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817429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Contents 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 二、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 三、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 四、王权与教权,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 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构成不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明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宗教形态,拥有不同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一、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 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人类宗教的发展,都经过一个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演进的过程,即由

2、原始的非理性化的宗教走向理性化。 由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尺度,使得宗教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各不相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的气质。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人本的价值尺度;西方则表现出了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在价值上是以神为本的。,1. 1 “非宗教的人生”,1)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 在经历了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在公元前800-200年的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一些最不平凡的事件:,中国,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 印度出现了奥义书(Upanishads)和佛陀(Buddha

3、),探究了一直到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 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 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 希腊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成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按照西方学者的看法,“这一时期所有主要的宗教选择它们构成认识终极者的主要的可能方式都已被确认和建立,自那以后,人类宗教生活中没有发生任何类似的具有新

4、的意义的事情。”,轴心时代的意识是与远古的神话时代相对立的,是要以理性反对神话。 就宗教领域而言,在轴心时代,原始宗教的诸神开始消失,宗教逐步地伦理化,神的权威借助于这种伦理化而增强了,神话变成了寓言,原始宗教演变成为人文宗教。,2)轴心时代的中国 中国文化在这个轴心时代虽然也同样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大繁荣,但是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并没有一个所谓神话时代作为背景和出发点,在中国的轴心时代也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因为意识到自身的有限而转向超越的无限,理性的发展也就没有像西方那样出现一元的超越神。,中国文化发展到西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神本观点的明显衰落和人本思潮的广泛兴起。 春秋后期,人们对神

5、灵和神灵祭祀的信仰已经衰落。知识人对祭祀不再从宗教信仰来肯定其必要性,而是从祭祀的社会功能来予以肯定,对现实社会及政治的关注远胜于对神界的关注。 与西方基督教神权或大于王权或与王权抗衡、哲学沦为神学婢女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一直让位于儒家思想,成为圣王王道的附庸。,中国哲学各流派尽管不同程度地承认天命观,但基本上不系统讨论彼岸世界的问题,不系统论证一个人格化的神的存在问题,更没有树立一个主宰世界的人格化的神,也没有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明显对立观念。,中西学界有不少人倾向于将儒教视为中国特有的宗教,但所谓儒教的世俗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缺乏向往彼岸世界的超越精神,没有神灵信仰,而且

6、它寻求的是现世的家族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关注的是当下的人生际遇。 因此,作为现代新儒学代表的梁漱溟断然否定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周公以来的儒学传统是一种宗教信仰。,事实上,即便作为严格意义的中国宗教如道教与佛教,在其教义和信仰形式中也充满了世俗性的内容。 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快乐,可以拜佛求菩萨,同时也会祭祀祖先鬼神,还可以占卜求签,甚至幻想通过种种途径羽化成仙 这些原本异质的宗教只剩下保佑现世人生的幸福和安乐的功效,诸如升官发财、延嗣求偶、治病避灾都可以成为求神拜佛的目的。概括起来恰如梁漱溟所说的“非宗教的人生”。,2. 对超越的向往,1)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

7、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在轴心时代,西方的宗教同样经历了一个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的发展过程。,2)西方宗教发展,希伯来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创立了一种神教犹太教,它信奉至高无上创造天地万物的超越的神。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犹太教涌现了大批的先知,强化了作为创世主的上帝的观念。犹太人认为,上帝把他们从埃及的苦难中救了出来,显示出上帝对他们的爱、眷顾和亲密的关系。同时,作为他们救主的上帝之所以能克服一切存在于自然和历史中的恶,正是因为上帝是创世者,超越于这个世界之外。

8、,轴心时代的希腊,原有的多神教荷马和赫西俄德的诸神开始遭受激烈的批评,智者们开始提供新的智慧和道德标准,并创造新的宗教理想。 克赛诺芬尼认为神是万物存在于其中的宇宙的永恒的基质。 巴门尼德曾试图将“神灵与存在”相等同。 阿纳克萨科拉把神灵描述为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和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 苏格拉底崇尚理性,主张以深邃的爱智精神来对抗当时世俗化的陈腐的神灵观。,罗马帝国后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传播,这就是基督教。其认为耶稣降世是上帝与人重新立约,耶稣降世为人,死而复活成为基督。 古代基督教的教父们,将希腊哲学融入基督教义之中,完成了西方古代思想史上认知、行为和信仰的融合,从而奠

9、定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基础,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a) 基督教从犹太教中继承了绝对一神论观念和其对人生本质和命运的看法,克服了犹太教原有的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固守传统的繁琐戒律。b) 基督教将古希伯来的律法观、契约观与古罗马的法律思想及其体制相糅合,从而为西方法律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基督教认为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和罪性的,因而人类的自救和自我解脱是不可能的。 它要求人们为天堂而不是现世的幸福而努力,不要留恋和贪求世俗欲望的满足和现世人生的幸福。这表现出与中国文化全然相左的旨趣。 它把人看成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其中灵魂是归属上帝的,归属于自己的只有肉身。 基督教把痛苦作为“原罪的苦果”,人

10、只有通过体验这种痛苦,克己禁欲,才能达到回归上帝的得救之途。作为基督教信仰核心的“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是这种牺牲现世追求与上帝同在的宗教精神的最好象征。,3)基督教,二、多元与一元 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 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过渡的转变,一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2.1 泛神论的多元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世的关注使得中国宗教

11、的超越意识在表象上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其核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信仰实践本身在民间也变得相当地功利。,在上古文化当中,人们就习惯于用各种概念来表述神。比如“神”(天神、神祗,),“帝”(天帝、帝释),“天”(皇天、苍天)。 中国古代的信仰体系,有一个万物有灵的“自然神”谱系。比如祖先神(三皇、五帝),天体神(日、月、星宿),气象神(风、雨、雷、电)、山水神(三山五岳)和鬼怪(魑、魅、魍、魉)等。,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 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

12、,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在这个神谱中占首要和主导地位的,不再是自然神,而是历史人物被神灵化的诸神,礼乐文化中的人文气质自春秋以来又被激发了出来。,以道教为例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在道教史上被尊为“南宗五祖”之一。这个人生前“妙龄赴高科”,是一个“读书种子”,也是一个头戴芙蓉冠、身披道士袍的士大夫。 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当时承袭中国文化道统的士大夫阶层在三教中左右逢源的趋向。,从白玉蟾的言论来看,根本就搞不清楚白玉蟾究竟是修道之人还是佛门弟子: 问曰:满堂浑是客,谁是主人翁。答曰:一字两字重,千对担不起。 这无疑是典型的禅

13、宗公案作风。 又如:不问灵不灵,不问验不验,信手行将去,莫起一切念。 这是禅诗还是道谶呢?,在唐代以后的道教观念中,道教教主太上老君仿效佛祖有过去、现在、未来三身的说法,一气化三清,有了玉清、太清、上清三身。另外还有33天、18层地狱的说法以及人死后赏善罚恶的思想,都是佛教天人思想的变种。 道教的天人观念还援入了儒家思想体系。道教仿照儒家经典书经和礼记的系统,根据周朝的体制,掺杂古代三垣、二十八宿等天文学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以昊天上帝或元始天尊为主宰的天庭神谱。,道教庞杂的神谱使中国的宗教崇拜变得异常热闹:有源自儒家传统的三皇、五帝及祖先崇拜、对社稷、龙凤的崇拜。 道教则有三清(玉清元始天

14、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八仙、九天玄女和盘古真人等神仙崇拜。 佛教有三世佛、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诸罗汉等神佛。,所有这些信仰和崇拜方式,究其实质与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宿命的人生信念,世俗的生活目标,功利的权力崇拜,以及社会结构中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息息相关,因而难以称为具有超越境界的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念。,2.2 一元神的上帝崇拜,在西方,宗教观念的流变表现为一个从多神信仰向一神崇拜发展的过程。 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它认为统治宇宙万物的是绝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上帝。相信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唯一的神,这是宗教信仰上的一个重大变化。西方在基督教之前,大多信仰多神教;即便

15、有一神教,那个神所统治的范围也是极为有限的。,基督教宣扬一神、一主、一信、一教的神学信条,并把上帝的权能推向了无限的领域,宣称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预先安排和决定的。 人们认为人世间的各种罪孽、恐惧、忧虑和死亡同上帝的救世旨意相比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上帝最伟大的行为就是饶恕人的过失,借此救赎人类。上帝的态度使得世人彼此提倡宽宏大量、热爱他人甚至爱自己的敌人。 总之一句话,上帝是人的尺度。,一元的基督教上帝观造成了深刻和广泛的后果。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此为转折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西方社会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文艺观甚至政治经济制度全盘转型。,三、逍遥与拯

16、救 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身处不同宗教文化的个体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同的体验,这涉及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都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知性知天的境界,这种追求乐感的文化与西方的罪感文化形成了鲜明地对比。,3.1 在世的解脱和欢乐,在中国文化中,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宗教情绪和宗教经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体验。但总体说来,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禅宗,都表现出一种对于现世人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着。,1)禅宗,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在中国,佛教虽然大小乘并举,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确实完全中土化的佛教禅宗。 在禅宗看来,要摆脱人世的生、老、病、死、爱、恨、荣、辱等苦楚,跳出生死轮回,不必牺牲此生此世,而是可以在梵我合一、物我相忘的观照中达到个体人生的一片明净和澄澈。 禅宗的这种心理体验方式为儒家道统吸收以后,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道教,与禅宗这种宗教体验比起来,道教的更注重人世间的欢乐。 道教讲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