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理论篇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821765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5.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篆刻学--理论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篆刻学--理论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篆刻学--理论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篆刻学--理论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篆刻学--理论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篆刻学--理论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篆刻学--理论篇(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篆刻学多媒体课件 倪文东 编写制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书法系 2005年3月制作 2006年4月修改,揭开篆刻艺术的神秘面纱,篆刻的技术与艺术,理 论 篇,篆刻,俗称“刻图章”或“刻印章”,由于其印文多用篆书,而且先写后刻,所以叫作“篆刻”。 篆刻分写篆和刻字两大部分,其中写篆就是书法。所以,篆刻和书法关系极为密切,况且书法作品上如果没有作者的印信(印章),将是不完整的。由于篆刻和书法密不可分,所以,经常两者相提并论称“书法篆刻”,或有时将篆刻包括在书法之内,但严格讲,篆刻应该是一门独立于书法的古老艺术形式。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迄今也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传统的篆刻学习是师傅带徒

2、弟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为印石比较小,加之方法独特,讲究写篆、临印、布局、渡稿、用刀和边款刻凿等,所以一般人不容易学习和掌握,似乎有一种神秘感。元、明以后,书画家发现钟乳石等可以刻印,从而改变了千余来年由官方铸印的一统局面,篆刻艺术从此进入书斋,文人治印蔚然成风。但篆刻艺术的解放似乎还不够彻底,还没有完全被书画学习者所了解和掌握,主要原因是篆刻艺术的学习方式过于陈旧和狭窄,被称为“书斋艺术”或“个体艺术”。,篆刻的艺术 了解和认识历代篆刻发展的历史 阅读和欣赏历代篆刻经典作品 分析和研究历代篆刻作品的艺术形式 提高自己对篆刻艺术的艺术感悟能力,印章的源流发展 1.战国古玺 2.秦汉玺印 3.魏

3、晋及唐宋元印 4.明清流派篆刻 5.近现代名家篆刻,一、篆刻的称谓、起源、用途与发展 我国的篆刻艺术是从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印章的称谓,从古到今有过多次因时而异的命名。文献记载:“印,执政所以持信也。”注重印章的持有和信用作用。秦以前,上、下统称为“玺”(古字即鉩)。玺,初用以佩持,执以为信,是佩带者政治身份和行政授予的权力凭证。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政治家苏秦曾佩六国相印,证明那个时期的官吏佩印已经形成一种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的称呼为皇帝印章所独用,一般人只能称“印”。到了汉代,皇帝、皇后和诸王等贵族所用的印章称为“玺”,官印和私印里又出现了“章”、“印章”和“印信”等

4、名称。唐代创用“宝”。宋元以后,官、私印里又出现了“记”、“朱记”、“合同”、“押”、“符”、“契”、“图章”、“戳子”等等名目。到了明清时期篆刻流派兴起,始称印章为“篆刻”。,根据对古代印章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印章的出现和使用,大致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这个时期,奴隶制社会走向衰落,封建社会萌芽。在这种动荡变革时期,政府机构内的成份复杂。为表明身份,履行职能,沟通上下,就得设法采用一种象征性的物件,来证明身份和权力。于是,印章应运而生。正如后汉书祭祀志所载:“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贸易、人事交往等各方面的需要,印章变得不单是国家权力机构中必备的凭证,也成为

5、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广泛采用的检验凭证。,(一)商玺 据考古资料证明,目前我国最早的印章出现在商代,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一样古老而悠久。根据著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双剑簃古器物图录中所述,安阳殷墟出土的三件商代铜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印章,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徐畅先生根据甲骨卜辞及铜铭族徽文字资料加以考证,认为这三方玺印是商代武丁到祖庚朝诸侯的权力信物。 这三方玺印的特点是:都是方形,有边框;文字安排注重对称;富有装饰性,粗犷朴素,具有图案装饰美。,我国最早的印章(篆刻)商代铜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具有和甲骨文同样悠久的历史,(三)春秋战国玺印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

6、手工业渐趋发达,玺印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制作出很多玺印。形无定制,有大有小,有方形也有 形,分为官玺、私玺、词句玺、肖形玺。印材有金属、犀角、象牙等。使用的文字除秦国用的籀文外,其他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且多半与战国青铜器铭文相合,许多玺印中的文字难以认识。古玺上的文字有朱文、白文。朱文玺印笔划纤细,皆出自铸造,而白文玺则有铸有凿。在章法上参差错落,长短有致,能于散斜中取得平衡,白文印多有界格。,战国古玺,司马之玺,庚都右司马,长平君相室玺,原大,安昌里玺,这是一方楚系玺印。笔画较粗,以圆曲线为主。“玺”字左边“金”的写法为楚系文字特有的写法。“昌”字上面的“日”字连在一起,形成了印面中最大的一个

7、白点,让人感到了明显的轻重对比。“昌”字下边的“日”刻成一个“U”字,整个字稍微向右倾斜。“里”字的上部刻的比较圆转,下面两横,一长一短,则拖起上面的部件。这方印中的“安”字与晋系“春安君”中的“安”字写法明显不同,上面的“宀”写得很短,并没有把下边的“女”字包起来,形成了一种别样风格。印中四个字离上、下、左边框都很近,空出了右边的一块红,使整个印面留有透气之处。,原 大,春安君,这是一方晋系官玺,属于封君玺,现藏上海博物馆。此印基本以直线为主,章法比较平稳,但又不是绝对的四平八稳,我们在清丽端庄的背后,可以体会到它的丰富变化。“春”字上面的“日”字呈一个倒梯形,这样所留空间就远比直上直下的“

8、日”字好看得多。“安”字的“宀”上收下放,与“君”的两个长竖有所区别,避免了雷同。此印的入刀和收刀之处均呈尖状,一笔之中又注重了粗细的变化,如“君”字上部的第二横和第三横。整方印显得雍容华贵,丰腴秀美。,原 大,开方之玺,此方玺印残破较多,线条厚重有力,使它整体呈现出浑厚古拙之气。布局采取斜对称的方法,“开”字和“玺”字笔画较多,所占空间稍大一些;“之”字和“方”字笔画较少,字形略小,但留红较多,使整方印留有透气之处。边框讲究粗细变化,右上角横竖的相交之处,似连非连,似断非断,十分巧妙。,原 大,兇奴相邦,晋系官玺。这是一方玉玺,玉印的泐损一般是硬破硬断,不会类似铜印的斑驳。此方玉印比较工稳,

9、四个字分成两排,“奴”字和“相”字较大,“兇”字和“邦”字则占地较小,形成了对角相呼应。“兇”字上面的“凶”较大,下边撇高捺低,一长一短,字的重心偏于左下。“奴”字变为上下结构,“女”的中竖偏左,较粗,左下部留红。“相”字夸大左边的“木”字,运用圆曲线,与右边的“目”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目”上移,加了两短横,填补“目”上移所留下的空间,两小横略向右上倾斜,与“目”的四个横画有所区别。“邦”字夸大了右边的“邑”部,左右部件产生了互倚的倾向,增强了字的稳定性。,原大,大吉昌内,此印为战国印中的极方正者,于工稳平正中求变化,虽“田”字界栏过于粗壮、严正,对四个字的安排和发挥都予以了限制,但“工”“巧”

10、互见,于工稳之中追求变化,如,“吉”与“昌”的“口”与“日”作一正一反的三角形处理,一是避免了过于方正,又上下对角相呼应。其中“昌”字“日”部中间的一悬浮的小点,仍是极富创意的。“内”字“人”作“火”形的相离也与右上部的“大”字遥遥相应。整方印外栏虽方,然四字中只有“昌”字的下部为方,“吉”“内”似有意化方,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原大,登画,这是一方战国私玺。此方玺印注意粗细变化,“登”字的“癶”刻的很重,对称却不相同,左边略大,右边稍小,下部虽然整体笔画较细,但细中也有细微的变化。整体来看,“登”字用圆笔较多,“画”字则用的直线较多。“画”字用了很长的一个折笔的竖把两个字分开,“登”字零散的

11、部件多,而“画”字的这一长笔则把它变成了一个整体,否则这两个字在一起将会显得过散。,原大,敬事,此方战国古玺很明显是按照三个字来布局的,把“敬”字分为成两部分来处理,三部分平均分配空间,各占三分之一。“敬”字左边的“苟”把两边平分,形成了一种对称关系,尤其是下部,左右两边遥遥相对。由于印面是上大下小,所以上部略松,下部随形布势,比较紧凑,上部边框的转弯处略断开一些,给人一种上虚下实的感觉。,原大,千秋,这是一方二字战国吉语玺。给人的感觉既象一个字,又象三个字,章法布局十分有趣。无论是边框还是正文,线条都显得刚劲有利,十分挺拔。“秋”字右部占居了整方印的中间位置,“火”的左边两撇略长于右边,“秋

12、”字左边笔画稍重一些,第二横写得比较偏下,刚好和“千”字形成对照,“千”字上部留的空间较大,中间用两笔斜线交叉,填补了空白。“千”字的中竖,直中有曲,收笔处笔停意在,还有向下延伸之势。整方印显得含蓄内敛,耐人回味。,原大,上官黑,这是一方战国晋系私玺。此印文三个字,但却是按照两个字来布局的。“上官”二字连在一起,与“黑”字一起平均分配了印面。“上”字刻得平稳工整,“官”字则用“宀”撑起了“上”字,“官”字的“宀”左边长,右边稍短一些,下面的部件向右倾斜,故意留出了右下角的一点空间。“黑”字比较端正,左右基本对称,但也存在着细小的变化,“黑”字下面的“火”字左点短,右点长,中间两笔也是左长右短,

13、刚好错落开来。此印下部留的空间比较多,边框的残破也增添了这方印的生动感。,原大,西方疾,此方玺印为战国燕系私玺。三个字在一个圆形的印面中,但字的大小明显不同,相差较大。整方印所留出的空白很大,给人一种很疏朗的感觉。作者根据笔画的多少来安排三个字所占的空间,“疾”字独占左边,下面的三个长笔画从左到右依次变长,这样处理是为了配合外面的圆形边框。“方”字刻得非常小,躲到了印面的右下角,仿佛一个害羞的孩子。“西”字的大小则处于“方”字和“疾”字之间,与“疾”字靠的较近,这样一来,整篇章法中有大有小,有疏有密,参差错落,穿插移让,就显得十分和谐。,(四)秦印 秦统一中国以后,在政治、文字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4、。战国时,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故统一政令极不方便。秦始皇就命令丞相李斯等人整理制定了简洁易认的“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小篆笔画圆转,外形纵长,固定了部首偏旁,使汉字在结构上定型。由于玺印基本上是方的,为了方便制造玺印,又制定出一种专门用于制印的文字叫“摹印篆”,使之以圆适方。并规定天子用印叫“玺”,臣民用印叫“印”。 秦玺印多为白文凿印。从形式上看,多采用“田”字形框,这类印,文字以小篆为主,章法疏密有致,虚实得当。秦的印制有明确规定,根据官职大小略有差异,低级官吏用正方的一半,称为“半通印”。这种长方形的半通印,多采用“日”字形框,把文字地位一分为二,布局上一般依文字的笔画多少占平均

15、地位,也有采用笔画少的占地位少,笔划多的占地位多的方法。在秦代私印中,不论是圆的、方的,都有类似的章法,从而使印面均匀协调,达到自然率真的效果。,秦 印,南海司空,法丘左尉,昌武君印,中行羞府,高陵右尉,焦得,此外,由于汉代以前没有纸,那时公私文书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简牍文书在传递过程中为防备别人拆动,就得封缄起来。封缄时,把写好的简牍用绳穿连卷好,在绳端或绳交叉处封一块粘土,以印章按盖其上,所盖的印章经过干燥硬化,就成为“封泥”。“封泥”这个名称在后汉书百官志中就有记载:“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主御纸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 后来纸帛开始普遍使用后,代替了书写和遣送都不方便的竹木简札,封

16、泥的办法也就被用印章直接钤在纸帛上的方法所取代。,秦 封 泥,丞相之印章,鲁相之印章,河东太守章,太仓,阳都邑丞,雒阳宫丞,(五)汉 印 汉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文学、艺术成就都超越了前朝,其中印章艺术进入了一个十分繁荣的时代。开始,西汉印章承袭秦制,明显的标志是白文印用边框,后来渐渐去掉边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致,表现出一种端正庄严的气象,反映了汉代强大昌盛的威仪。到了东汉,由于手工业更为发达,印章制作趋于精致成熟。汉印,是我国古代印章艺术达到成熟阶段的见证,也是古代印章艺术发展史上的高峰,一直被历代篆刻家们奉为典范,临摹学习。汉印类别有官印、私印、四灵印、鸟虫篆印、殉葬印、宗教印和肖形印等。,1汉官印 汉代官印除西汉初期与秦印较难区别外,以后多不用框。西汉的官、私印多为凿印,东汉官、私印多为铸印,也有玉印。此期印文的篆法较秦印规整、端丽,笔画质朴而又匀称。,广汉大将军章,淮阳王玺,军武库丞,横海侯印,军曲侯印,2汉私印 汉私印多用白文,印文渐不加界格。笔画尽量放粗,甚至接近合并,这样的处理使笔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