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9 .ppt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56401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9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9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9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9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9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9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浙江专用课件: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19 .pptx(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分专题五 古代诗歌阅读,增分点19 解读形象,体悟诗旨 提升形象主旨解读力,-3-,近三年浙江卷考查情况统计,-4-,-5-,(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6-,参考答案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解析 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单一“淹”字就有“久留”

2、意,如屈原涉江中有“淹回水而凝滞”的句子,柳永八声甘州中的“何事苦淹留”句。“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写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渲染出空旷苍茫的氛围,强化了友人尚未远去就已有的孤单无依之感。,-7-,-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 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 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关城:指边关的守城。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龙荒:荒原。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9-,判断下列说

3、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 2.“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 3.“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 4.“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 5.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0-,1. 2.答案 解析 “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比喻”说法不当,这是意象,只能是“显示了”或“表现了”;“暗淡无光与破败”不当,显示了古战场的“荒凉、寂寥,

4、环境的恶劣”。 3. 4. 5.答案 解析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的是其六,其三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爱护之情,以及对战死沙场者的同情之意。,-11-,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所谓“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即意象)是情中景。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5、。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 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诗歌内容要点也包括了诗中景物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遭遇,诗人的思想感情。,-12-,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诗歌的中心意思即诗的主旨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内容上来说,对任何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包含两个方面:对词语、句子表层含义的理解和对内容情感(深层含义)的理解体悟。 首先,是对表层含义的理解。诗是诗化的文言文,必须在掌握一定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才能读懂诗的基本意思,这是赏析诗歌的前提,也是基础。 其次,是对深层意义的理解

6、。诗歌的深层意义主要指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深层意义的理解,可以结合作者的人生阅历及作品风格和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风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对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了。,-13-,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唐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7、 本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歌女形象?试据诗句内容简要概括。,答案美丽;年轻;悲伤;孤独;内敛。【写出任意4点即可】,-14-,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读诗有道 1.读标题(心中有数) “夜闻歌者”交代特定时间背景与主要事情。 “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交代具体地点。 2.读作者(知人论世) 白居易(调动储存,联想琵琶行)中唐文学家,现实主义诗人,擅长歌行体叙事诗,多为反映社会底层草根的生活,同情百姓,憎恨黑腐。,-15-,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3.读内容(利用注释) 第一行:呼应标题,点明时间地点,描写月色,交代起因听到邻船有人在悲歌。 第二行:那人唱完后开始哭泣

8、,哭着哭着哭声变成了哽咽声。顺着声音看见了那个人,是一个肤色白如雪的女子。 第三行:描写女子的姿态、身材、年龄、眼泪。 第四行:诗人问歌女,是谁家的妻子,歌声和哭声为何这么凄切。我问一声,歌女就哭一下,眼泪打湿了衣袖,低着头始终不说一句话。 整体看:这首诗写白居易贬官途中所见到的一个悲伤的歌女形象。,-16-,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解题有法 1.审题目要点 要求简要概括诗中的歌女形象。 2.找答题依据,-17-,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即时突破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 来 人 南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9、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注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宣和:宋徽宗年号。 诗中描写旧京女的形象有何作用?,-18-,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参考答案 借“凄凉旧京女”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妆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 解析 作用分析又必须考虑以下几点:对结构、对人物、对主题。此题必须紧紧抓住“凄凉”“旧京”“尚宣和”和注解四个重要信息点展开分析。,-19-,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1.提升人物形象分析力,-20-,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2.提升景物形象分析力,-21-,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3

10、.掌握常用意象与情感,-22-,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23-,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4.提升诗歌情感鉴赏力,-24-,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25-,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 鹰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素练: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形容画鹰神态凶猛如挟风霜。(sng)身:即耸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

11、神态的胡人。绦(to):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镟(xun):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擿(zhi):“摘”。轩楹:堂前廊柱,指画鹰所在地点。势可呼:样子似乎可以呼之去打猎。平芜:荒原。,-26-,突破攻略,典题突破,提升攻略,即时提升,本诗描绘了一只怎样的苍鹰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 (1)动作敏捷,身手矫健;眼神锐利;气势不凡;英勇豪迈。(2)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 首先充分利用注释读懂全诗,然后抓住诗中对苍鹰的动作、眼神、气势、姿态的描写加以分析概括。本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苍鹰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联想到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壮志,就能揣摩到诗人的内心情感。

12、,-27-,1,2,3,4,5,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 怀 魏晋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28-,1,2,3,4,5,注阮籍,魏晋时期诗人,此诗创作于曹氏政权日渐衰落,司马氏势力日渐强盛之时。齐景交流: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松子: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隐居得道的仙人。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试结合诗句内容及艺

13、术手法简要分析说明。,参考答案 前四句运用比兴手法,借朝阳不盛而西落,写出了一个含蓄哀叹个人命运和曹氏国运(注意利用注)的诗人形象;中间八句先将短促人生与永恒天道进行对比,再化用齐景公与孔子的有关典故,塑造了一个为人生短暂、年华似水一去不复返而悲伤的诗人形象;“愿登”四句化用赤松子与渔父的典故,塑造了一个想要逃避残酷现实,隐逸山林,泛舟清流的诗人形象(注意利用注释)。,-29-,1,2,3,4,5,解析 要解此题,首先借助注解,尽量调动对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知识储备,然后逐句读,化身入诗境,逐句弄清每句诗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其中,重要的是尽量弄清诗中众多典故的意思与作用。,-30-,1,

14、2,3,4,5,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纳税:缴纳丝税。征苗:征收青苗税。 这首诗刻画了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31-,1,2,3,4,5,参考答案 本诗刻画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但她即使住在山中

15、,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诗人塑造的形象。可以抓住诗中对寡妇的描写,既有衣着肖像的,也有日常生活和自身处境的。先用几个形容词概括,再结合有关诗句分析即可。,-32-,1,2,3,4,5,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月 杜 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注该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33-,1,2,3,4,5,参考答案 首联描绘了一幅清朗静谧的秋夜图。秋天将至,气候渐凉,皓月当

16、空,月影清朗。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又营造了空寂清冷的氛围,为下文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铺垫。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象。解答此题,首先抓住诗人使用的意象和描写的景物特点,然后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作用。从“秋”和“月影清”可以看出,首联描绘的是清朗的秋月景象,起到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的作用。,-34-,1,2,3,4,5,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水调歌头沧浪亭 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注沧浪亭:苏舜钦获罪免官,隐于苏州,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渺弥:水流旷远貌。陶朱张翰:陶朱,史载越国大夫范蠡辅助勾践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