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42970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现代大学制度(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发展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中国高教学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马陆亭 66096548,,引言,在世纪之交后,“突破性进展”、“跨越式发展” 。 2008年 普通高校2263(本科1079含322独立学院) 在校生数:博士23.66万人 硕士104.64 本科1104.22 专科916.80 其他学历教育39.38,非学历5719.84,引言,高等教育是否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通过毕业生就业反映出的矛盾就极具典型意义。(70%多的就业率目标,国外的质疑),农村孩子(西北) 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下降,课程结构的严谨性降低,实践环节减少,降低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要求。 之

2、后,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 而提高质量是与结构、特色、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提 纲,引言 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回顾 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框架,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下一步怎么办:规模?质量? 构建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质量的载体) 高校科学定位是国家意志和学校传统结合的产物. 实现高校科学定位的目的是使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相匹配,也唯有此,才奠定好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定位需要国家意志和学校传统的结合,分类应有利于促进学校在自身“市场份额”内的内涵发展。,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1.一流学校建设模式的不足,新中国是在

3、“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缺乏管理高等学校的经验,对有限的资源利用更是十分地珍惜。而且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资源不足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上形成了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的思想。如19541979年国家共确立96 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八五”期间提出了“211工程”建设项目,1998年后提出了“985工程”。 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及学科,具有迅速动员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并使高等教育主动按照国家计划和需要设置的优点,比较适合于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而又需要高等教育适当超前发展的情况,是我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展高等教

4、育的一种有效措施。,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上述思想包含着重点建设学校对其它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开始显现不足。 因为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异,非重点建设学校无法去学;并且由于办学模式(好的标准)单一,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2.单纯的分层办学模式的不足,目前中国走的是一条种分层办学的路子,即将高等学校按层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 。 环形图。 “211”、“985”等工程的实施也促使一批高等学校向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即在具体的实践中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分层发展。 但是,高等

5、学校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并没有未很好地解决。即单纯的分层办学模式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需要。,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1)未能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拔高问题 随着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成功实施,在具体的功利面前一些条件并不具备的学校纷纷提出了向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迈进的目标。学校追求升格、办学模式单一现象不能很好地得到扭转。,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2)专门学院的办学特色不便保持 建国初我国政府在接管和改造旧的高等学校体系后,通过院系调整等措施建立起了一大批专门学院,以其培养人才的有效针对性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近十年来,随着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

6、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以及一批高等学校向综合性的迈进,专门学院的特色在逐步丧失,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有被削弱的危险。单纯的分层分类无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3)不利于高校毕业生下基层 OECD专家组提出:“许多贫困地区的学生不愿回到家乡服务于当地,他们还是喜欢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省里就业。关于这一点,根据欧洲高等教育的经验,毕业生在距他们上学的城市50公里内寻找第一个工作。” 中国高等学校传统上是面向大区设置的,存在着按省分布不均的状况。2003年,我国设市城市660个,普通本科院校有644所。但其中,北京市集中了超过8%的学校,四个直辖市共集中了约1

7、8%的学校,加上西安、武汉、南京七城市共集中了约28%的学校、再加上长春、大连、哈尔滨、广州、成都十二城市共集中了约38%的学校,绝大多数的学校集中在省会以上城市。高等学校的集中设置以及向更高水平的迈进使毕业生的就业流向集中加剧。,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3.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思考,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3%,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将达到25%。从规模上讲,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 2005年以来,高等教育逐步转到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时期,关于发展速度快慢的争议也一直存

8、在。现在正在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2020年毛入学率的确认与表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质量及社会各界的反应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1)一些学者的预测 中山大学人口所研究人员在参加我“中心”的课题研究中,曾经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为依据、以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基年,测算我国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低位、中位、高位分别为46%、50%、58%; 上海教科院学者撰文提出44%; 天津教科院学者发表文章认为:2005年有关部门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计

9、量分析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认为,与“翻两番”奋斗目标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由于适龄人口总量下降,即使从现在起高等教育规模零增长,2020年毛入学率也将超过35%。 可见,40%的毛入学率轻易即可达到。,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2)规模进一步扩展存在着风险 尽管从数据统计上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坐四(40%)望五(50%)并不是太难的问题,但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的隐患也不少。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即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因为高等教育的规模总量已经上来,高校毕业生在社会新增劳动力岗位中所占的份额比例已经很大,过低

10、的就业率显示着社会就业负担的加大; 另外,在高等学校扩招的过程中(包括今后的进一步扩招),绝大多数的增量由地方高校、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低端高校承担,他们的办学条件普遍比较薄弱,地方高校的平均生均财政投入只有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一半左右。(低质量?80%),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从国际上看,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动荡。 法国1960年大学毛入学率(18-23岁)为7.7%,之后大学人数以每年10-15%的速度猛增,在法国教育史上被称作为“学生人数爆炸”,1967年的学生数是1960年的2.5倍。1968年,法国爆发大规模学潮,之后的1970-1988年,大学人数以每年2-4

11、%的速度增长,1976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9.8%; 日本1960-1975年为高等教育的高速扩招期,1975-1990年为停滞期。1960、1965、1970、1975、1990年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0.3%、16.9%、23.9%、38.9%、38.2%。在高速扩招期,不断有学潮发生,如在1969年7月的学潮旺盛期,学生占领并封锁校园,占总数20%的大学发生学潮或学生暴乱。,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 3.构建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我的观点是:我们现在不是提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不要达到40%或50%的目标,而是要争取把它控制在40%左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好进一步发展的准

12、备,我们需要敦实基础,“慢”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 未来十多年,我们需要真正落实以质量为中心的地位!我们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的体系建设,以体系的科学性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体系内每类教育、每所学校的特色和卓越发展。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实也显现了这个规律。体系建设得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匹配性就强,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就更稳定。,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1)专业和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无边界,技术有壁垒.日本从”技术立国”到”科学技术立国”.技术对一个大国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技术/应用教育的薄弱.瑞士:技术是安全的保障(Skills are the best

13、security),威尔士:教育要针对工作 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大国一定要这样).4万亿拉动内需,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2)国外的一些体系架构(两个体系的高等教育) 美国是最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195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达到14.3%,需关注的是,其通过之前的赠地学院和之后的社区学院大大拓展了传统大学的职能,1960年开始实施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赋予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不同使命,更是进一步做好了向普及化发展的准备; 英国历史悠久的古典大学、创建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大学、创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大学、以及1992年由多科技术学院升格的多科技术大学发展脉络清晰,1970年

14、、199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4.1%和29.1%,在发达国家中并不高,之后包括近期才开始了更大幅度地发展。,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2007、2008年笔者两次访问瑞士。在教育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特色鲜明,并不空洞追高,不都在一个模式上往如所谓的“一流”上走,更注重追求整个体系的卓越。 例如,虽然经济十分发达,但仍实行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后实现分流,其中大部分选择职业教育;各类高校有着明显的界限划分。不追“高”并不代表不追“好”,各类教育均注重在自己的特点追求精致与卓越。多个“好”的标准而不是一个“好”的标准,各部分均好,且功能配合,这就是体系的卓越。 州立大学 联邦技术学院,直接

15、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服务 近年来集中改造的应用科学大学则明显是德国Fachhochschulen的翻版,培养应用性人才,并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按瑞士区域分布情况规划布局。,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因此,在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并向普及化迈进的过程中,不能太急,要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及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做好准备。 毕业生就业率可构成一个外显指标,当接近充分就业时(如90%以上),才奠定好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即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可以发展,解决得不好、不宜发展,先建构好体系、再发展。,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3)构建高等学校层次、类型、使命三维分类体系 如果将

16、“创新”比喻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等学校的分类结构体系密切相关。在此,笔者在按“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的层次结构和按“学科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构建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两级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架构进一步提出“世界的大学、国家的大学和地方的高校”第三维可操作性分类推进方案。,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世界级大学,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也是我们要建设的一流大学,包括注重科学创新的综合大学和注重技术创新的工业大学。既然要建设世界一流,就需要有更崇高的信念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需要真正按一流大学的规律和模式办学,加强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以文理贯通式通识教育思想指导育人工作,以国际化学术标准接受检验和评价。开放大气而不是封闭狭隘的一流大学,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和民族共同拥有的财富,也才能极致地发挥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提升我国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发展的平台。,一、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国家利益大学,也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大学,是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