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赏析[1]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37749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技巧赏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表达技巧赏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表达技巧赏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表达技巧赏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表达技巧赏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表达技巧赏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技巧赏析[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词 表达技巧赏析,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

2、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此题即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用了拟人表现手法来刻画形象。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又“低面”,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三)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

3、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必要的知识储备:,一、把握常用的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或起到了(某种)作用;,答题要点: 1、揭示手法; 2、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手法的; 3、表达效果:结合主旨、情感(这种手法起到了某种作用)。,二、熟知各种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二)表现

4、手法,(三)修辞方法,1、 从抒情角度看: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2、描写的角度: (1)景物描写: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哀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远近高低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2)形象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渲染、侧面烘托等。,(一)熟悉常见的表达方式:叙述、抒情、描写、议论、说明;,细节描写:用极细腻的笔法,精细 地描绘人或事 白 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 烘托 正面描写:直接地描写人或事物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或 事物来写本体,使用权所 描写的对象更鲜明、突出。

5、 动态描写:描写人或事物处在行动或 变化之中的动态 静态描写:描写人或事物处在相对静止 的状态,有关描写的易混淆概念,直接抒情:常通过议论感叹的方式 直接抒发情感 借景(物)抒情:通过景物的描绘 来抒发情感(由景生情) 寓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 抒发感情(情景交融),有关抒情的易混淆概念,(二)牢记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借代、排比、设问;,(三)理解常说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想像、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卒章显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以乐景写哀、白描与工笔细描(绘形、绘声、绘

6、色)、反客为主 等等。,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象征: 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形象。 借代: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引发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及示例: 渲染烘托:渲染、烘托出气氛,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对比: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工笔细绘:绘声绘形绘色,高低远近动静(描绘画面,表现作者情感。)

7、白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画面或形象,表现作者情感。 反客为主:从对方的角度去设想,取得“一种闲愁,两处相思”的艺术效果。,烘托:先从侧面描写,再引出主题, 使要表现的形象鲜明 用典: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收到 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虚实:虚和实是相对的 衬托:为使事物的特点突出用另一 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一主 一次)分正衬、反衬,正衬与反衬,1、正衬:以悲景衬悲情,更显其悲; 以乐景衬乐情,更显其乐。 2、反衬:以悲景衬乐情,以乐景衬悲情。 3、衬托的作用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动与写静(有声写无声),1、以静衬动,主要表现动。2、以动衬静,主要表现静。 3、动静配

8、合,相映成趣。 三者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实写与虚写,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虚实相生可以增加时空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读者的想象,同时使形象鲜明,并加大作品的容量。,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淡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

9、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手法,表达效果(文意+主旨情感),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此诗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从色彩入笔状物。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画面绚丽,表现了浓浓的童趣和生活气息。,试从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这首诗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0、,可从虚实或衬托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衬托)的手法,一、二句是实写,用巴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见的愁情。三、四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从衬托角度回答。 这首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的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

11、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往昔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是凄凉。,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从虚实相生的角度回答。 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梦中的“春风花月”是虚,“游上苑”时“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生活是虚,现实中作者的悲伤之情为实。词人通过繁华生活的梦境,有力地表现了现实中的亡国之痛。,谒金门 (冯延已) 风乍起,吹皱一池

12、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一句,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参考答案:全词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她的装扮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借“饮清露”、居高不借秋风声亦自远之蝉,道出了其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

13、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请对此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诗歌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情感,双调 折桂令中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下露冷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1、“老子”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这首元曲重点写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请你说出作者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 2、运用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喻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 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汉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