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某平台1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二)教师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54996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某平台1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二)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三某平台1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二)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三某平台1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二)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三某平台1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二)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三某平台1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二)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某平台1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二)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某平台11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二)教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好教育云平台11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2、求的。1论语词约义丰,孟子文辞繁富,说理畅达,荀子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A中国古代思辨哲学的发达B儒家学派写作经验的丰富C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频繁D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论语、孟子和荀子的特点特别是荀子表现出的“逻辑谨严,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辞富瞻”来看,出现这一变化是为了不同学派相互诘难的需要,说理透彻是为了让他人接受本学派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联系所学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其他三项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A、B、C项。【答案】D2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

3、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A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D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监察权属于相权,而唐代御史台的设立使监察权不再属于相权而是独立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均是在秦代,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变化和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是否缓解无直接的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答案】A3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4、A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B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C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D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解析】材料中“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说明房产税产权逐步确立,B正确;宋代主要是商税,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市民阶层信息,C错误;市民控制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答案】B4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年份人口(万人)耕地(万顷)耕地负荷(人/顷)米价(千文/石)17245336800670575175316514831199101217843283289836614121820479929505052432综合表格可

5、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城镇进程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D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20年与1724年相比米价有大幅上涨,而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的话,只会带来米价的下跌,因此D项与表格中米价的变动原因无关,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会导致对大米的需求增加,或者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均会对米价上涨产生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答案】D5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

6、。”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A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C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D民族危机加剧向各国寻求庇护【解析】从材料中的“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来看,说明清政府试图通过修改税则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因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故答案为C项。A、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但这同李鸿章出访无关,排除B项。【答案】C6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7、”;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解析】从钦定宪法大纲的规定来看,皇帝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从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来看,皇帝的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法律的制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武昌起义的爆发以及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以维护统治。故答案为B项。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排除A、C、D项。【答案】B7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

8、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A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C“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D“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31年”,蒋廷黻发表的文章引起了争论,而争论的焦点在于“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综合可知这一争论是针对“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军在我国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而国民政府的消极抵抗,致使东三省很快沦陷。“不抵抗政策”及其导致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

9、起了广泛争论,D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是在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排除。C项与题干争论的主旨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答案】D8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调整经济任务完成【解析】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对于抑制投机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缓和粮食供应危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一五计划不包括调整经济的任务,排除D项。【

10、答案】A9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A减少了罗马帝国的民族矛盾B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C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解析】从材料中的“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来看,随着雅典的迅速扩张,维护雅典奴隶主统治的公民群体在全体居民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小,因此这种差异将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故答案为B项。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罗马还处于共和国时期,排除A项;这种差异不利于雅典维护统治

11、,排除C项;“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并非扩大公民的权利范围,D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答案】B10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A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D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意味着听命于国王,如果这些官员再加入议会,容易导致国王权力的扩大,故吏治澄清法这一规定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故A选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故B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C选项错误;

12、光荣革命后,国王与议会矛盾逐渐缓和,故D选项错误。故选A。【答案】A111933年6月,美国俄美关系委员会曾在美国报界就承认苏联问题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1139家报纸中有718家即63明确表示赞成苏联;有306家即26.9表示反对。到1933年10月,赞成苏联的报纸已有1000多家。这一调查结果体现了A美国人对苏联政治生活的向往B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C罗斯福新政超越意识形态束缚D美苏联合反法西斯迫在眉睫【解析】从1933年等时间来看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美国急需摆脱经济危机而要借鉴苏联干预经济的做法,所以才赞成苏联,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人并不向往苏联的政治生活,选项A不符合

13、题意,排除;罗斯福新政也未超越意识形态束缚,美苏联合反法西斯还尚未迫在眉睫,选项C、D均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122000年4月,七十七国集团自1964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在古巴召开,会议主要议题是经济全球化、南南合作、南北关系等,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这一现象可看出A经济全球化深入到亚非拉国家地区B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C原有经济秩序受政治格局变化冲击D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矛盾激化【解析】七十七国集团古巴会议是在两极格局终结的背景下召开的,从会议讨论的问题和“会议通过了最后声明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南方国家的目标和

14、应采取的措施”来看,七十七国集团正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因此从这一现象可看出原有的经济秩序受到政治格局变化的冲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A、B、D项。【答案】C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13题、第14题为必考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题第1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

15、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