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707006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血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溶血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溶血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溶血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溶血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溶血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血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溶血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医技二:周玉,,主 要 内 容,,溶血的概念,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在体外,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 20-25)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 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在体内,主要由于红细胞的内在缺陷(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病), 或由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因素(如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 抗原-抗体反应、各种机械性损伤、某些药物等)的作用,使 红细胞被过度破坏。,,溶血的概念,外周常规血液,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溶血 需要的检查,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试验,尿毒检查,

2、,溶血的概念,血管内溶血:某些化学物质如药物、细菌毒素、蛇毒、植物溶血素等,或输血反应,或某些疾病等原因,使红细胞某结构发生改变,致使其在血管内发生溶血反应。,血管外溶血:异常红细胞能被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识别并将其破坏。,溶血的病因,,溶血的临床表现,One,Two,Three,溶血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可引起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溶血常见原因为误输AB0 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所致,溶血少数原因可能由于血液在 输入前处理不当如血液保存时 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过低,血 液受剧烈震动或误加入低渗液 体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所致,,溶血的临床表现,,溶血的临床表现,当怀疑有溶血反应 时应立即停止输

3、血, 核对受血者与供血 者姓名和血型,并 抽静脉血以观察血 浆色泽。溶血者血 浆呈粉红色,同时作离心涂片检 查,溶血时血清内 含血红蛋白。观察 病人每小时尿量及 尿色,溶血时尿呈 褐色或深褐色,作 尿血红蛋白测定可 发现尿内血红蛋白,收集供血者血袋内 血和受血者输血前 后血样本,重新作 血型鉴定、交叉配 合试验及作细菌涂 片和培养以查明溶 血的原因,,溶血的护理措施,预防:加强责任心,认真作好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执行“三查八对”,认真履行操作规程,做好输血前的核对工作,以避免发生差错;严格执行血液采集、保存的要求,以防血液变质,发现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保留余血

4、,并采集病人血标本,重新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维持静脉通道, 以备急救时静脉给药。,One,Two,Three,,溶血的护理措施,Four,保护肾脏:可行双侧腰部封闭,或用热水袋在双侧肾区进行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碱化尿液:遵医嘱口服或静脉注射碳酸氢钠溶液,使尿液碱化,增加血红蛋白的溶解度,以减少结晶,防止阻塞肾小管,密切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一旦出现尿少、尿闭。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如出现休克症状,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抗休克抢救,做好心理护理,关心安慰病人,以缓解病人的焦虑及恐惧,Seven,Six,Five,,关于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亲与胎儿血 型不合

5、引起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目前人类已发现的20个血型系 统,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以 ABO系统最多,次为RH系统。,当胎儿由父方遗传所得的血型 抗原与母亲不同时,进入母体 后即会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抗 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与胎儿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导致溶血。,,关于新生儿溶血病,药物治疗:西药血浆或白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杀米,要及早用药。 两药同用可提高疗效葡萄糖及硷性溶液。 中药常用的方剂有:三黄汤 黄芩4.5g,黄连1.5g,制大黄3g。 茵陈蒿汤 茵陈1.5g,栀子9g,制大黄3g,甘草1.5g。 消黄利胆冲剂 茵陈9g,桅子3g,大黄3g,茅根10g, 金钱草6g,茯苓6g。 光疗,换血输血,病因,症状,检查,治疗,一般ABO血型不合者症状较Rh血型不合者轻。病儿常于生后24小时 以内或第二天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随黄疸加深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 严重者发生胆红素脑病。Rh不合大量溶血者,出生时已有严重贫血,可导 致心力衰竭、全身水肿、甚至胎死。,新生儿溶血症检查:血常规,,溶血可能引发的疾病,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