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好习惯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81172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习好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培养学习好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培养学习好习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学习好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习好习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习好习惯,应该避开什么误区开学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培养好习惯这件事,做对了,就形成好习惯;做错了,就养成坏习惯。而后一种情况的发生事实上很普遍。本文对学习习惯的养成给出了忠告。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和“生活好习惯”,树这样一个目标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如何培养、在培养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却是件需要去用心用力思考的事。下面对一种典型现状进行分析。现在有很多家长或教师为了培养孩子在学习上认真的好习惯,都会这样对孩子说:在考试上,我可以原谅你因为不会做题而丢分,不能原谅你因为马虎而丢分相比单纯向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这样说话的父母似乎在教育意识上上了个台阶,他们知

2、道,在学习上,好习惯胜过好成绩,而“认真”是个好习惯,所以向孩子提出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样一种培养“好习惯”的做法和上面一种没有本质差异,貌似合理,都属于门板治罗锅的范畴。孩子考试丢分,不外乎两种原因:不会做或不小心做错了。按家长这样的要求来评判这两种丢分情况,没学会倒是比学会更好如果一次考试不足以让人想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把这种情况放大了来看假设两个孩子,张三和李四,一直是同班同学,在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甚至在整个中小学期间的每门课上,张三只能会学70%的知识,但可以百分之百把它落实到卷面上,李四学会了90%的内容,因为马虎,总让成绩打些折扣,每次得分和张三差不多。那么请持有这样逻辑的家长诚实回

3、答一个问题: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你宁愿你的孩子是那个学到70%知识的张三,还是那个学到90%的李四?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这样的反驳:这样的假设不存在,一个孩子只要养成认真的态度,他眼下可能有些知识学不会,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胜过那个聪明但不够认真的孩子,他不可能总是只能学会70%此言有理,同时也说明,你的终极目的并非意在培养一个知识量比别人少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有认真习惯、能把学业做到最佳程度的孩子。即你真正想要的,不是张三在知识量上的不足,而是他能做到的“效益最大化”,你心底有一种确信,只要坚持不允许孩子马虎,他就能做到既“学得会”又“考得好”,最终,认真的张三一定会超过马虎的李四。那么我们

4、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不许马虎的要求有利于达成这样的目标吗?心理学和生活常识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过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越做越精准。儿童由于年幼和背景知识不足,各种“过失”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要环境正常,孩子都会慢慢成熟起来,越做越好。正如学走路,开始跌跌撞撞,却完全不需要人为解决。不把这看作是问题,它就不是问题,把这看成是问题,才会制造出问题。如果家长不体恤孩子的幼小,孩子每摔倒一次,家长总批评为不小心,表示出不满,这就会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困惑,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延宕他的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

5、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所以他认为,儿童写作业,做错也是一种作业设计要素。这并不是因为错误是件好事,而是因为如果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至最小,使他们在能力的获得上收效甚微。所以,西方教育学特别强调要给孩子“试误”的机会,这也正是中国人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功课学习更是件需要精细处理的事,需要动用智力、兴趣、毅力和情感等共同协作完成,单一的“认真”不存在,也不可能完成这样复杂的事件。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总因为马虎而挨批评,他就会自动进行调整。首先,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儿童的注意范围更狭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在对错问

6、题上,对思考和探索就无暇顾及。而注意力如何分配,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久而久之,不出错的习惯可能培养出来了,不善思考、缺少探究兴趣的习惯也培养出来了,一个人坐监狱时间再长也不会习惯坐监狱,如果说他已习惯了在监狱中,打开铁门也不迈出去,只能说明他的希望和心智已被摧毁,他已是体力和思想的双重衰竭者,像前面提到的女孩子一样。其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接收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错”的信息,且一再地因为马虎挨批评,他会在潜意识里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会,以逃避失误带来的指责。这种逃避的后果,不但阻碍了他的智力发展,同时也降低了自我认同感。孩子原本是喜欢自己聪明的,感觉自己聪明能给

7、一个人带来自信。对自己智力上的信任和对学业的兴趣,是保证孩子在学习上投注感情和毅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这种信任和兴趣,想要获得杰出的知识成就是不可能的。只为不出错而获得的荣誉非常肤浅,无法给予孩子长久的自信,也无法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第三,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十分强大,会影响到他的行为表达,真的变得越来越粗糙,这又会招致家长越来越多的批评。尽管出于家长的压力,孩子会屡屡保证以后不马虎,但在潜意识中会反抗这种要求,产生情绪上的逆反。在不良自我暗示和反抗情绪中,他会变得更马虎,甚至破罐破摔,把马虎固化

8、为自己的一种特点,直至完全丧失自我修正的力量。一个在学习上没养成思考习惯和探究兴趣、不自信或一直马虎的孩子,你能指望他学业出众吗?儿童的“马虎”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是学习、生活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小问题,是他们走向精细必不可少的提示。山路本身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一个孩子,只要心理正常,都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成年人如果不曾忘记自己也曾幼小过,就不应该忘记自己也曾马虎过,回头想想自己的成长,到底是严苛的责难让我们立即变得细致,还是宽容和时间帮助我们慢慢完善?我们说某人具有某方面天才,只是意味着他有这方面潜能,并非一出手就能达到完美,所谓“出手不凡”也必须有相关经验的积累

9、,儿童则更需要这种积累。教育家杜威认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于我们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儿童的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泥巴或蜡的可塑性,它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儿童的可塑性必须以他自身从前经验为发酵剂,经验中的成功或失败作为一种成长训练,催化了儿童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当然,有的孩子确实表现出一以贯之的马虎,这应该和天性有关。孩子与孩子间确实有差异,不同的表现背后有不同的原因,天赋和训练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它是由不得孩子自己决定的,也不需要用人力进行过分的改造。孩子原本该是个天才的画家,你却一直训练他把数学题做到最好,到头来很可能他数学学得很平庸,绘画天才也

10、没了,这到底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不成熟的生物都有很强的调适能力,不成熟的儿童当然可以适应家长不许马虎的要求,但这种习惯是以消灭正常天性为代价。把培养习惯做成强制习惯,常常反映着成年人缺少对儿童的体恤之心。这种不体恤,在教育中随处可见。比如有些家长,他们很在意上幼儿园的孩子能不能做到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动,认真听老师讲课。他们并不在意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多少“知识”,在意的是孩子能不能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并认为这种“好习惯”如果在幼儿园没养成,以后上小学、中学就很难纠正过来。也有家长不希望孩子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要求在某个时间段只能玩一种玩具或看一本书,以期培养“专注”或“爱

11、钻研”的好习惯。天知道这些奇怪的逻辑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种种对“习惯”的浅薄认识和培养,不过是胡乱作为,只能给孩子带来扰乱和压力,破坏孩子正常心理秩序。不但让孩子的童年在紧张和压抑中度过,还给他们埋下一生的心理的健康隐患。我曾听一位找我咨询的家长谈到她小时候的生活,她妈妈是医生,有洁癖,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甚至床罩都铺得一丝不苟,有棱有角。母亲严格培养三个孩子的卫生习惯,她记忆中母亲总是不停地说两句话,“别动那个,脏!”“洗手去!”她和姐姐弟弟偶然玩得高兴,不小心靠一下床,把床单弄皱一点点,也会遭到妈妈的训斥。找我咨询的这位家长其实是为她已经读高中的儿子的问题来的,她看起来是个非常精明强干的人,

12、听起来事业干得不错,整个人收拾得很有品位,应该属于那种活得很好的人群。但她觉得她的人生很失败,抱怨老公和儿子,认为这失败是他们带给她的。从她的陈述和表现中我可以明确地看到,她的痛苦和焦虑,都和她的童年生活有关,是母亲的严格带给她的后遗症。她的母亲眼里只有整洁,没有孩子;只看到物理秩序,看不见人的情绪。在这种影响中长大的她,把这种习惯照搬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还一心要改造老公的坏习惯,培养儿子的好习惯,到头来却发现每个人都活得又累又不幸福。从她的陈述中我听到,她的姐姐和弟弟成年后的家庭生活都不太幸福,姐姐离婚,弟弟和配偶及孩子的关系也很紧张,生活得很不幸福。“心智习惯总要形成,不论其是好是坏。”习惯的培养如果不是首先基于接纳,而是首先急于改造,损害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人不是物,人是有灵性的,一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潜藏着无比丰富的独特性。遵循规则的开发和建设会让其焕发生机,不尊重其天性的胡乱开采只能导致生态失衡。总之,习惯无处不在,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没有一种习惯会孤立存在,习惯的对立面也是习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