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其防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66288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其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其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其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其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其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其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临床诊断与其防治(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临床诊断及其防治,主要内容,概述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预防与治疗 诊疗专家组,概述,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腹痛、呕吐、束臂试验阳性等;,概述,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痛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省佛山市首次流行,并分离出第型登革病毒。此后,于197

2、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型病毒。,WHO公布的主要流行区,粉红色示登革热流行区,红色示合并有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区,我国的广东、云南、浙江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流行特征,季节性: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广东为511月; 周期性: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近年来流行周期表现不规则性; 地理分布: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广东省今年流行状况,2013年7月以来,我省中山、广州、佛山等多个地市先后发生登革热传染病疫情; 截至今年10月21日,全省共报告1568例,比去年同期上升697%,重症病例4例

3、,无死亡病例; 截至今年11月27日,全省共报告2779例;11月份新增1211例; 711月是蚊虫的活跃期,故当前是登革热发生的高风险月。,病原学,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 球形。为单股直链RNA; 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病原学,登革病毒模型,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带病毒动物、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宿主; 患者

4、在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传染源,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传播途径,伊蚊叮咬吸血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当伊蚊叮吸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在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812天后当再叮吸正常人血时,病毒随唾液排出进入人体内,造成感染。,易感人群,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产生较巩固的免疫力,并持续多

5、年; 新流行区以成人为主;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主; 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因为体内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高危人群,二次感染患者; 伴有基础疾病者(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 婴幼儿、老人及孕妇; 严重营养不良者。,发病机制,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网状内皮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进入血循环(第1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组织之中,在外周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织细胞和肝脏的Kupffer氏细胞内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2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

6、登革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临床表现,潜伏期315天,通常58天; 表现为隐性感染、登革热、重型登革热; 临床分型: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 临床分期:分急性期、极期、恢复期。,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 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39以上。持续57天,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临床表现,2全身症状 发热时伴全身症状,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球后痛、骨骼关

7、节肌肉疼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临床表现,3皮疹 于病程36天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 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 。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皮疹持续57天。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登革热患者,临床表现,4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n)、消化道出血、血尿、阴道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第58天。 5其他 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部分病例有电解质紊乱、束臂试验阳性。,普通登革热,表现类似流

8、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 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疹 。,重型登革热,高热(体温39)超过72小时; 严重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严重呕吐); 血压下降、皮肤瘀点或牙龈出血; 昏睡或烦躁不安; 心肌损伤等。,登革热在发病过程中如出现下述症状之一者,可能会发展为重症登革热:,重型登革热临床特点,早期具有普通登革热的所有表现,但于35天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严重出血表现(皮肤瘀斑、呕血、黑便、血尿等);严重血浆渗漏表现(血液浓缩、心包积液、胸水、腹水等); 严重者出现休克以及心、肺、肝、肾及脑等重要器官损害; 本型罕见,但死亡率很高,它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标准,故此命名为

9、重型登革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 血小板数减少 ,最低可降至10109/L以下。白细胞于病程第2天下降,45天降至最低点,热退后渐恢复; 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可有管型出现; 血生化:半数出现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有心肌酶、血肌酐、血尿素升高。,病原学检测,采集急性期或恢复期血液送检 血清登革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登革病毒核酸检测; 血清登革病毒抗体检测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影像学检查,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病例有间质性肺炎表现; B超可见肝脾肿大; 重症病例

10、B超可见胆囊一过性增厚,还可出现心包积液、腹腔积液、盘腔积液; CT和MRI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诊断,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重症登革热诊断,1.符合典型登革热的症状、体征;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皮肤瘀斑、呕血、黑便、血尿等; (2)严重血浆渗漏:休克、血液浓缩、心包积液、胸水、腹水、低蛋白血症等; (3)重要脏器严重损伤:严重肝损伤、急性肺损伤、ARDS、急性肾功能不全等。,诊断标准,疑似病例: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注:流行病学资料

11、是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依据。 流行病学史:凡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或15天内去过或来自登革热流行区,和/或发病前5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血清学检测阳性,报告,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鉴别诊断,因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不同病期与不同疾病相鉴别; 发热期与流行性感冒、基孔肯雅热、感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相鉴别; 极期与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疾相鉴别; 休克病例与败血症、过敏性休克相鉴别;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

12、病原学检查。,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1、二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区别,登革热一定有蚊虫叮咬史,流行性感冒则不一定; 2、实验室检查:虽然流感和登革热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但登革热会出现血小板数减少(低于10109 /L); 3、登革热肠胃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较明显,而流感的呼吸道症状(咳嗽、流鼻水等)较明显。,治疗,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治疗,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 (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3)监测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 (4)监测三大常规、电解质、血糖、心肌酶、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

13、治疗,2.对症治疗 (1)退热:物理降温为主;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4)激素使用: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少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重症登革热的治疗,监测神志、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血小板等; 补液: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 抗休克、纠正酸碱失衡; 止血等。,预后,登革热具有自限性,预后好; 影响预后因素: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等; 登革热病死率3/10000,死亡病例绝大多数属于重型,主要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高州市登革热定点救治单位,高州市人民医院作为高州市重症病例首选定点救治医院; 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

14、定点后备医院。,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及早发现、诊断重症病例,及时转诊,并根据病情需要及时邀请登革热医疗救治专家组进行指导、会诊,进一步提高重症病例救治水平。,高州市登革热诊疗专家组名单,组 长:张 武 高州市人民医院 感染内科 主任医师 副组长:吴小玲 高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行病股 朱伯扬 高州市中医院 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成 员:龙金海 高州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苏海飞 高州市人民医院 感染内科 副主任医师 何 洲 高州市人民医院 小儿内科 副主任医师 冯少林 高州市人民医院 内科ICU 副主任医师 卢旭明 高州市中医院 肝病科 副主任医师 邹远泉 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

15、科 副主任医师 李伟成 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副主任医师,预防,现时并没有疫苗来预防登革热; 遵循“五早” 防控方针:早发现、早报告、 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预防,防蚊隔离:登革热病人入院后,需进行隔离治疗,是为了隔离病人和蚊子接触,防止蚊子叮咬后继续传播疾病,造成院内感染; 只要病人退烧,就不会再具有传染性。病人必须使用蚊帐。,1.控制传染源,预防,伊蚊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 登革热的出现与气候、蚊虫活跃程度,及当地的防蚊力度有关; 登革热不会人传人,一定是通过蚊子传播,因此控制登革热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就是灭蚊。,2.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 自觉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强化对登革热发现意识。,3.保护易感人群,1、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2、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 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孽生地;,日常生活预防要点,日常生活预防要点,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8、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 9、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Thanks,祝大家工作愉快、身体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