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654826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

2、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 恩格斯,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高能加速器,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海王星,太阳,太阳系,牛顿力学成功地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摄动(有一颗海王星),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

4、的运动。 列宁,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维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孟子主张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回忆”。,(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5、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 体,客 体,主 体,实 践,客 体,主体,客体,模写,选择,建构,创造,认识,(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

6、段。,(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又硬又圆又红又甜的果实,吃掉苹果之后,头脑中还留下对于又硬又圆又红又甜的果实的映象。,(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3)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1)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

7、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F=GM1M2/R2,(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鱼,鸟,推理,判断,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水果,鸟

8、,鱼,理性认识的特点,人,抽象性,人,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F=GM1M2/R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于源来,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4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感性材

9、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5、认识辩证运动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注意: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

10、落速度相同。,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

11、性 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认识过程的无限性。,真 理 与 价 值,第二节,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

12、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注意: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人

13、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

14、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

15、性和绝对性,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三)真理与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含义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真理:标志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同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不真实的、歪曲的反映。,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

16、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互转化,A 真理转化为谬误 B 谬误转化为真理 超出范围和条件 回到原范围与条件 肢解或断章取义 全面和深刻把握 超越一定历史阶段 回到原来历史阶段 失败是成功之母(反面教员作用),“权威”标准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实践标准,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孔子,权威标准,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毛泽东,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众人标准,实用标准,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