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某平台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一)教师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64557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某平台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届高三某平台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届高三某平台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届高三某平台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一)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某平台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一)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某平台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一)教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好教育云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的。24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答案】B25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答案】D26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秦始

3、皇逝世、秦二世继位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推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李)斯受始皇遗诏立子胡亥为太子。”司马迁史记“秦王赵正(即嬴政)出游天下病笃丞相臣(李)斯、御史臣(冯)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西汉竹简赵正书“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二十余子,而胡亥独幸从始皇在位,不为不久,而迄未建储,盖正因欲立少子之故。”吕思勉秦汉史A李斯和赵高对胡亥继位起到决定性作用B公子扶苏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C秦始皇猝亡是胡亥得以继位的重要原因

4、 D胡亥继位得到秦始皇生前认可【答案】C27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答案】A28下表为唐贞观、天宝年间南北方户数对照表。据此可知贞观十三年(63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地区户数占总数之百分比(%)北方道137056945.1北方道492218355.0南方道167130254.9南方道405145145.0A南方人口增长较北方快 B北方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5、C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南迁【答案】B29明朝中后期,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步由节俭变为追求享受,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妇女,甚至农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这些现象说明,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结构出现质的变化C拜金享乐为社会普遍认同 D出现了社会转型的契机【答案】D30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

6、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答案】A31图6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图6A美、英、日 B英、日、美 C英、美、日 D日、英、美【答案】C32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

7、的起步 B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C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33在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中,蒋介石把“礼义廉耻”视为救国建国的根本所在,强调把“礼义廉耻”的道德精神贯彻于日常生活之中。他把“礼义廉耻”解释为“规规矩矩的态度,正正当当的行为,清清白白的辨别,切切实实的觉悟”。其本质意图是A强化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B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C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D重塑民族精神实现民主建国【答案】A34图7是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修造机车支援战争。这一作品反映了图7A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B双百方针的积极影响C民族自信心的增强 D传统文人画的复兴【答案】C35从199

8、4年起,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均实行33%的税率。这一改革A标志国企改革进入产权制度创新阶段 B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构建C表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D体现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答案】B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5题第46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做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民国初年,民智低下、民德浇薄。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

9、、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毫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民国初年,时人亲历的一次通俗讲演活动的场景:听讲的大约不到100人的样子,其中以工、商、军、学界事业的人居多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更有

10、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猛然回顾在座诸人中,竟找不到一位女性。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53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1、。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 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新中国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16分)【答案】(1)政府主导进行;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以城镇市民为主,女性参与较少;组织较为松散;各地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大(缺乏普

12、通民众的认同)。(答对四点9分,四点以下每点2分)(2)新发展: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工农大众为主;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组织相对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强。(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业余教育将群众组织起来,有利于重构基层社会;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巩固了人民政权);推动了建国初期的社会改革;促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得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

13、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图12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呈现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3分)阐述: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4分)南宋以来,基本经济区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到两宋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

14、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4分)小结:可见,中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向东向南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1分)示例二:论题:基本经济区对王朝的统治具有战略性影响。(3分)阐述:基本经济区对历代王朝的统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秦汉王朝依托关中地区建立政权并完成对全国的统一。南宋能够实现与北方金政权的长期对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江南基本经济区的支持;(4分)历代统治者均重视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例如,元明清以来统治者改建大运河,加强漕运和海运,确保对南方的有效控制。(4分)小结:可见,对基本经济区的开发与控制,事关王朝统治的安危。(1分)示例三:论题:元明清统治者有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为基本经济区的战略思考。(3分)阐述: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大;元明清王朝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分离,首都北京的物质供应仰仗南方,耗费巨大。(4分)海河流域乃京畿要地,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和南北海运必经之地,还是连接东北、蒙古、西北的枢纽,战略位置重要,拥有成为一个基本经济区的地缘优势;把海河流域建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