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爱情k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790358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与爱情k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生与爱情k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生与爱情k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生与爱情k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生与爱情k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生与爱情k》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与爱情k(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生与爱情,主讲:朱阿丽,一、把握爱的真谛,1.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形式,是男女双方在交往中形成的彼此倾慕、相互爱悦、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深沉、持久专一的真挚感情。 2.爱情的本质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3.爱情的特征 ()互异性 ()互爱对等性 ()纯洁专一和排他性 ()强烈持久性 诗经“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汉乐府上邪(ye)“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讨论:是否认为专一性和持久性是爱情的主要特征?,4.构成爱情的基础 ()思想基础志同道合。 ()感情基础情投意合。 ()道德基础平等自

2、愿、忠诚专一、履行义务等。,二、大学生的恋爱与爱情,(一)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1浪漫性 2易变性 3多元性 4突击性 5轻率冲动性,(二)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问题,1.爱情至上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爱情凝聚着生活的全部意义,爱情就是一切,是全部生命价值的所在,除此之外,一切都是乏味的。 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 2.爱情理想化的观点 爱情理想化的人,往往把人的各种优秀品质集中在一个梦中情人身上,因此,当他们用这一理想模式去衡量现实生活中的异性时,发现对方总不能尽如人意。,3.爱情的情感化、经验化倾向 “校园爱情,不谈婚姻” “爱恋只是为了获得经验”,这种观点或许在校园中还并非主

3、导,但已开始被越来越多学生提及。 大学生对“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这一观点,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占58.8%,不同意和不太同意的占25.6%。其中,男女同学对爱情的结果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男同学同意这一观点的占23.8%,可以理解的占31.8%,不同意的占36.3%;女同学同意的占14.7%,可以理解的占29%,而不同意的达50.6%,女同学更注意爱情的结果。,的确,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经验,情感也是在经历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但人们理想中的爱情又是纯洁的、排他的。“为获得经验而爱,代价是不是太大?会不会使纯洁的爱情变味儿?”这是任何一个慎重对待爱情的大学生必须考虑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不过,这里有一

4、种情况需要了解:持有多元动机的这些学生,尤其是认为爱情与婚姻没有必然关系的人,是否最终如前辈人一样还是建立了家庭?因为,没有恋爱之前,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总是理想的成分多,尤其是年轻人经常愿意以与传统观念对抗的方式来表现自己。,4 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恋爱年龄趋向低龄化 建立恋爱关系的时间缩短,现在大学生中就流行着“速食爱情”、“速配主义”的说法 不文明的恋爱行为增多。一些过分亲昵的动作,从隐蔽到公开。因为单相思而死缠烂打,因为失恋而伤害对方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至于多角恋爱、发生两性关系甚至未婚同居的也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恋爱中发生两性关系的比例高达20%以上,大学生对于贞操

5、观和婚前性行为、同居的态度最能反映大学生传统恋爱观念和道德的淡化 据一份调查显示,884名大学生中有48.4%的男生和52.6%的女生表示“看中恋爱对象的贞操”;有25.85的男生和26.6%的女生不确定;有25.3%的男生和20.9%的女生不同意把“贞操”看得那么重。 对于“真正的爱情就应该尊重对方的贞操和童贞”的说法,有64.9%的男生和75.2%的女生表示赞同;有18.4%的男生和14.2%的女生态度不确定;另有17.7%的男生和10.6%的女生持否定态度。同意“贞操是姑娘最珍贵的财富”的男生占45.4%,女生占51.1%。可见,虽然大学生中摒弃和维护贞操观的比例相当,但是毕竟传统的贞操

6、观已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对于同居现象见怪不怪 据浙江工业大学对全省10余所大专院校的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变,有近1/3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是持认同态度的。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婚前性行为,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的占14.2%;认为不道德,自己不做,但可以理解的占21.9%;而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需指责的占55.9%,居第一位。还有5%的同学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5 爱情功利化倾向 爱情功利化倾向是指把作为爱情辅助因素的各

7、种物质条件当作爱情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持这种观点的人,过分强调物质条件,把爱情建立在金钱、财富以及学历、社会地位之上。这种爱的立足点不是人而是人之外的东西。 诚然,财富、学位、地位等可以标志一个人的才能,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这些条件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走上极端,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则是不正当的。,北青报的文章“是艳遇还是出位, 恋爱六等式”中有一种恋爱等式为 “校内女生+校外男生=神气” 这反映了一部分女生恋爱中的确存在功利 倾向。文章上讲,对女孩来说,男友若是 “社会上的”,会有一种说不出的面子,这 意味着男友阅历丰富,钱包鼓鼓,男友的 名片上印着听来很

8、气派的公司名目,更会 使舍友们啧啧感叹。,对于爱情,大学生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爱情并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更不是唯一的内容。“伟大的人物很少为爱情发狂,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情感”。(培根语)(即使不成就伟大的事业,亲情、友情和生活本身也丝毫不低于或逊色于爱情,因此,所谓 “神圣的爱情”主要是要显示爱情的纯洁性,而并不是要将爱情夸大为生活的最高目的。说到底,爱情还是限于一己私利之范畴,主要是满足个人的情感和心理享受,与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的天下为公的事业相比,是低一层次的) 爱情包含激情,但并不完全是激情,把爱情等同于激情是对爱情的理想化、片面化认识。爱情与牵挂、责任、关心、亲情

9、、平淡等的关联更为本质。 理论上对爱情持续时间的所谓“科学结论”本身就不可能科学,爱情是非常个体化、多样化的问题。,三、培养爱的能力,. 迎接爱的能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客观的认知能力,宽容、忍耐的气度,承受挫折的勇气和力量等。其中,客观的认知能力尤其重要。 认知能力不仅仅指对世界、社会的知识性认识,更主要的是指对他人及自己的了解和评价。而这里所谓客观的认知能力,就是指在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切忌自我中心。,其次,在迎接爱的降临以前或恋爱过程中,要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选择我爱的,爱我选择的”,减少恋爱的盲目性和世俗的、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的影响,因为这些标准和看法尽管合理

10、却不一定适合你。爱情是个体现象,主观的感受和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恋爱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心中的爱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当然,加强品德修养,广泛汲取知识,增长见识,富于幽默感,全面增强自身魅力,都是为迎接爱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是因为这些能力已为大家熟知,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拒绝爱的能力 首先要敢于理智地拒绝。因为,爱情不是同情或怜悯,也不是单方面的一相情愿,而是男女双方互相倾慕的强烈感情,所以,对不合适的爱一定要果断拒绝,态度明确,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以免对方误解,横生枝节。 其次,拒绝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不论是面对面地拒绝,还是通过书信等

11、方式,都要注意口气婉转,以尊重对方为主。切不可冷嘲热讽、恶语伤人后扬长而去,也最好不要让双方以外的任何人,尤其是双方都熟悉的朋友知道此事,以免使失恋者的自尊心受到更多的伤害,毕竟爱者无罪。你可以拒绝他人的爱,这是你的自由和选择,但是你没有权利伤害他人。,失恋是人生的一种不幸,给人带来的痛苦是剧烈而深重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影响学习,或对对方耿耿于怀,施于报复,更不能从此厌恶异性,立志独身,甚至走上绝路,以身殉情。要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命,强制自己转移注意力,用新的生活内容去冲淡对挫折的记忆,培养积极情感,战胜消极情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并在沉痛过后,冷静地

12、思考、分析失恋的具体原因,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更深刻地把握爱的本质,提炼爱的艺术,勇敢地走出失恋的泥潭,重新寻找和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 失恋仅仅意味着一次恋爱的失败,并非永远失去爱情,正相反,它会为你再一次选择爱提供经验。,承受失恋的能力,四、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和恋爱技巧,对学生择偶条件的抽查发现,对于外在美和内美的要求,一般说来,男生,尤其是文科的男生较注重前者,而女生则大都注重后者。 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有所变化,男女生的择偶标准越来越趋于一致:首先是要求对方与自己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其次要求对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具有见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最后才考虑外表,而且外表一般即可,主要是要气质好。 志、德、才、貌。,当然,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上的差异,择偶的标准还是有区别的,即女生更强调男生的事业心、责任心、忠实,大多数女生都强调对方要积极上进,真心爱我;而男生则对女生善解人意、温柔善良的一面要求很高,但对对方是否爱我并没有着重指出,对女生事业方面的要求也极少,这很明显地显示出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