长寿的最高准则。,在当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天人相应”的理念日渐淡薄,一味追求舒适和享乐,对于天地阴阳的变化,或者无知,或者回避,或者对抗,如夏天不能耐受一点热,冬天不能耐受一点寒

7、,这是有违养生之道的。,和于术数,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观点:指养生健体的方法,如导引、按摩、太极拳、五禽戏等。合于术数,就是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以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术数?,和于术数,另一种观点:术数与天文、历法、五行等有关,合于术数是指人的生活起居不仅要合乎阴阳大法,还要合乎天地间更具体的法则,合乎天地变化的数,如不同节气、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在生活上都应有所变化。,和于术数,无论哪种观点,能够做到“和”,才是得养生的精髓。人如果在生活过程中能与天地相和、与社会相和、身心相和、生活方式与自身相和,那就一定能健康长寿。,食饮有节,素问平人气象论: “人以水谷为本。

8、” 素问痹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五味论: 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起居有常,起居有常,主要是指作息要有规律,并且要符合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法则。,与自然同步,唐代医家孙思邈: “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合养生之道。”,现实生活中的起居无常,昼夜不分 黑白颠倒 动而无制 逸而无度,客观上是电视、网络、工作等变化 实际上是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志欲房劳 心神心劳 形体

9、形劳,锻炼劳逸适度以防形劳,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使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德全不危 养生与养德,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首先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外要防止四时邪气的侵犯,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在内要保持精神安闲而没有杂念,即“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德全不危!,大德

10、必得其寿!,德以御神,追求道德上的高境界,热爱生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不被物欲缠身,不被物欲伤身,恬淡虚无,知足常乐,心态平和,心宽则神宁,心神安定,脏腑气血和利,自然健康长寿。,寿命与道德成正比,大德,必得其寿。(中庸) 养德、养生无二术。(医先),季羡林:“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之人。”,德以润身,志存高远,心底无私,心胸宽广,安分守己,勤奋努力,不必为前途担忧。 正直、纯朴、友善、厚道、襟怀坦荡,人际关系和谐。 气血畅达,身心安和,健康长寿。,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口,心境欣慰、宽松内心的温暖,能缓解内心的浮躁和焦虑有助于气血通利,脏腑和调健康长寿。

11、不仁不义,损人利己良心不安 投机钻营失利懊恼甚至愤怒易病 作奸犯科恐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心神不宁,气机不调,脏腑功能紊乱多病而短寿。,巴西医学家马丁斯对583名被指控的贪腐者和同样人数的清廉者进行长达十年调查,发现前组有60%人病倒或死亡,后组罹难者仅为6%。 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怎样养德?,学以养德:勤奋读书,效法先贤 行以养德:多做善事,助人为乐 俭以养德:淡泊名利,节制私欲,知节守度 养生贵在有节,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顺四时

12、 适寒暑,和喜怒 安居处,节阴阳 调刚柔,顺四时 适寒暑,和喜怒 安居处,节阴阳 调刚柔,顺适自然合乎天道,情绪和达随遇而适,心态平和处事中道,必,养生的六个关键字:顺、适、和、安、节、调。 一是对待自然,要顺、适; 二是对待生活,要和、安; 三是对待自身,要节、调。 如果能够在一生中践行这些原则,那一定是智者,也一定能长寿。,节,说文竹部:“節,竹约也。” 节,意味着约束,约束就是节制。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和”。 怎样才能达到和,保持和,关键是有节,有度合节恰到好处。,节什么?怎么节?,欲物欲、情欲、色欲、性欲、食欲、官欲、,欲慾,说文:“欲,贪欲也。” 无欲不贪。 孔子:富与贵,是人

13、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苟子指出:“人生而有欲”,“所受乎天也”。这里的“欲”指人的欲望、需要。它是人的一些心理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观因素,也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力。 荀子认为:第一,人生下来就有欲望,这是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以及人的情感对客观世界感应的结果。第二,人的欲望有三个规律:“欲不可去”,人人有欲,概莫能外;“欲不可尽”,欲望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物”相持而长,即物质和欲望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增长。,节食欲,固脾胃,饮食不节则伤胃 “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节性欲,防肾伤,房事无节,纵欲伤身,损坏根基,折寿之由。,节情欲,和喜怒,吕氏春秋:“情有节

14、,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汉书艺文志:“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 老老恒言:“人藉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创始人干祖望教授出生于1912年,至今头不晕,眼不花,腰板硬朗,步履轻松,思维敏捷。他的长寿主要得益于他本人创建的养生八字诀:“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龟欲神怡心可宽。乌龟对人来说,值得借鉴的是其与世无争的胸襟和一无所求的淡泊。对一般问题,当学乌龟,一静制百动,不变应万变。,大道至简,养生之道,人人明白,人人可行。但是,知易行难! 不仅要行,还要坚持并形成习惯。 我的健康我负责,我的健康我做主: 养德固本+节欲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