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58955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2单元 第4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讲魏晋至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考点1 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发达的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4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5重心南移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特别提醒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

2、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发展(1)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

3、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易误警示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4、(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理解史料研习归纳魏晋、隋唐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史料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史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

5、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史料三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史料四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的原因。在李唐统治的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糟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王鸿扬州散记史料解读(1)史料一为古人游记类史料。主要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

6、战乱较多,导致农耕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2)史料二为古代原始文献史料,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等特点。(3)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市坊分开,商业经营上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然采取“抑商”政策。(4)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交通便利。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提示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

7、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提示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史论归纳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

8、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C唐宋两朝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

9、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导学号:61600015】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B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

10、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D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11、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C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考点2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

12、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13、。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2“市”的发展(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3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轻巧识记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四、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

14、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五、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1阶段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一凡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