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三讲(修改1)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656719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三讲(修改1)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园林三讲(修改1)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园林三讲(修改1)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园林三讲(修改1)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园林三讲(修改1)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三讲(修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三讲(修改1)(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园林散讲,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岳毅平,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烟雨楼,苏 州 留 园,苏州耦园,河 南 登 封 嵩 山 法 王 寺 塔,西湖 美景,一组外国园林,杭州望湖楼的草花花境 鸟嗜植物枸骨冬季红果,概念:园林、园林学,园林 园林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园林”一辞在我国历史上始见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诗中,如“驰骛翔园林”、“白日照园林”。 有关园林文字的字源: 囿、圃:这些中国园林最早雏型的字形由象形的甲骨文和钟鼎文演变而来,字形外围的方框表示范围一定地段的界限、藩篱或墙垣,方框以内则是栽培的植物或者畜养的动物。 西方的拼音文字如拉丁语系的Garden、Garten、Ja

2、rdon等,源出于古希伯来文的Gen和Eden二字的结合.旧约.创世记 “伊甸园”,古老神话传说、宗教经典中有关(早期)园林情况的描写: 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着“瑶池”和“悬圃”的神话,古籍中也有记载。穆天子传 基督教圣经里所记载的“伊甸园”,即古犹太民族对人间园林的理想化、典型化。旧约创世记 佛教的净土宗宣扬众生修成正果之后可往升西天的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也就是古印度人的理想乐园的扩大。净土宗阿弥陀经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经常提到安拉为信徒们修造的“天园”的旖旎风光。水、乳、酒、蜜四条河呈十字交叉、以喷泉为中心的布局,便成了后世伊斯兰园林的基本模式。,中国大百科全书: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

3、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园林”这一概念,既有古今之别,也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园林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狭义的园林概念,则是专指传统古典园林。,园林学,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园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

4、我国的造园历史悠久。计成的园冶、李渔的闲情偶记、文震亨的长物志 中国现代园林专业的理论几乎为零,仅有的一点研究局限于对园林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结构、布局方面的探讨,大多是定性描述与理论分析,缺乏广泛、系统、深入的研究。 园林学科:西方代表人物是美国园林之父Olmsted。,大百科全书,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园林学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第一讲 人与园林,从古到

5、今,人们坚持不懈地在寻找理想的家园。 古代城池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它们并不能提供人们维持生命活力的物质,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变化大体上呈现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 人作为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纳入它的良性循环之中,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没有产生园林的社会土壤。 在原始农业的公社,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第二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自

6、然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但是人与自然仍保持着亲和关系。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产生了国家组织和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小城市和集镇。 在这个阶段内,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不同国家的园林根据各自的文化传统、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园林风格。以山、水、植物、建筑四者的构配方式来进行归纳,则可分为两类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前者的代表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国园林则为后者的典型。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古典园林体系各有不同的创作主导思想,集中地反映了西方和东方在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中

7、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式风格,卢森堡市中心某绿地,法国凡尔塞庭园,中国园林中的自然式植物景观,欧洲庭园中修剪整齐的黄杨树篱,绿色隧道,简介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及其特点:,中国园林留下了中华先人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足迹,也留下了经过几千年探索、实践的煌煌杰作,成为“地球村”人们的共同财富。,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的主流。如:秦有上林苑,秦始皇晚年还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

8、活动从生成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此时的园林从地址和内容上发生了变更,从城市转向成郊和山村,从宫苑建筑转向大自然,成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园林。如西晋大官僚石崇经营的金谷园。,绍兴兰亭流水曲觞渠,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园林的发展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此期以诗情画意的文人山水园林或称写意山水园林为主。皇家园林如大明宫、洛阳宫、兴庆宫、西苑、上阳宫、玉华宫、华清宫等,私家园林如王维的辋川别业、杜甫的浣花溪草堂、白居易的洛阳履道坊宅园、庐山草堂等。,西安华清池,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园林的发展由盛

9、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如杭州西湖,经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苏轼(两知杭州)的治理,已是闻名遐迩的公共园林了,著名的“西湖十景”,南宋时已经形成了。苏轼还留下了西湖绝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皇家园林如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如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北京清华园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双湖夹镜桥,无锡寄畅园全景

10、,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蒸汽机和纺织机在英国广泛使用,促成了产业革命。 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亲和变为对立。 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产生了忧患意识,相继提出种种改良的学说,其中就包括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 FL奥拇斯台德(Frederick Law Olmsted 1822-1903)是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 专业 “把乡村带进城市” 19世纪欧美的城市公园运动拉开了西方现代园林的序幕。,纽约中央公园,中国近现代的园林建设:,综观这一段时间的园林发展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园林是从古典园林的开放和公共园林的建造开始的。,鸦片战

11、争后半封建与半殖民地园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开放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最早出现了公共园林。1868年在上海英租界建造的“公花园”(现黄浦公园)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园。由中国人民自己建造的公园是1897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建造的后称为龙沙公园。 中国园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受到同时期西方园林的影响,终于由古典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化,这个时期也成为中国园林史中重要的转折期。上海中山公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上海复兴公园,民国时期的园林:,城市公园的建设几无建树。 国家积弱积贫,园林事业经营惨淡。,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园林在内容和性质上均有所发展、变化:一、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

12、还出现由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二、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三、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地社会效益。四、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应运而生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使园林吸取生态观念,促使世界园林发展转向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趋势。 英国生态学家戈德史密斯说:“当前的生态危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下去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

13、的能力。当地球耗尽了有限的资源或当生态系统崩溃时,我们留给后代的将是一只空布袋”(摘自自然资本论) 1972年6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响亮呼声。,为此,20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 应运而生的另一新思路是生态思想。 钱学森:“研究城市生态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紧迫任务和研究热点,建立生态平衡的城市环境,重新回归自然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和理想。” 生态城市的概念产生于人们面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区域和地方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现实的反思,是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城市发展与建设模式的重新选择。1984年,人与生物圈(MAB)报告中提出了“

14、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生态城市“中的”生态“二字实际上是指其本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从其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综合性概念。它不只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即不是狭义的环境保护,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通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至今为止,学术界对生态城市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目前,国内外主要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大同小异。综而言之,生态城市概念主要从生态学、环境学角度,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阐述人类理想的城市的特点、标准、目标和情境属性等,是城市与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结合。,合肥环城绿带上的明珠 包河公园,建

15、国以来,我国园林建设发展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园林有新的发展,公共园林成为主流。 建国初期,财力不够充裕的情况下,主要任务是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园林进行修复。 “绿化祖国” “实行大地园林化” 截至1959年,全国园林绿地面积已经达到12.8万公顷,其中公园509个,总面积约1.7万公顷,苗圃面积达到9000公顷。 进入20世纪60年代,全国各地城市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清理了藏污纳垢的荒山、空地,开辟了许多公园、街心花园和小规模的游园。 文化大革命,使得经营很好的园林事业受到了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园林这门古老又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面积增长很快。 我国国家

16、建设部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1992年底合肥有幸与北京市、珠海市一道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共有国家园林城市130个。为进一步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建设部决定在创建“园林城市”基础上,开展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做为建设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活动,并于2004年6月出台了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同时发布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园林绿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新的特点:,园林绿化形成了涵盖城乡,多种类型绿地的综合系统。 绿地的功能由休闲、游览为主转向以环境功能为主。 园林专业主管机关的管理范围,由对行政系列内的单位的管理为主,转向涵盖城乡,面对全社会绿地、树木的管理。 绿化建设的投资由政府单一渠道转向投资主题多元化。 各项绿化生产由计划管理转向市场运作。 政府专业主管机关的职能由行政指挥转向依法调控。,城市是人类积聚生活的重要场所,伴随着人类对城市与自然隔膜的不满,对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探寻。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