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 欣赏《丑末寅初》课件 人音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816162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9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 欣赏《丑末寅初》课件 人音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 欣赏《丑末寅初》课件 人音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 欣赏《丑末寅初》课件 人音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 欣赏《丑末寅初》课件 人音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 欣赏《丑末寅初》课件 人音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 欣赏《丑末寅初》课件 人音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5单元 欣赏《丑末寅初》课件 人音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曲 艺 欣 赏,丑末寅初,丑末寅初,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组成,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早年只作为南阳关的“帽儿”演唱后成独立唱段。刘派、骆派的传人均擅演。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问 答,谈谈你们对的感受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的感受? 学唱丑末寅初第一段,感受它的韵味?(分组进行),想一想,京韵大鼓的韵味应该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一人站唱。 自己打鼓击板伴奏。

2、 伴奏乐器:三弦、四胡。 题材是说故事的。描写了一些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骆玉笙,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同志因病于年月日凌晨时分逝世,享年岁。,曲艺发展概述,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3、开始形成。,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即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莲花落、凤阳花鼓、霸王鞭等;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如散韵相间的元、明词话逐渐演变为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鼓词。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

4、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曲艺发展概述,京 韵 大 鼓,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有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刘”、“白”、“张”三大流派。其中以刘宝全的艺术造诣最高,贡献最大,时人称其为“鼓界大王”,尊为一代宗师。继三大流派之后,又有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创造的“少白派”。 京韵大鼓重歌唱,专唱短篇曲目。刘宝全擅唱金戈铁马的“三国”故

5、事,如长坂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等。白云鹏则擅唱红楼梦故事,如祭晴雯、黛玉悲秋、宝玉娶亲等。京韵大鼓除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曲目外,还演唱纯抒情的写景小段。如丑末寅初、百山图等。 京韵大鼓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自上世纪20年代以后,女演员良小楼、章翠凤、骆玉笙、孙书筠、阎秋霞、小岚云等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京韵舞台,她们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拓展,从而使京韵大鼓更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艺人成了人民的演员和艺术家,除演唱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外,还新编及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珠峰红旗、急浪丹心、韩英见娘、白妞说书等。同时,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演员。有成就的就如赵学义(白派)、杨凤杰(刘派)、刘春爱(骆派)、钟玉杰(刘派),他们已成为曲艺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京韵。,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