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656624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一),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一、古注的重要性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

3、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左传桓公四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高大。说文:“豔,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

4、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 实为甕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二、训诂的源流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汉书艺文志 著录尔雅 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原无作者主名。,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魏太和中博士张揖上广雅表又以为周公着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说先师口传疑不能明也。”后人大都以为是秦汉

5、间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是学者采集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尔雅”是近正的意思。,汉末刘熙释名说:“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也说:“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尔雅在东汉时就有刘歆樊光李巡几家注魏时又有乐安孙炎注都久已亡佚。现在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 3卷。郭璞又有尔雅音义 2卷今已不存。郭璞精究训诂荟萃旧说又补其疏略以成一家言所以流传不废一直为人所重视北宋真宗时邢昺(9321012)根据郭注作尔雅疏10卷与注别行。郭璞注尔雅一方面用经传文句证明雅训另一方面用今义释古义又用晋代方言以释古语。邢昺疏则又疏解郭注对尔雅条例又多所发明并非奉旨虚应故事之作。,到南宋高宗时郑樵

6、又为尔雅重新作注攻击经文认为以数十言为一义多昧于言理解释诗义又多昧于物之情状从而加以辨证。又孝宗淳熙元年(1174)罗愿(11361184)又作尔雅翼32卷专释草木鸟兽虫鱼的名称形状不因循旧文而重视目验下至清代以迄近代研究尔雅的不下20家。大致可分4类,校正文字因尔雅流传抄写不无讹误窜乱所以以校正文字为先务。阮元有尔雅注疏校勘记可为代表。其后严元照(17731817)又有尔雅匡名20卷他以说文解字为主要参证材料一方面校正讹体一方面说明字有假借。 补正郭注邢疏周春(17291815)有尔雅补注4卷潘衍桐有尔雅正郭3卷。,疏证尔雅。一部是邵晋涵( 17431796 )的尔雅正义20卷注重采集尔雅古

7、注和汉人诸书批注注释尔雅兼释名物为郭注不备的。文字讲解简明精核远胜于邢疏。另一部是郝懿行(17571825)尔雅郭注义疏20卷这部书在辨释名物上注重目验胜于邵氏正义在疏解字义方面能因声以求义略胜于邵。然剿袭邵书处极多实是疵累不免为人所鄙薄。 释例,主要有两家一为近代陈玉澍(18531906)尔雅释例 5卷虽多创见条例过繁不易得其要领。另一为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收入观堂集林卷五对古今雅俗之命名尔雅释词之体例发明至多为前人所未道又近人黄焯所集黄侃尔雅音训一书就音以说义也颇有胜处可供参考。,(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1.西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通释语义与随文注

8、解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是某一词语在某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2.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许慎、扬雄、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

9、诱、王逸等。 毛亨: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古训传,简称毛诗。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的小毛公。,许慎说文解字 许慎: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河南通志卷四十九说许慎墓在郾城县城东35里召陵城下。今据郾城县文化馆调查郾城县东30里召陵故城西 3里有许庄许慎墓冢即在许庄村东一里处。许慎在后汉书卷一百九下有传但未载生卒年。据清代严可均许君事迹考和陶方琦许君年表考等所考证许慎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初卒于桓帝建和初。,据后汉书本传称许慎“性纯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五经无双许叔重”。曾为郡功曹后被举为孝廉

10、又为太尉府南阁祭酒当即丞相府阁下之令史。安帝永初四年 (110)与刘珍马融等于东观校书。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许慎从名儒贾逵(公元30 101)问学通籀篆古文。因鉴于当时俗儒说字解经多与古义不合所以作说文解字15篇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遣子许冲上之于朝。 许慎还着有五经异义和淮南子注已散佚不存。,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东汉许慎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写成。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字书的基础。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说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该书在流传中屡经窜乱今本为宋徐铉所

11、校定与原书颇多出入徐氏以篇帙繁重将每篇分为上下二卷共三十卷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说十二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字。该书改变了周秦至汉的字书的编纂方法即将所收字编为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分为五百四十部。,许氏又总结了以前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有系统地解释文字的方法先解释字义次剖析形体构造再说明读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书所未有的。该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贡献。但说解中也杂有主观臆断和迷信成份需要参照甲骨金石竹木简的文字研讨审定。该书现存的版本以徐铉校定的宋刊本为最早四部丛刊初编及续古逸丛刊有影印本。其次是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有宋刊残本及影宋钞本四部丛刊初编二次

12、印本中有影印本。,清代学者以研究说文为专门的学问给它作注的有数十家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为最着。近人丁福保将以往各家研究说文的专著和其它论及说文的著述以及甲骨文金文的材料汇集为说文解字诂林后又搜集遗逸编为补遗是该书注释的总汇。,扬雄 (公元前53公元18) ,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以事被株连,投阁自杀,几死。少好学,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长于辞赋,早年作有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等。后来以为“辞赋非贤人诗赋之正”谓为“鵰虫篆刻壮夫不为”遂鄙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和语言文字学著法言太玄提出以“玄”

13、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哲学观点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崇尚儒家学说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则反对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所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语言与方言。又续仓颉篇编成字书训纂篇扬雄著作除法言太玄方言外原有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至清代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 4卷最为详备。,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今存13卷见东晋郭璞方言注(涵芬楼四部丛刊本)汉书艺文志 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及方言所以后代便有人对方言的作者发生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经“反复推求其真

14、伪皆无显据。姑从旧本仍题雄名”。现代学者王国维罗常培等主张方言为扬雄所撰。,根据扬雄答刘歆书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时期已有人采集方言。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他利用各方人士来京的机会进行调查用了2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方言刻本北宋有国子监本南宋有蜀本闽本和赣本现存宋本是南宋庆元六年(1200)浔阳(今江西九江)太守李孟传的刻本。,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例如第1卷第1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

15、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某地语即当时某个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间语即通行区域比通语小比某地语大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方言以它突出的成就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等。,方言注,这是方言的第一个注本,13卷,东晋郭璞撰(涵芬楼四部丛刊本)。郭璞继承和发扬了以活的方言口语作为调查对象的传统,在为方言作注时,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