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某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 语文(三)教师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50652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某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 语文(三)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届某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 语文(三)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届某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 语文(三)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届某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 语文(三)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届某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 语文(三)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某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 语文(三)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某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 语文(三)教师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好教育云平台1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语文(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2、,完成1-3题。文化时间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观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

3、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元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

4、更新。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

5、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B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

6、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答案】B【解析】A“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原文无此信息,第四段只是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面”。C“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不当,据第五段前两句可知,“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的是“不可逆时间”。D参看末段开头,“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没有依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证说,当时间被理解成循

7、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B“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C文章从两方面分析文化时间,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D据文章第四段,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答案】D【解析】据第四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可知,“是最早由犹太基督教提出的观点”不正确。3根据

8、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B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答案】D【解析】“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不当,根据原文末段可知,“钟表的旋转”相当于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而

9、“发条的松弛”才“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选项混淆了概念之间的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在流放地契诃夫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

10、空。“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

11、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天亮了。正下着雪。“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行了,急什么!”谢

12、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

13、“苦役犯的生活”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是鞑靼人在哭。”“瞧他这怪人!”“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注】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是只能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

14、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B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D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答案】B 【解析】“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不准确

15、,应是源自于他远离家人的痛苦。5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5分)【答案】逆来顺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的生活环境。(5分,答案要点关键词每点1分,结合原文分析3分)6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6分)【答案】使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情节上照应前文,一直没有关门使得鞑靼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入。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和悲剧命运。一语双关,既实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起来,改变现实的呼声,深化了主题。(共6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AI领域人才需求激增。2017年前10个月内,AI人才需求量已经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