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疾病治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702267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疾病治法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外科疾病治法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外科疾病治法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外科疾病治法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外科疾病治法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科疾病治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疾病治法(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科疾病的治法,龚丽萍,内治法,初起 已成 溃后 邪毒蕴结 瘀滞化热 脓毒外泄 经络阻塞 腐肉成脓 正气耗损 气血凝滞 消法 托法 补法,内治法,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 托法: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毒邪随脓外泄,以免邪毒内陷。 补法:用补益药物扶助正气,助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 消、托、补是内治法的总则。,内治法,一、消法 (一)、解表法: 1、含义:应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毒随汗外出而解,而达到消散和治疗外科疾病的方法。 2、机理:肌表是人体的外卫,外感邪毒侵入肌表与正气相搏,此时邪气尚滞结于肌表,主要是引起营卫失和,因其邪在血脉之上、肌肤

2、之间,故能通过发汗解表法,使邪毒走散,以免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等病理变化的产生,而达到治疗外科疾病。正如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内治法,3、临床应用 (1)辛凉解表: 适应症:外感风热症:症见疮疡焮红肿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肤起风团,丘疹,红斑等,伴有恶寒轻,发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方剂:银翘散,牛蒡解肌汤 常用药物: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银花等。 (2)辛温解表: 适应症:外感风寒症:症见疮疡肿痛酸楚,或皮肤起风团,丘疹,皮疹颜色白,伴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3、 常用药物: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生姜等。,内治法,4、注意事项 (1)临症时需配合解毒之品。 (2)疮家不可发汗 伤寒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乃痉”。疮家:指金创大出血之病人或大脓疡出脓过多之病人,或久病之人。由于脓为气血所化生,出脓过多或出血过多,均耗伤阴血,导致阴津亏损,汗为津液,又汗和血同源,如果再发汗,则更加耗损阴津所以见此类病人,虽有表证,也不可发汗。故疮家不可发汗。,内治法,一、消法 (二)、通里法: 1、含义:用攻逐里实的药物,将蕴积体内的里热实邪逐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荡涤实热,逐瘀止痛,邪去毒消的治疗方法。 2、机理:因为脏腑蕴热可以引起外科疾病,是因为脏腑蕴热生

4、毒,加之外感邪毒而成,症候以内热,毒蕴为主要矛盾,表现为大便不通等症状,所以要采取疏通脏腑,排泄内蕴之热毒,才能达到邪去毒消,脏腑安和的目的。,内治法,3、临床应用 (1)清泄脏热: 适应症:痈疽肿硬,发热作呕,大便秘结,烦燥饮冷,心烦胸闷,舌干口苦,六脉沉实有力。 代表方剂:内疏黄连汤 常用药物:黄连、黄芩、栀子、大黄、木香、槟榔、桔梗等。 (2)清泄腑热: 适应症:阳明腑实症,具有痞满燥实坚证 代表方剂:承气汤 常用药物:大黄,枳实,槟榔,芒硝,厚补等。,内治法,4、注意事项 、年老体弱,孕妇禁用; 、中病即止; 、与清热解毒药,和营祛瘀药联合使用。,内治法,一、消法 (三)、清热法: 1

5、、含义:运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热毒蕴结的主要法则。 2、机理:因为外科病由热邪火毒所致者甚多,火毒内蕴则腐肉成脓,且火毒炽盛,正气虚损,可致火毒内陷,因此,应用“寒凉直折火毒”之剂,则能够清解火毒。,内治法,3、临床应用 (1)清热解毒 : 适应症:红肿热痛之阳症 代表方剂:五味消毒饮 常用药物:蒲公英,银花,紫地丁,野菊花,天葵子。 (2)清气分热 : 适应症:红肿热痛或白肿热痛之阳症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疱糜烂等,伴有发热,口渴,喜冷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代表方剂:黄连解毒汤 常用药物: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内治法,

6、3、临床应用 (3)清血分热: 适应症:适用于焮红灼热之外科病或红斑瘀点,灼热之皮肤病,伴见高热,口渴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常用药物:犀角,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紫草,大青叶等 (4)养阴清热: 适应症:阴虚火旺之外科疾病 代表方剂:知柏地黄汤 常用药物:生地,玄参,麦冬,龟板,沙参,知母,黄柏等 (5)清骨蒸潮热: 适应症:虚损性外科疾病虚热不退的病者 代表方剂:清骨散 常用药物:地骨皮,青蒿,别甲,银柴胡等。,内治法,4、注意事项 、苦寒败胃,不宜久用:苦寒败胃,影响消化功能,致使气血生化乏源,影响预后;苦寒可伤阴化燥,引起低热;寒凉可以冰凝气血,使

7、急性炎症转为恶急性和慢性炎症。 、脾胃虚寒者慎用。,内治法,一、消法 (四)、温通法: 1、含义:是运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的药物,以驱散阴寒凝滞之邪,是治疗外科寒症的主要法则。 2、机理:由于寒邪凝滞经络,使气血运行受阻,阳气不能畅达,出现外形漫肿,不红不热或局部青紫,发凉等寒凝症,用具有温散作用的药物以驱散寒邪,通达阳气,以解除寒凝,通行气血,而达到治疗目的。,内治法,3、临床应用 (1)温经通阳,散寒化痰 适应症:体虚寒痰阻于筋骨之症 代表方剂:阳和汤 常用药物:熟地,鹿角霜,麻黄,白芥子,肉桂,干姜,附子,炮姜炭等。 (2)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适应症:体虚风寒湿邪袭于筋骨 代表方剂:独活

8、寄生汤 常用药物: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秦艽,防风,桑寄生等。,内治法,4、注意事项 、阴虚有热者,不用本法,以免温燥药助火伤阴,变生他症。 、临床上多以补养气血,活血通络的法则配合使用。,内治法,一、消法 (五)、祛痰法: 1、含义:运用咸寒化痰软坚的药物,使因痰凝聚之肿块,得以消散的法则。 2、机理:痰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如外邪伤肺,宣化失常,津液化生成痰;脾失健运,输布失常,聚液成痰;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停成痰;情志伤肝,气郁化火,阴虚火旺,可炼液成痰;痰同时又是一种致病因子,转注于筋骨之间,皮肉之内,则产生癌肿、瘿瘤、瘰疠之症,所以针对病因,化痰消肿,软坚散结,才能达到治疗

9、目的。,内治法,3、临床应用 (1)疏风化痰 适应症:风热挟痰之病症 代表方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 常用药物:牛蒡子,薄菏,菊花,蝉衣,夏枯草,陈皮,茯苓等。 (2)解郁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气郁挟痰之病症 代表方剂:消遥散合二陈汤 常用药物:柴胡,川栋,郁金,香附,海藻,昆布,白芥子,浙贝。 (3)养营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体虚挟痰之症 代表方剂:香贝养营汤 常用药物:当归,白芍,丹参,熟地,首乌,贝母,陈皮,茯苓等,内治法,4、注意事项 、因痰而致的外科疾病,多与气滞,火热相结合,故一般少用温化之品,以免肋火生热。 、根据部位,采用循经之品。,内治法,一、消法 (六)、理湿法: 1、含义:运用

10、化湿,燥湿,理湿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 2、机理:湿是重着粘滞的邪气,其中人缓,其入人深,能阻碍气机,导致外科疾病的产生。,内治法,3、临床应用 (1)清热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症,症见肌肤 焮红作痒,滋水淋漓。 代表方剂:五神汤 常用药物:银花,茯苓,地丁草,牛膝,车前子等。 (2)祛风除湿 适应症: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症。 代表方剂:豨莶丸 常用药物:豨莶草,羌活,防风,威灵仙。 (3)健脾理湿 适应症:适用于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外泛肌肤之症,症见皮肤糜烂,渗液,皮肤肥厚,病势缠绵不愈,舌质淡,舌体胖大或边有齿印,脉濡或滑。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常用药物:白术,苍术,厚朴,陈皮,

11、茯苓,扁豆,苡米仁。,内治法,4、注意事项 、湿邪常与热、风、寒、暑等邪相合发病,故治疗时应结合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 、根据湿邪致病特点,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 、阴虚津亏者,慎用或不用。,内治法,一、消法 (七)、行气法: 1、含义:应用行气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条达,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结,止痛为目的的治疗方法。 2、机理:气血凝滞是外科疾病病理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气行则血行,行滞则血瘀,所以行气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治法。,内治法,3、临床应用 (1)行气活血 适应症:疮疡初起红热不甚者或痈疽后期,寒热已除,毒热已退,肿痛不消者。 代表方剂:木香流气饮 常用药物:木香,槟榔

12、,川芎,当归,陈皮等。 (2)疏肝理气 适应症:适用于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所致的外科疾病。 代表方剂:消遥散 常用药物:柴胡,青皮,川楝子,香附,延胡索等。,内治法,4、注意事项 、行气药用于广泛,常与祛痰,和营,清热解毒法合用。 、气阴亏虚,火毒炽盛者慎用。,内治法,一、消法 (八)、和营法: 1、含义:是用调和营血,活血散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畅流,从而达到肿消痛减的目的。 2、机理:外科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致,故应用调和营血,活血散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营卫气血畅行,而逆转病机,达到治疗外科疾病的目的。,内治法,3、临床应用 (1)活血化瘀 适应症:肿疡或溃后肿硬疼

13、痛不减,结块淡红,或不红或青紫者。 代表方剂:桃红四物汤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等。 (2)破血逐瘀 适应症:瘀血凝聚,闭阻经络所引起的外科疾病。 代表方剂:大黄虫丸 常用药物:虫,水蛭,大黄,三棱,莪术等。,内治法,4、注意事项 、本法须与他法合用。 、火毒炽盛者,气血亏损者不宜用。,内治法,二、托法 托法适用于疮疡的中期 1、补托法:邪盛正虚 益气托毒托里消毒散 养阴托毒竹叶黄芪汤 温阳托毒神功内托散 2、透托法邪盛正实透脓散,内治法,三、补法 (一)、调补气血阴阳 : 1、益气四君子汤 2、补血四物汤 3、养阴六味地黄汤 4、温阳右归丸,内治法,三、补法 (二)、调补脾胃

14、 : 1、理脾和胃异功散 2、和胃化浊温胆汤 3、清养胃阴益胃汤,外治法,一、药物疗法 (一)、给药途径 : 内服:可以被肝破坏,对肾脏有一定的损害 皮下 注射: 静脉 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肌肉 吸入:全身麻醉 灌肠:肠粘膜吸收 鼻饲:从骨管插入 皮肤:经皮吸收,外治法,(二)、外用药的吸收原理 : 1、吸收的途径: 角质层的细胞膜 毛囊和汗腺 细胞间隙之中的基质吸收 所以在临床上要使药物吸收更快,更充分,就必须想方设法使毛囊和汗腺扩张,因此,我们在外用药中加一些芳香走窜之品,如冰片、樟脑、麝香、公丁香,细辛等。,外治法,(二)、外用药的吸收原理 :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皮肤的水合程度

15、 (2)药物的性质 A:赋型剂:动物油脂最好,其次是植物油,最差的是矿物油(如凡士林、石蜡) B:维生素物质:水溶性物质难吸收,脂溶性物质易吸收 C:激素类药:皮质激素软膏易吸收 (3)药物的电解电离度,外治法,(三)、外用药的配伍原则 : 冲和膏: 紫荆皮 破气逐瘀消肿 君 赤芍 活血行气 臣 白芷 独活 发表散寒解毒 佐 石菖薄 寒气通窍 赋型剂:葱汁、姜汁、凡士林、蜜 使,外治法,(四)、外用药的种类 : 1、草药 (1)适应症:一切具有红肿热痛的阳症肿疡 (2)制备方法:采用各种新鲜的草药,捣料外敷患处 (3) 常用的药物:蒲公英、野菊花、七叶一枝花、半边莲、半枝莲、芙蓉花、叶等。 如

16、:毒蛇咬伤:半边莲、七叶一枝花外敷 乳痈:野菊花、蒲公英、芙蓉花叶外敷 (4)注意事项:溃疡患者慎用;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外治法,2、膏药(又称:铅丹膏、薄帖、硬膏) (1)制备方法 按药物配方备药、研末 麻油浸药末 油中煎熬 过滤,将药渣滤去 药油继续加温,至滴水成珠的程度 加入广丹 摊在纸上或布上即可,外治法,(2)作用: 固定,保护疮面,粘性好,使用方便 肿疡:消肿定痛,溃疡,提脓祛腐,生肌收口 (3)适应症:一切外科疾病的初起,已成,溃后三个方面,外治法,(4)临床应用 阳症: 太乙膏:解毒,散瘀,活血,止痛,肿疡,溃疡均用。 千捶膏:消肿解毒,提脓祛腐止痛,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