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7593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桃江一中2018年上学期高二入学考试历史试题一、 单选题(24*2=48)1下图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鸟尊”,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其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的完美组合造型,成为西周青铜艺术中的罕见珍品。据此判断该艺术品A. 是晋侯权力至髙无上的象征 B. 体现了青铜铸造技艺的成熟C. 破坏了西周时期礼制的规定 D. 由技艺精湛的私营工匠制作2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

2、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族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 )A. 宗法制度顽强存续 B. 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 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D. 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3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曾说:“謇愚不自量,念普鲁士之报法,毕士马克归功于教育,欲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A. 特别推崇“实业救国”思想 B. 认为教育是富强的根本C. 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D. 认为教育重要性远超实业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

3、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C.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 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5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 B. C. D. 6l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

4、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这表明日本A. 全面仿行苏联斯大林体制 B. 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C. 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D. 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7列宁认为,我们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一个小农国家,因此我们向共产主义过渡比其他任何条件下困难得多。他强调,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由此列宁A. 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性 B. 主张实行新经济政策C. 明确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D. 借鉴了资本主义制

5、度81984年中共中央的决定指,出:“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表明A. 党在改革中逐步开展市场经济体制探索 B. 党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工业开始C. 党对国家经济体制认识超越了传统观念 D. 党客观评价价值规律和计划经济的作用91946年,美国官员曾说:“除非打开更大的世界市场,美国将使自己陷入破产之有一个组织最近透露,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为此,美国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以缓解生产过剩

6、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通过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以开拓市场 大幅贬值美元以刺激美国商品出口A. B. C. D. 10某组织在成立时宣布:“(缔约国)决心把建立欧洲共同体为起点的欧洲统一进程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组织的成立A. 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B. 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C. 确立了欧洲在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 D. 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11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据此可知A. 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

7、 B. 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C. 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 D. 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1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13法的概念和理解因为学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人主张“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人指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还有

8、人认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志。”这些关于“法”的论述分别出自()A. 韩非黄宗羲西塞罗 B. 商鞅顾炎武孟德斯鸠C. 韩非王夫之西塞罗 D. 荀子黄宗羲伏尔泰14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之处在于A. 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C. 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D. 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15明朝人叶盛水东

9、日记云:“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南人喜谈如汉小王光武、蔡伯喈邕、杨六使文广,北人喜谈如继母大贤等事甚多。农工商贩,抄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呆女妇,尤所酷好。”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不包括A. 明代小说创作繁荣 B. 科举取士提升了百姓素质C. 小说读者阶层广泛 D. 小说内容世俗化倾向明显16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A. 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 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C. 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

10、分伯仲 D. 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17赫胥黎原著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以今日之见,严复译文()A. 打上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烙印 B. 真实地反映了赫胥黎的原著C. 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D. 阻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18图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中国西方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A. 科技发展

11、水平不同 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19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地困难中产生的。百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关于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渐进变革皆是反思的结果B.追求独立民主富强是促进反思的原动力C. 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反思后的行动D. 第二次反思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20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威力,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

12、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 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21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其核心思想是A. 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 纠正中共中央的“左”倾错误C.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D. 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22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

13、读正确的是A. “两弹一星”成果是在时期取得的 B. “文革”使时期内没有取得科技成就C. “一五”计划促进了时期的科技发展 D. 籼型杂交水稻是在时期取得的成果23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A. “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 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C.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 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24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A. 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 B. 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C. 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D. 暗含著西方中心论的思维二、 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25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从1820-1850年,世界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