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讲国学之孟子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819106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滨讲国学之孟子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海滨讲国学之孟子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海滨讲国学之孟子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海滨讲国学之孟子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海滨讲国学之孟子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滨讲国学之孟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滨讲国学之孟子(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滨,孟子与现代人生,孟子一生最遗憾的就是自己晚生了100年,没有亲聆孔子教诲,做孔子门人。但是孟子的追求目标,孟子的一生实践,孟子的言论学说弥补了这个遗憾,作为继孔子之后儒家的杰出代表,孟子被尊为“亚圣”,凝结他思想精华的孟子一书也和论语一起被列入“四书”,成为后世文人必读的经典。,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出生在离孔子家乡鲁国不远的另一个小国邹国,由于父亲早逝,少年孟子的教育得力于母亲。“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人后的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百年前孔子的思想、学问、言行都深深熏染着孟轲,所以孟轲的一生很像孔子。(私淑弟子),他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万章、公孙丑

2、等人游历各国,试图推行自己的王道仁政主张。战国时期的天下之乱远甚春秋,各国都在谋求富国强兵之路,刀光剑影与杀伐征战的背景下,孟子的以“仁义”为核心的理论自然不受欢迎,所以其流离坎坷与孔子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孟子比孔子更多一些纵横家、雄辩家的气势,与他相处的国君往往被他辩驳得哑口无言,碍于敬贤的名声又不便发作,所以虽不用其说,但对孟子的待遇似乎略好一些。,孟子并不以此为幸,他的学说与主张在君主面前碰了壁,他就与其他诸子辩论,以证明儒家的主张才是正确的。当他最终发现自己的主张没有君主愿意付诸实践,他就不再出游,而是效法孔子,序政、书,授门徒,并与万章等高足完成了孟子七篇的撰述工作。,孔子是雍容淡雅

3、的长者,他的学说与思想也是多从原则、基本立场出发,孟子是犀利使气的儒将,他的主张自然显得较为具体笃实。孟子提出了“王道”与“霸道”相抗衡,认为只有推行仁政,保民而王,实施他所列举的种种具体措施,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反对杀人、战争与暴政,所以他的学说虽在当时大乱之际未得付诸实践,但在以后的封建君王那里找到了市场,为后代君王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他说当一个小孩玩耍突然间不慎要掉入井中时,见者都会心中一震想去营救。针对这样一种心态,他分析道,其中的原因既非要去小孩父母亲那儿索要赏钱,也不是要树立救人的美名,当时也不可能有时间来考虑,这说明人性中有一种善的因素,孟子称

4、之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做人的起始,扩而充之,由个人而社会而天下,成就一番功业,相反则独善其身都做不到。,孟子受历代君王欢迎,也令历代君王恼火,他竟然极端藐视君王。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说得多么犀利,以致于朱元璋读后大怒,又要删节孟子,又要撤去孔庙中孟子配享的牌位。,当然,孟子的风行还来自孟子的文学色彩。孟子描绘了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舍生取义”的大丈夫形象;孟子展示了一篇又一篇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而又充满气势的唇枪舌战的精彩论辩;孟子还

5、为我们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丰富了汉语的传统。,天道观 性善论 伦理道德思想 民本思想 仁政思想,一.天道观,天道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性善论、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哲学依据。 通过对孟子一书中孟子关于“天”的论述的梳理和概括,我们认为,孟子所说的“天”有四种意义:,有意志的主宰之天 命运之天 道德、义理之天 自然之天,二.性善论,第一,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说; 第二,世硕、宓子贱、漆雕开等主张的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说; 第三,公都子等主张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说; 第四,孟子主张的性善说。前三说都不曾肯定人性是善还是恶,只有孟子明确坚持人性善,并作了系统和深入的论证。,性善

6、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但未详细说明。战国中期,大致有四种关于人性的不同说法:,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告子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7、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他非常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矣。”(告子上)他援引诗大雅烝民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孟子还从人的共同性论证人性善。 “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告子上) “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告子上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8、也。”(告子上)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 孟子还从认识论上论证人性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他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 “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

9、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告子上),孟子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为和不善的人,但“人为不善”,非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人为不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三.伦理道德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学说的主体,他谈天道、论人性,目的都是为阐明其伦理道德。天道观、性善论是其伦理道德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在继承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理

10、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内容、价值、途径,1.道德规范和道德的最高原则,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 其一: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 其二:五伦。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叙,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1)孝悌 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上);其次,做到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

11、居的奉养,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精神之养,指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使其心情怡悦。他认为只重生活之养而不能使父母心情怡悦,即使是一日三餐美味佳肴,亦是不孝。相比之下,“精神之养”比“生活之养”更重要。他把“生活之养”称为“养口体”,把“精神之养”称为“养志”。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他还提出了以“养志”事奉父母的具体原则:即尊亲、得亲、顺亲、悦亲。他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父母死后的丧葬,孟子认为是一件比养生更重要的事,不能稍有疏忽。“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他主张“厚葬”,反对墨家的“薄葬”,认为“厚葬”才合乎人情,并

12、“祭祀以时”,“永言孝思”。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孝,还包括子女对父母过失的谏诤。他认为父母有大过而做儿女的不怨、不谏、不诤,就是不孝。他说:“父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告子下)父母犯法,子女不能包庇;即使是天子,亦不例外。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为天子,也不能徇私阻止皋陶秉公执法逮捕瞽瞍;惟一的选择是放弃天子之位,带上父亲逃到蛮荒之地,以此赎罪。可见孟子虽强调要尊亲、得亲、顺亲、悦亲,并不是要子女不顾公理、不分是非,对父母盲目顺从和绝对服从,没有后世统治者所宣扬的愚孝盲从的观念。,(2)五伦,“五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春秋时期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

13、,弟恭,子孝”,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孟子将“五教”发展成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这样,就把“五教”所指纯粹的家庭关系与社会政治相联系,将属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君臣、朋友关系纳入伦常范围。,父子有亲: 即父子有骨肉亲情。肯定了父子之间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确定了父子之间各自的地位及其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父有抚养子的义务,亦有要求子奉养的权利;子有要求父抚养的权利,亦有奉养父的义务。与此相联系,父有教育、支配子的权利,子有孝敬、服从的义务。,君臣有义:即君臣有礼义之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君和臣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名分的礼和道

14、。君有挑选、擢升、罢免、教育、使用臣的权利,亦有予臣俸禄、爱护、保障臣民生活和利益的义务。臣有尊重君主、服从君主、事奉君主、为死去的君主服丧的义务,亦有要求君主“使臣以礼”、照顾臣的生活和利益、自由选择君主的权利。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孟子虽强调臣要服从君主,但并不主张盲目的绝对的服从:“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离娄上),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肯定夫妇间有一定的界限,明确了夫妇各自的职责,即女主内,男主外。孟子在描述当时婚嫁礼俗时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15、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滕文公下)这里孟子把“无违”、“顺”作为妇女立身处事的基本道德,就否认了妇女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权利,具有一定的重男轻女倾向。,长幼有叙: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有尊卑之序。也就是说,在宗法等级制社会里,长幼所处的地位有等级上的差别,长者为尊,幼者为卑。孟子认为年龄是天下公认的宝贵东西,“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公孙丑下),即以长者为尊。孟子把“长幼有叙”作为“五伦”之一,旨在强调长者、尊者的地位,使幼者尊长、敬长,并真心诚意、自觉自愿事奉长者,服从长者,以淳化社会风尚,维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

16、级社会的稳定。,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所谓信,即诚实,言语符合事实。与“五伦”中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相比,朋友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既不受血缘、家庭、地位、阶层、年龄、职业等相对固定的自然与社会条件的限制,又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权利和义务。彼此的联系只是情感和道义上的联系,这就是友谊。相互坦诚,诚实不欺,才能加强这种联系而不中断;只要有丝毫欺诈和不实,友谊就会随之葬送,所以孟子以“信”为交友之本。,(3)仁义礼智,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并不是平行的。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由孔子的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为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是孟子对儒学的重大贡献。自此仁义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仁:孟子对仁的解释是:“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梁惠王上);“恻隐之心,仁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