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选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93044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疑难规律方法同步备课课件 中图版选修(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一、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 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统一的关系,同时也对立着。它表现为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例如农业开发时对林木的破坏和对土地的开垦。环境则因其客观属性而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例如对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过度开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了大

2、面积石丘劣地。当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并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和自净能力(如工业“三废”排放)时,被破坏的环境以灾害的方式否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环境的恶化超过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时,人类则以迁徙的方式否定环境的价值与意义。,(2)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环境具有一定的提供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容纳废物的自净能力。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空气、水和食物等进行新陈代谢,并将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为了发展,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开发利用

3、自然资源,在建设环境(如营造建筑物、开垦农田等)的同时,排放废弃物(如代谢物、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另一方面,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虽然天然环境孕育了人类,但它已不适合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当代环境是人类对天然环境长期改造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只有坚持规划、建设、维护、管理,人工环境才不致荒芜。人类与环境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二,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换,人体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因此

4、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相适应。人类种群在个体的生生死死与不息的繁衍中实现与环境的相互转化。,当人类活动违背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时,人地关系趋于失衡、失调,于是环境问题产生了。当人类活动的主观性与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致时,人地关系趋于平衡、协调,二者则共同向前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就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可用右图帮助理解。 运用图解法记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发展与恶性发展。,练习1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A.内圆 B.外圆 C.箭头 D.箭头,答案,解析,解析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

5、关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表示的是 A.废弃物 B.生存空间 C.物质和能量 D.消费活动,答案,解析,解析 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表示; 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用箭头表示。,(3)若箭头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表示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C.极冰融化 D.海水膨胀,答案,解析,解析 沿海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

6、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活动。,二、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的差异 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衡,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或灾害,甚至给人类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环境异常和破坏,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但它们在成因、表现形式、强度和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1)形成原因不同 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但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问题则主要是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及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而引起的。但自然原因也可能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引发环境问题。因此自然灾害

7、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表现形式不同 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直接破坏,如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降低人类生存环境的功能和质量,主要形式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作用方式不同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度大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环境问题往往是持续而缓慢的,是通过不断地累积与渐进的方式来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4)特点不同 受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性的影响,自然灾害多具有成因上的关联性、分布上的区域差异性、发生上的群发性、时序性和周期性的特点;而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综合性、持久性等特

8、点。,练习2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印度洋海啸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日本水俣病事件 D.内蒙古草场的退化,答案,解析,解析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大气污染,日本水俣病是人类排放含汞的废水造成的,内蒙古草场的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造成的。,(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滑坡、泥石流 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火山爆发、台风 A. B. C. D.,答案,解析,解析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是斜坡重力作用,是自然

9、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 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 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由人为因素造成。,三、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危害 臭氧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气候增暖。但臭氧与其他温室气体不同,它是地球大气在其形成演变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不是人类活动排放的。 臭氧除了能够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外,还对人类健康有强烈的影响。由实验及实际观测结果可知,它能够产生以下影响:,(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增加皮肤癌的患病率: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将增加4

10、%6%,主要是黑色素瘤。损害眼睛,白内障患者增多。降低人体免疫力,传染病患者增加。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在作物对紫外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的实验中,进行实验的200种作物有2/3会因紫外辐射增强受到影响,尤其是水稻、小麦、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食物)。据估计,当臭氧含量减少1%时,大豆将减产1%。,渔业产量减少 紫外辐射可杀死水深在10米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水深10米内的鳗鱼幼鱼。 破坏森林 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主要机制。紫外辐射的增强线会破坏核糖核酸(DN

11、A),以致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辐射增多还会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等。,臭氧的变化有两个原因:由于臭氧是自然产生的,所以它受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和大气环流变化的影响。由于太阳活动有准11年和22年周期的变化,而大气环流有准2年周期的振荡,因而臭氧变化也有11年和准2年周期的变化。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气体破坏,如氟氯烃化合物、卤代烷化合物、N2O和CH4、CO均可破坏臭氧。 其中氟利昂11和12起主要作用,其次是N2O。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量急剧减少。,臭氧减少量以南极附近为最大。根据美国南

12、极站的观测,20世纪60年代约为315单位,19691970年突然下降19单位,19741975年下降17单位,这两次下降后均有回升。但19801987年,臭氧量则连续下降,由1980年的293单位下降到1985年的250单位,亦即每年减少8单位以上。19801987年,春季臭氧总量几乎下降30%,是建立臭氧正规观测以来所未有的。南极臭氧减少是普遍性的,在南极中心附近形成一个极小区,人们称为“南极臭氧洞”。19791987年,臭氧极小中心最低值由270单位降到150单位。小于240单位的面积在不断扩大,表明南极臭氧洞在不断加强和扩大。1988年南极臭氧洞突然缩小,几乎恢复到1985年的水平。但

13、1989年南极臭氧洞不但又回到1987年的范围,还有所扩大。,练习3 读“南极上空臭氧含量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答案,(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DU(为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_时称臭氧层空洞。南极臭氧层空洞在_季(南半球)最大。,150,200DU以下,春,(2)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层,该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_,主要是因为_ _。,平流,升高,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3)消耗臭氧的物质主要是人为排放的_。就南北半球而言,这类物质主要来自_半球,经_输送到南极上空。,氟氯烃化合物,北,大气环流,(4)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_

14、_;对生物界的影响有_ _。,紫外线,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加,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农作物受害减产,森林等植,被受损,危及海洋生物生存,破坏生,态平衡,答案,(5)简述防治臭氧层空洞的措施和方法。,答案,解析,答案 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解析 由题干知,本题旨在考查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臭氧层空洞问题,熟记臭氧层空洞的特点,理解领会其形成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南极臭氧层空洞一般在春季(南半球)最为明显,由图也可以看出。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由于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的气温自下而上,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是臭氧减少的结果,而臭氧的减少则是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

15、等气体造成的。由于臭氧量的减少,吸收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使白内障、皮肤癌患者增多,破坏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免疫系统,对农作物、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根据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即人为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过多,可通过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积极寻找替代品来解决。,四、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答案,解析,练习4 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解析,解析 对比表中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变化,可知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结合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可知湿地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