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福建)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64650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福建)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福建)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福建)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福建)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福建)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福建)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福建)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3 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规范练13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规范练第26页(2018吉林沈阳调研)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图。据此完成第12题。1.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向斜谷地,乙背斜山地B.甲向斜谷地,乙向斜山地C.丙向斜平原,丁背斜山地D.丙背斜平原,丁向斜山地2.图中有可能形成溶洞的岩层是()A.B.C.D.答案:1.B2.C解析:第1题,甲地为向斜谷,乙地为向斜山。丁地是变质岩,断层上升形成的山地,既不是背斜也不是向斜。因此,B正确。第2题,为变质岩,为页岩,为石灰岩,为砂岩,溶洞可形成在多水的石灰岩中,因此,C正确。(2017北京海淀期中)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

2、完成第34题。3.图中()A.断层形成时间早于地层B.形成的内力作用相同C. 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4.图中区域()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答案:3.D4.D解析:第3题,断层形成时间晚于地层,形成的内力作用不同,主要是岩浆喷发形成山地,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所以D正确。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地质构造为背斜,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b处为喷出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岩;c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宜建坝蓄水;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所以D正确。(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下图示意

3、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据此完成第56题。5.该地海岸沙丘形成时期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堆积作用B.河流堆积作用C.海水堆积作用D.冰川堆积作用6.古地质时期形成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的主要风向可能是()A.西北风东南风B.东北风西南风C.南风北风D.东风西风答案:5.A6.B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主要地貌为新月形沙丘、沙脊等,这些地貌主要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项A正确。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新月形沙丘主要呈西北东南走向排列,说明古地质时期当地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西南风,故选项B正确。(2018广东惠州调研)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

4、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第79题。7.与乙相比,甲时期河口区()A.径流量大B.来沙量少C.盐度高D.水位低8.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A.向外海推移B.高度降低C.外坡受侵蚀D.体积增大9.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有()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答案:7.A8.C9.D解析:第7题,径流量大、流速快的河流所携带的泥沙颗粒大,甲时期河口处为粗泥沙,而乙为细泥沙,说明甲时期河口径流量大,A正确。第8题,从图中可读出,由甲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

5、减小,C正确。第9题,拦门沙阻挡河水流入海洋,不利于泄沙排洪,不利于航行安全,对海水自净和鱼类洄游影响不大,D正确。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在出山口处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下面左图为干旱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右图为湿润地区冲积扇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012题。10.干旱区冲积扇形态较湿润区冲积扇形态显著的原因是()A.干旱区人类活动少、开发少B.干旱区流水作用弱C.湿润区河流落差小D.湿润区冲积扇面积小11.干旱区绿洲易出现在()A.冲积扇扇缘B.冲积扇扇中C.冲

6、积扇扇顶D.山谷中12.横断山区冲积扇易发生()A.渍涝B.台风灾害C.旱灾D.泥石流灾害答案:10.B11.A12.D解析:第10题,在冲积扇形成后,干旱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弱,沉积物主要留在山口处,故冲积扇形态更显著。第11题,主要从冲积扇的土壤结构和地下水状况考虑。根据沉积分选作用可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故冲积扇扇缘土壤颗粒小;冲积扇地形是出山口(扇顶)地势高,地下水会向扇缘部分流动,导致扇缘地下水较充足,因此,在干旱区,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冲积扇扇缘有利于形成绿洲。故选A。第12题,横断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不易发生旱灾),且地势落差较大(不易发生渍涝),冲

7、积扇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该地远离台风源地,不易发生台风。故选D。(2017福建厦门二模)下图为我国某湿润地区的等高线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13.甲地流水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A.1月B.3月C.7月D.10月14.影响图中居民点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交通答案:13.C14.A解析:第13题,我国湿润地区主要位于南方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所以流水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7月。第14题,根据图中居民点分布特点和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居民点主要分布在800米到840米之间的台地上,不是位于沿河地区,也不是主要铁路沿线地区,同一地区气候类型

8、是一致的,所以地形是影响居民点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15.(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什科茨扬溶洞群位于斯洛文尼亚,这里月降雨量均在110160毫米。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1 ,冬季并不寒冷,平均气温为-0.6 。下图是巴尔干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1)读图分析巴尔干半岛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说明什科茨扬溶洞群所属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3)简述什科茨扬溶洞群的形成过程对自然地理的不利影响。答案:(1)地处南欧东部,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土耳其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北

9、部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沟通欧洲大陆,水路交通便利,因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2)喀斯特地貌;原因:石灰岩广布;气候温暖湿润;流水作用显著。(3)溶洞形成过程中,导致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土壤退化,植被减少。(后两点二选一)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重要性可结合新加坡马六甲海峡位置重要性来回答,地处南欧东部,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欧、亚联系的陆桥,南临地中海重要航线,东有土耳其海峡扼黑海的咽喉,北部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沟通欧洲大陆,水路交通便利,因此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第(2)题,什科茨扬溶洞群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与我国云贵高原喀斯

10、特地貌成因相同,都是在石灰岩广布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第(3)题,溶洞形成过程中,由于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丰富的降水加剧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破碎;降水丰富,地表崎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受侵蚀,植被减少。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所示为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地区河流所在河谷年雨量仅140毫米,集中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盛行偏北风。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1)说出PQ、QR两段河谷地形的差异,并指出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2)说明QR河段沙洲形成过程。(3)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答案:(1)差异:PQ为峡谷

11、,QR为宽谷。影响因素:岩石硬度、河流流速。(2)QR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QR段流速缓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3)(甲处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解析:第(1)题,PQ段河谷狭窄,为峡谷地形,QR河谷较宽阔,为宽谷地形。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岩石硬度与河流流速。岩石坚硬,侵蚀慢,反之,侵蚀快。落差大,流速快,河道窄深。反之,河道宽浅。第(2)题,图中QR段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在QR段流速缓慢,携带泥沙能力小,泥沙沉积,形成沙洲。第(3)题,甲处盛行偏北风,上风向河床宽阔,冬季枯水期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受南侧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吹送的沙尘沉积形成沙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