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宁娜.doc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814662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娜卡列宁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安娜卡列宁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安娜卡列宁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安娜卡列宁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安娜卡列宁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娜卡列宁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娜卡列宁娜.doc(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娜卡列宁娜,张娇 (20073368) 汉语一班,一、安娜卡列尼娜内容梗概 在文中,列文对贵族生活不甚投入,住在乡村指导农民工作。列文热爱基蒂,起初求婚被拒,但几经波折,两人终于结婚,并一同住在乡下虽然婚后也有争吵出现,但是婚姻生活相当美满。女主人翁安娜,年青时和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结合,本婚姻美满,育有一子。卡列宁在仕途上成功,安娜亦于交际场上光茫四射。 故事始于奥布朗斯基公爵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与妻子多莉闹翻,求助于其妺安娜。安娜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替二人调解,在车站认识了年轻军官弗伦斯基。并在莫斯科一次舞会中和弗伦斯基发生致命的恋情,自此不能自拔,最后身败名裂并自杀身亡。弗伦斯基为求得美

2、人,追随安娜至圣彼得堡,最后两人陷入热恋。他俩频频幽会,最后安娜怀孕,并向丈夫承认了私情。卡列宁一度想与妻子分居,但为存面子,拒绝离婚并要求妻子终止恋情。然而安娜分娩时几乎难产而濒临死亡,在死亡面前,卡列宁原谅了她。,安娜病后无法压抑自己对伏伦斯基的爱,终于离家出走。伏伦斯基带着安娜前往意大利旅行,这时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其后回到俄罗斯,于儿子生日时,按捺不住偷偷会见自己的儿子。却无法见容于俄国社会,上流社会把安娜看作堕落的女人,断绝和她的往来。安娜只得移居乡下,靠写作打发时间。二人共处日久,伏伦斯基和安娜在生活上的不信任日增。安娜感到很难过,认为情人为前途名誉离她而去,沮丧失望之下,安娜为处

3、罚伏伦斯基,在火车驶近时跳下火车月台自杀。葬礼之后,亚历山大卡列宁带走她的女儿,伏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大病一场,后来志愿从军,但求一死。,二、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19世纪伟大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的批判现实主义经典之作。安娜卡列宁娜写于18731877年,反映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奴制改革后,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残余势力和新生的尚未完善的资本主义并存的俄国社会现实。,这部小说的创作深受普希金的影响,尤其是受普希金的未完成的一个文艺片段客人准备去别墅的影响,这个片段的开头第一句是“客人来到了乡居”,由此托尔斯泰开启了他小说的第一句话“奥勃朗斯基家里

4、一切都乱了”。不过后来又改成了那句著名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甚至于在塑造安娜的形象上也用了普希金女儿的原型,不过仅仅是在外貌方面。 作者创作时对安娜形象的改变。,三、安娜卡列宁娜的主题,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和列文对社会生活的探索,形象、精确而深刻地反映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揭露和批判了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俄国农奴制改革后,旧的社会秩序和农村宗法制度受到迅速繁殖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猛烈冲击,渐进分崩离析,这不能不引起托尔斯泰的关注。而且这一时期作家的思想转变初显端倪,他的世界观正处在惶惑不安、紧张思索的十字路口。他开始深

5、入自己的心灵,提出在19世纪5060年代就已困扰他的问题: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贵族地主和普通民众的命运、生与死、爱情与幸福、婚姻与家庭,等等。,家庭和妇女的问题是作家首先关注的问题。 小说起始于“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它表明,作者首先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不幸的家庭和它产生的原因。由此,作者在小说中展示了几个家庭:奥勃朗斯基和多莉,卡列宁和安娜,安娜和伏伦斯基,列文和基蒂。前三个家庭毫无幸福可言,只有列文的家庭体现了托尔斯泰有关幸福家庭的理念。 相关评论:,屠格涅夫在给诗人波隆斯基的信中对安娜卡列宁娜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不喜欢安娜卡列宁娜,尽管其中也可以读到某些真正的灿烂辉煌的篇

6、页(赛马、割草、打猎)。但是总的来说,写得别别扭扭,散发着莫斯科的气味,流露出老处女情调,具有斯拉夫派的作风习气和贵族派头,等等。” 陀斯妥耶夫斯基却给予作品非常高的评价。他曾以惊人的深刻分析过安娜卡列宁娜,对作品进行了充满热情和爱的解释。1877年,他就刚刚出版的安娜卡列宁娜在日记中写道; “作为一件艺术作品, 安娜卡列宁娜完美无缺,现代欧洲各国文学中没有类似的作品可以与之比拟;其次,就其思想而言,这已经是我们的,我们自己的,亲切的东西,亦即在欧洲世界面前显现出我们的特质的东西。” 斯特拉霍夫在写给托尔斯泰的信中说:“安娜卡列宁娜每一部问世,报刊上就急忙报道,议论纷纷,就像评论一个新战役或者

7、停斯麦的一句新的名言一样。”他在给托尔斯泰的另一封信中对安娜的形象塑造谈了自己的看法:“卡列宁娜的心灵是这样的敏感和美好,等待着她的命运的最初显露、第一批征兆已经不是她所能改变得了的。她全身心沉溺在一个愿望之中她向恶魔屈服了,她走上了绝路。您,笔下的激情的这种展现具有无限的独创性。您既不把它理想化,也没有贬低它。您是唯一公正的人,所以您的安娜卡列宁娜会赢得对她无限的怜香惜玉之情,但是任何人都将很明白,她犯了错误。” 费特在论文中写道:“安娜美丽、聪敏、有教养、迷人和丰满。既然谁都可以把帽子扔过磨坊(隐喻通奸一引者注)而不受惩罚她也亦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托尔斯泰伯爵在摆出一切有利条件的同时,既

8、不故意也不近视地回避任何一个对已婚妇女非常不利的条件。安娜有一个儿子,这就足以把她的妇女解放引向荒谬。安娜是这样的聪敏、真诚和完整,以至于了解她的行为给她带来的全部虚伪,全部心灵不可逆转地谴责自己整个不可能的生活。无论是回到过去的生活上去,还是继续这样生活下去都不可能。” 拉钦斯基对安娜卡列宁娜的结构提出了异议。他在给托尔斯泰的信中写道:“在其中(指在小说中作者注)没有建筑术。在其中两个毫无联系的主题并排展开,而且展开得很好。当我读到列文同安娜卡列宁娜相识时感到非常高兴。你也许会认为这是小说最精彩的画面之一。这里出现了把故事的全部线索都联系起来、并且保证故事有一个完整的结局的契机。而您不愿意只

9、好随您的便。”,四、人物形象分析,安娜的形象 女主人公安娜是一个19世纪70年代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因爱情觉醒而争取个性解放的俄罗斯先进贵族妇女,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她善良、真诚、富有激情,生命力旺盛。 个性解放色彩是安娜这个形象的鲜明特征,安娜之所以不被见容于上流社会,主要是由于她对真诚爱情生活的追求。,安娜毕竟和一般的不贞女人不同,和当时彼得堡上流社会那些流行用婚外恋来填补心灵空虚的贵妇人也有很大区别。她对爱有自己的理解,安娜对待爱情是十分严肃的。 当然,安娜的性格不仅仅是本能的天性,她的整个气质和趣味都打上了贵族阶级的印记,眼光与视野也都局限在贵族女性的范围内。然而安

10、娜所向往的意义丰富的爱,实际上是飘渺的,也是模糊的。她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她没有也不可能义无反顾地同卡列宁痛痛快快地决裂。,安娜的出场 “弗龙斯基跟着乘务员向客车走去,在车厢门口他突然停住脚步,给一位正走下车来的夫人让路。凭着社交界中人的眼力,瞥了一瞥这位夫人的风姿,弗龙斯基就辨别出她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他道了声歉,就走进车厢去,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这并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也不是因为她的整个姿态上所显露出来的优美文雅的风度,而是因为在她走过他身边时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

11、而注意地盯着他的脸,好像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好像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弗龙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列文的形象,列文是一个拥有3000亩土地的庄园贵族。他在作品当中是作家自传性的人物代表,他代表了托尔斯泰这一时期的理想。 小说中,列文同样经历了和基蒂的爱恋婚姻及婚后家庭的悲喜哀乐,但却充分表

12、明,爱情远不是生活的全部。列文在体验劳动的幸福,在思考俄国农村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前途,思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俄国有没有普遍性,发现劳动力是生产的主要因素,并探索改善阶级关系的可能性。同样,他也体验到了死的恐怖,但他又进而探讨生存的意义和信仰问题。最后他获得了新的信念,得出了结论:生存的意义是超出理智的范围的,只有靠生存本身去把握。,卡列宁的形象,卡列宁虽可算生性善良,但更主要是一个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的彻头彻尾的官僚 。卡列宁在其性格的内在层面上,并不是纯粹的冷血动物,在冰冷外表下也潜藏有善良的精神力量:他有丰富的感情;他对爱情忠贞专一;有着基督博爱的胸怀。 包围着卡列宁的外在的社会势力,就是要激

13、发他个性中野蛮的侧面。卡列宁作为沙皇政权的一个官僚,他的身上也不免会沾染上那时官僚的习气。,卡列宁一向被认为是反面人物的代表,其实避开政治因素不谈,他的身上也寄托了作者宽恕和博爱的思想。,弗伦斯基的形象,弗龙斯基和上流社会血肉相连,是上流社会的忠实儿子,他的感受方式、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可能超出这个规定。 根本无法想象他会同安娜一起开始另一种新的生活。一开始,强烈的热情确实一度充溢了弗龙斯基整个生命,他觉得这场恋爱不是玩笑,不是消遣,而是更严肃更要紧的事。干预激起了他的反感,并下决心要把目前令人难堪的虚伪处境尽快了结。但另一方面,实际情况又使他顾虑重重。 他是个讲究实际的人,把功名看的比什么

14、都重。,弗伦斯基只是城市贵族青年的代表,他虽然真挚地爱着安娜,但他始终深受贵族享乐生活的影响,在他的内心深处本能地盼望着自己与安娜的浪漫史能提升自己在公众和军界的知名度。所以,他得到爱情之后,热情便渐渐冷却下来。,奥勃朗斯基的形象,奥勃朗斯基是安娜的哥哥,他比起其他人物并不重要,但他却贯穿作品的始终,在结构上起着联系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的纽带作用,更主要的是他那种政治上稀里糊涂,工作上马马虎虎,生活上舒舒服服的不求进取的人生观,与作品中其他主要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身上没落贵族的嘴脸暴露无疑。,“充任莫斯科的政府机关的长官已经三年了,斯捷潘阿尔卡季奇不但赢得了他的同僚、下属、上司和所有同他打过

15、交道的人们的喜欢,而且也博得了他们的尊敬。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博得他同事的一致尊敬的主要特质是:第一,由于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对别人极度宽容;第二,他彻底的自由主义不是他在报上所读到的自由主义,而是他天生的自由主义,由于这个,他对一切人都平等看待,不问他们衔级或职位的高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对他所从事的职务漠不关心,因此他从来没有热心过,也从来没有犯过错误。”,多莉的形象 多莉是托尔斯泰笔下贤妻良母式的人物,他是公爵的女儿,尽管丈夫对她不忠实,甚至为了维护豪华的生活而沦落到了靠出卖自己的陪嫁过日子的地步,但她还是严守宗法式妇女的道德,尽妻子和母亲的职责,虽然她也曾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过疑问。,基蒂

16、的形象 基蒂总的来说也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开始的时候由于年轻曾对弗龙斯基抱有天真的幻想,被弗龙斯基抛弃后,她大病了一场,不得不出国疗养。经过这次感情危机之后,她和一直深爱着自己的了列文结婚,婚后尽妻子的责任和母亲的职责。,贝特西公爵夫人的形象,贝特西公爵夫人是所谓“真正的社交界”的领袖。她的圈子是一个年轻贵族妇女的集团。她是安娜的表嫂,又是弗龙斯基的堂姐,她有意促成二者的结合,充当他们的牵线人。但当安娜和弗龙斯基在公开场合正式结合之后,她又假装正经,不愿在公开场合和安娜见面。在安娜的悲剧中,她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难逃其咎的。,五、安娜卡列宁娜的卷首题词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卷首题词,就其含义,托尔斯泰曾说:“我选这句题词,正如我所解释过的,只是为了表达那个思想:人犯了罪,其结果是受苦,而所有这些苦并不是人的,而是上帝的惩罚。安娜卡列宁娜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是的,我记得,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