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耳鼻喉科学解剖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703391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15.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爱医资源耳鼻喉科学解剖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爱爱医资源耳鼻喉科学解剖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爱爱医资源耳鼻喉科学解剖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爱爱医资源耳鼻喉科学解剖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爱爱医资源耳鼻喉科学解剖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爱医资源耳鼻喉科学解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爱医资源耳鼻喉科学解剖(1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鼻应用解剖及生理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nose,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 学习并掌握鼻科临床应用解剖及生理功能。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外鼻、鼻腔及鼻窦的解剖 2、掌握外鼻静脉血循环的特点 3、熟悉鼻腔、鼻窦与眼眶、颅底、口腔的关系 4、了解鼻腔粘膜的分区及功能,鼻腔血供和神经分布及鼻腔鼻窦的生理功能,鼻的应用解剖,鼻的构成: 外鼻、鼻腔、鼻窦,一、外鼻,外鼻的表面标志 外鼻的 支架 外鼻的皮肤 外鼻的静脉回流,外鼻的表面标志,鼻根 鼻梁 鼻尖 鼻背 鼻翼 鼻底 鼻小柱 前鼻孔 鼻唇沟,外鼻的支架,骨性支架的构成 额骨鼻突

2、鼻骨(左右各一) 上颌骨额突 腭突,软骨支架的构成 鼻外侧软骨 鼻中隔软骨 大翼软骨 鼻翼软骨 小翼软骨 籽状软骨,外鼻的皮肤,软骨部皮肤 较厚,与皮下组织粘连较紧,附有毛囊,皮脂腺,汗腺,易发生痤疮。 骨部皮肤 薄而松弛,外鼻的静脉,外鼻静脉回流: 外鼻V 内眦V 面V 颈内V 眼上V 翼V丛 海绵窦 眼下V 外鼻静脉的特点:无静脉瓣,二、鼻腔 Nasal cavity,鼻腔为一前后相通的狭长腔隙,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鼻腔,经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每侧鼻腔可分为两部分: 鼻前庭 nasal vestibule 固有鼻腔 nasal fossa proper,鼻前庭,两侧鼻翼所包绕的内侧部分,覆有

3、皮肤,长有鼻毛,有毛囊,皮脂腺,汗腺,感染时易产生疖肿。 前界:前鼻孔 后界:鼻内孔又称为鼻阈 (鼻翼内侧弧行的隆起。,固有鼻腔 Nasal fossa proper,前界: 鼻内孔(鼻阈) 后界:后鼻孔 有内、外、顶、底 四个壁 覆盖粘膜,内侧壁鼻中隔 Nasal septum,鼻中隔软骨 构成 筛骨垂直板 犁骨,Little area (利特尔区) 在鼻中隔最前下方的粘摸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动脉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易出血区”。,外侧壁,骨性构成 上颌骨 泪骨 下鼻甲骨 筛骨 蝶骨翼突 腭骨垂直板,鼻甲与鼻道,鼻腔外侧壁 鼻甲从下而上 有三个阶梯状排列的

4、长条骨片为下、中、上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1/3,前端位置依次后移约1/3。 鼻道每一个鼻甲的外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形成的间隙称为下、中、上鼻道。,下鼻甲与下鼻道,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 为一单独呈水平卷曲的薄骨,附着于鼻 腔外侧壁的下方,其后端距离咽鼓管咽 口仅1.0-1.5厘米。当下鼻甲肿胀、肥大 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功能,导致耳鸣、听 力下降等。 下鼻道(inferior meatus) 下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间隙。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的穿刺部位。 鼻泪管的开口也在下鼻道。,中鼻甲与中鼻道,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是筛窦内

5、侧壁的标志,也是手术的重要标志,分前后两部分: 前端(垂直部)附着于筛窦顶壁和筛骨水平板的交界处的前颅底骨。 后端(水平部)向后延伸,转向外侧,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 中鼻甲基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从前上向后 下倾斜的冠状位,将筛窦分为前后两组。,中鼻甲常见的变异 中鼻甲气化 中鼻甲反向弯曲 嗅沟(嗅裂)olfactory sulcus 中鼻甲游离缘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总鼻道common meatus 中鼻甲游离缘以下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中鼻道外侧壁有两个隆起 前下钩突(弧行嵴状隆起) 后上筛泡(筛窦的一部分) 半月裂孔为钩突和筛泡两者之间的半月形 裂隙 。 筛漏斗半月裂孔向外上及前下

6、扩大形成。 鼻道窦口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孔、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如果此区域发生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将直接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导致鼻窦炎。,上鼻甲和上鼻道,上鼻甲(superior turbinate) 最小的(有时存在最上鼻甲) 蝶筛隐窝位于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是蝶窦开口所在。 上鼻道(superior meatus) 位于上鼻甲的外上方,有后组筛窦的开口。,顶壁狭长,呈穹隆状,前段倾斜上升,由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 中段水平,由筛骨水平板构成,薄且脆 后段倾斜向下,蝶窦的前壁

7、底壁鼻底,即硬腭的鼻腔面,后鼻孔 Posterior nare,由 蝶骨体(上部) 蝶骨翼突内侧板(外) 腭骨水平部后缘(底) 犁骨后缘(内,左右后鼻孔分界) 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鼻腔粘膜,嗅区粘膜分布在成人上鼻甲和相对应的鼻中隔以上的粘膜区域。含有嗅腺和嗅细胞。 呼吸区粘膜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粘膜表面有微绒毛及纤毛,粘膜下富含粘液腺、浆液腺,粘膜表面的粘液形成粘液毯随纤毛向鼻腔后方移动。 鼻腔粘膜下有丰富的静脉构成海绵状组织,如有病理改变,粘膜可较正常增厚46倍。 粘膜下还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Little area,动脉丛 筛前动脉中隔支 筛后动脉中隔支 蝶腭动脉中隔支 上唇动脉中

8、隔支 腭大动脉,三、鼻窦 Accessory nasal sinuses,为鼻腔周围骨内的含气空腔,鼻窦左右对称,共4对,各窦有自然开口与鼻腔相通。 根据各窦的位置、窦口引流的位置和方向: 额窦 上颌窦 前组鼻窦 开口中鼻道 筛窦 前组筛窦 后组筛窦 蝶窦 后组鼻窦 开口上鼻道,各组鼻窦的解剖部位,上颌窦 Maxillary sinus,上颌窦居于上颌骨体内,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容积230ml 左右,平均13ml,有5个壁。 前壁薄且凹陷,称尖牙窝,上方有眶下孔。 后外壁与翼腭窝、颞下窝相邻。 内侧壁鼻腔外侧壁的下方,开口中鼻道。 上壁眶底。 底壁牙槽突,与第2双尖牙、第1、2磨牙 关系密切。

9、,筛窦 Ethmoid sinus,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呈蜂房状。在四组鼻窦中解剖关系最复杂,变异最多,与毗邻关系最密切。依其窦口所在部位,由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和后组。气房430个不等。 前组开口于中鼻道 后组开口于上鼻道 筛窦的体表投影位于双眼内眦部位。,外侧壁大部分为眼眶内侧壁(纸样板)很薄, 约0.2mm,可有先天缺损或裂隙。 内侧壁鼻腔外侧壁的上部,附有中、上鼻甲。 顶壁以一薄骨板(筛骨水平板)与颅前窝 相隔。 下壁中鼻道外侧壁结构,如钩突、筛泡等。 前壁额窦筛切迹、鼻骨嵴和额骨鼻突与额 隐窝相接。 后壁蝶筛板与蝶窦毗邻。,额窦 Frontal sinus,位于额骨的内外板之

10、间,左右各一,开口于中鼻道。 前外壁额骨的外骨板,坚厚,含骨髓。 后内壁额骨的内骨板,较薄,颅前窝前壁 的一部分,可变异存在裂隙。额窦 粘摸上的V常穿过此壁通硬脑膜下腔。 底壁眼眶顶壁(外3/4)和前组筛窦的顶壁。 相当于眶顶的内上角,甚薄。 内侧壁两侧额窦的中隔。,蝶窦 Sphenoid sinus,位于鼻腔后上方的蝶骨体内,左右两个窦腔可因蝶窦中隔的位置不同及蝶窦自身发育的差异,其大小及形态多不对称。,外侧壁与颅内窝、海绵窦、颈内动脉、视神经管毗邻,此壁菲薄或缺如,手术不慎可引起大出血、失明、死亡。 顶壁蝶鞍底部,之上为脑垂体。 前壁参与构成鼻腔顶的后段和筛窦的后壁。前壁上方近鼻中隔处为蝶

11、窦自然开口。 后壁较厚,毗邻颅后窝的枕骨斜坡。 下壁后鼻孔上缘和鼻咽顶部。,第二节 鼻的生理学,一、鼻腔生理学 二、鼻窦生理学,鼻腔的功能,通气功能 清洁作用鼻毛、鼻粘膜纤毛、粘液毯 温度调节鼻甲粘膜下有海绵状血窦。 湿度调节鼻粘膜富于腺体,分泌大量液体。 嗅觉功能嗅区粘膜的嗅细胞。 共鸣功能使声音变得洪亮、动听。 反射机能鼻肺反射、喷嚏反射等。 免疫功能鼻粘膜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机 体的免疫功能。,鼻窦生理学,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延续,因此鼻窦也具有鼻腔的某些功能,如分泌功能、共鸣等,此外鼻窦的存在有助于减轻头颅重量,维持平衡。,第二 篇 咽科学,第一章 咽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第一节咽的

12、应用解剖学 第二节咽的生理学,第一节 咽的应用解剖学,咽为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位于颈椎前方,上起颅底,下止于食道入口,相当于第六颈椎平面,为上宽下窄,长约12cm的略呈漏斗型的肌膜管,前方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两侧与大血管和神经相毗邻。,一、咽的分部,(一)鼻咽部(上咽部) (二)口咽部(中咽部) (三)喉咽部(下咽部),咽的分部,(一)鼻咽部nasopharynx,位于鼻腔的后方,软硬腭水平之上的腔隙。 顶壁蝶骨体和枕骨底部构成,穹隆状。 7-10岁以前,腺样体/增殖体/咽扁桃体,桔瓣状。 7-10岁以后,腺样体逐渐萎缩。 如果腺样体肥大 阻塞咽鼓管咽口 听力下

13、降, 鼾症,缺氧。 前方 正中 鼻中隔后缘 后鼻孔 与鼻腔相通 后方第12颈椎。 下方与口咽部相通。,两侧 咽鼓管咽口 三角形或喇叭型 咽鼓管园枕 咽口上方的隆起部分 咽鼓管扁桃体 咽口周围散在的淋 巴组织 咽隐窝 园枕后上方有一凹陷 区,是鼻咽癌的好发 部位,其上方离颅底 破裂孔较近。,(二)口咽部 oropharynx,是口腔向后的延续,与口腔是不同的解剖概念。 上界软腭水平以下 下至会厌软骨游离缘以上 前方口腔 后方平第23颈椎,口咽部的标志: 软腭中央为悬雍垂 腭舌弓、腭咽弓 腭扁桃体位于两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侧索两侧腭咽弓后方有纵形条状淋巴 组织 咽峡的构成 上: 软腭游离缘 悬雍

14、垂 下: 舌背 两侧:腭舌弓 腭咽弓,(三)喉咽部 laryngopharynx,上界会厌软骨游离缘以下 下界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接食道入口 前方通喉腔 后方平第36颈椎 两侧梨状窝(喉上神经内支经此窝入喉) 会厌谷舌会厌正中襞与左右舌会厌外侧襞之间有 两个浅凹,异物常嵌顿于此。 环后隙两侧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的后方,其 下方为食道入口。,喉咽部,二、咽壁的构造及其筋膜间隙,(一)咽壁的构造 咽壁得分层,从内到外有4层 粘膜层与咽鼓管、鼻腔、口腔和喉的粘膜延续, 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 纤维层与粘膜紧密附着,在后壁正中线上形成 咽缝,是咽缩肌的附着处。 肌肉层 咽缩肌组 咽提肌组 腭帆肌组

15、 外膜层筋膜层,覆盖咽缩肌外,由结缔组织组成 上薄下厚。,(二)筋膜间隙,在咽的后方及两侧,有颈部筋膜构成的潜在的蜂窝组织间隙,有利于咽腔吞咽时的运动,协调颈部的自由活动。 咽后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咽旁隙(parapharyngeal space),1、咽后隙,上界颅底 下界第12胸椎平面 两侧以薄层筋膜与咽旁隙相隔 中间有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个间隙 位置椎前筋膜与颊咽粘膜之间 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婴幼儿:淋巴组织多 儿童:淋巴组织渐萎缩 成人:极少 扁桃体、口腔、鼻腔后段、鼻咽、咽鼓管、鼓室等处的淋巴引流于此,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感染,形成咽后间隙脓肿,常偏一侧,婴幼儿多见。,2、咽旁隙/咽侧间隙/咽上颌间隙,位置位于咽后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形如锥体。 上界锥底向上至颅底。 下界锥尖向下至舌骨。 内侧以颊咽筋膜、咽缩肌与扁桃体相毗邻。 外侧下颌骨升支、腮腺深面、翼内肌。 后界颈椎前筋膜 咽旁隙 向前下 与下颌下隙相通 向内后 与咽后隙相通 向外 与咬肌隙相通 感染可扩散至这些间隙,茎突及其附着的肌肉将咽旁隙分为:,咽旁前间隙 容积:小 内容: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