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70230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8.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关注历史发展时序 2.关注历史阶段特征 3.围绕立德树人展开,一、教材整体分析,这一单元的内容从 第16课至20课,叙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纷扰混乱的一个时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代从东汉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镇讨董卓算起,至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整整四百年。,1.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化?(历史认识) 2.推动历史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 3.这些变化的阶段性特征? 4.历史进程的变化是怎样推动了历史发展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两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政权分立时期,又是分裂的中国

2、走向统一的时期。魏、蜀、吴的鼎立,是局部的统一,随后是西晋的短期统一,此后又陷入分裂的局面。但是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中,要关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趋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二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立德树人,第16课叙述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也是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221年刘

3、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灭蜀汉。265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至此三国时期结束,历时60年。,第16课的主要内容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部分内容构成,官渡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三国鼎立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关注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关注本课内容在总体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7课叙述的是西晋的短期统一和灭亡的过程,以及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的历史。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

4、,建立西晋。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西晋统一。 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 西晋灭亡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之中,历史进入“十六国”时期。,第17课的内容以西晋的统治为知识核心,分为三部分内容展开,一是西晋政治腐朽,并没有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二是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乱,统治秩序遭到破坏;三是内迁少数民族与当地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是造成西晋统治短暂的重要原因。这一课一方面叙述的是从统一再次分裂的过程,另一方面叙述的是北方各民族的发展情况,为19课淝水之战内容的展开做了铺垫。,第18课叙述的是东晋南朝时期的历史。公元3

5、17年,东晋建立,公元420年,东晋灭亡。 东晋灭亡后,从公元420年至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第18课的内容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展开了江南地区的历史。 政治上,东晋成立至陈为隋所灭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但是战乱相对较少,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经济上,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 有所发展。,第19课叙述的是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之后中国北方的社会发展状况。 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局面结束。,第19课的内容围绕政权之间的战争和民族间友好

6、交融两方面展开。民族之间频繁的交流、交往、交融是这一时期突出的特点,也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之一。,第20课叙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发展情况。 这一时期的文化大放异彩,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科技方面,突出了这一时期农学和数学的发展,这是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文化成就主要从艺术领域的代表成就如书法、绘画、雕塑方面进行叙述。文化的异彩纷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 了基础。,二、结合单元特点选择学习方式,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叙述的是中国古代一段四百年的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历史,时间跨度大,政权更替频繁。这其中既有分裂的史实,又有统一的趋势;既有战争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破坏,又有局部相

7、对稳定带来的社会发展。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百年历史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可以借助教材丰富的学习材料加以展开。,1.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地图的使用,可增加课程内容的时空感和历史感, “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呈现给学生地图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力,也能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1)利用地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示例:第16课 三国鼎立,黄巾起义,公元184年,爆发了张角领

8、导的黄巾起义,汉灵帝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等,后逐渐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结合下图再现群雄割据的场景,(2)利用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得出历史结论,形成历史认识。,示例2:第16课 三国鼎立,通过左图,初步了解战争双方的实力,为分析战争胜负的原因做好铺垫。,结合右图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再现战争的情景,结合右图分析官渡之战对于当时政局的影响。,公元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3)利用地图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示例: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 魏灭蜀,

9、公元263年,魏国灭蜀,2. 西晋的建立,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西晋。,3. 西晋灭吴,公元280年,晋灭吴,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4)利用地图恰当设问,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示例: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前秦的强大,请观察地图,两幅地图相比,北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增强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理解。,新教材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这些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配合课文的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使学生观察、感受历史情境,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

10、力。,(1)重视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示例: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材课文中的插图,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这些插图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虑如何运用这些图像材料,如何引导学生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用图的方法,如何通过插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设计插图的运用时,要考虑与插图内容有关的问题设置和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更好地对插图进行学习。,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探究,读故事,解历史,阅读教材中两人斗富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大臣石崇、国

11、舅王恺斗富,290年6月12日 (农历榴月十八),石崇与王恺斗富。 石崇,西晋渤海南皮人,字季伦,官至荆州刺史。 王恺,西晋东海郊县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史料研习,“自从魏氏以来,夷虏依附内地,很少有凶暴侵掠的后患。而今受任官吏,有的诡诈,侵扰侮辱边夷;有的求赏谋利,妄加讨伐杀戮。”匈奴人刘宣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二十四史全译晋书,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史料研习,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惠帝纪,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晋惠帝是个怎样的皇帝?,观察下列两

12、幅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说说自己看到的信息。,问题探究,图片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概括总结,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丰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3.材料研读:提供学生学习材料,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1)课文中现有的: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 示例:第16课三国鼎立 的一则“问题思考”,(2)提供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示例: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登国(386395年)初,太祖散诸部落(解散部落),始同为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其后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魏书,问题设计:拓跋鲜卑发生

13、了哪些变化?,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迁都平城,始建宫室,建宗庙,立社稷。 魏书 初建台省,置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官,悉用儒生为之。 资治通鉴,定都,确立统治中心; 仿照汉族建立官制; 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思考问题:从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拓跋鲜卑进一步作了哪些调整?,“(西晋)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 “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 晋书,学生研读材料 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层层深入 形成历史认识,4.结语的设置,示例:第17课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有学者在总结十六国的形势说:“十六国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同时又

14、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各族统治者的暴行和暴政,给人民带来严重灾祸。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但被破坏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有所恢复,西南、西北、东北几个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还有所发展。被破坏的传统文化终于保存下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部和北部各族文化,甚至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经由这场内乱,内迁各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进一步接受了汉族成熟了的封建制度,有的由家长奴役制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十六国,大家怎么理解这这段话呢?请大家各抒己见。,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示例: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南迁的工匠,走进博览会,穿越历史,体验江南的魅力。,南迁的商人,南迁的农民,江南经济贸易博览会,农业展,手工业展,商贸展,第一展厅:农业成就展,主题1:身为南迁的农民,请为农业成就展写一个前言。,第二展厅:手工业精品展,主题2:身为南迁的工匠,请为手工业展写一个结束语。,主题3:身为商人,你认为江南的商业发展具备哪些有利条件?,第三展厅:商业贸易展,N,1.研读材料,明确问题,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3.汇报成果,完成评价,活动步骤,2,四、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问题适当, 积极参与, 快乐成长。,结语,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