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教学案 粤教版选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6023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教学案 粤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教学案 粤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教学案 粤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教学案 粤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教学案 粤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教学案 粤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教学案 粤教版选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章末总结一、微观量的估算阿伏加德罗常数NA是联系宏观物理量和微观物理量的桥梁若物质的摩尔质量记为M,摩尔体积记为Vm,则有:(1)分子的质量m0.(2)固体、液体中分子的体积:V0.气体中分子所占的空间:V0.(3)质量为m的物体所含分子数:NNA.体积为V的物体所含分子数:NNA.例1已知金刚石的密度为3.5103 kg/m3,现有体积为4.0108 m3的一小块金刚石,它有多少个碳原子?假如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是紧密地挨在一起的,

2、试估算碳原子的直径(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7.01021个2.21010 m解析先求金刚石的质量:mV3.51034.0108 kg1.4104 kg这块金刚石的摩尔数:n1.17102 mol这块金刚石所含的碳原子数:NnNA1.171026.0210237.01021(个)一个碳原子的体积:V0 m35.71030 m3把金刚石中的碳原子看成球体,则由公式V0d3可得碳原子直径:d m2.21010 m二、对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理解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原理是:把一滴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溶液滴在水面上,酒精溶于水或挥发,在水面上形成一层油酸薄膜,薄膜可认为是单分子油膜,如图1所示将水

3、面上形成的油膜形状画到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纯油酸的体积V和油膜的面积S,计算出油膜的厚度d,即油酸分子的直径图1例2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往边长约为40 cm的浅盘里倒入约2 cm深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薄膜形状稳定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根据油酸的体积和面积计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中,记下量筒内每增加一定体积时的滴数,由此计算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

4、在玻璃板上完成下列填空:(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填写步骤前面的序号)(2)将1 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300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测得1 cm3的油酸酒精溶液有50滴现取一滴该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测得所形成的油膜的面积是0.13 m2.由此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_m(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答案(1)(2)51010解析(2)每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所含纯油酸的体积为:V cm3 cm3106 m3油酸分子的直径:d m51010 m.三、分子力曲线和分子势能曲线的比较和应用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与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图象非常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1分子力曲线分子间作

5、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曲线如图2甲所示,纵轴表示分子力F,斥力为正,引力为负,正负表示力的方向;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离r,其中r0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图22分子势能曲线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纵轴表示分子势能Ep,分子势能有正负,但正负反映其大小,正值一定大于负值;横轴表示分子间距离r,其中r0为分子间的平衡距离,此时分子势能最小3曲线的比较图甲中分子间距离rr0处,对应的是分子力为零,而在图乙中分子间距离rr0处,对应的是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为零例3(多选)图3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分子之间分子力和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6、是()图3A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力和分子势能均最小且为零B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C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D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此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当分子间距离rr0时,随着分子间距离逐渐减小,分子力逐渐增大,而此过程中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由此知选项C、D正确四、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内能1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是永不停息且无规则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大量分子的运动符合统计规律扩散现象能直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而布朗运动能间接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热运动2物体的内

7、能是指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1)由于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2)由于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而分子间距离与物体体积有关,因此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3)由于物体所含物质的量不同,分子数目不同,分子势能与分子动能的总和不同,所以物体的内能与物质的量也有关系总之,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和物质的量都有关系例4下列关于分子热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势能的缘故B一定量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其分子平均动能增加C一定量气体的内能等于其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

8、的总和D如果气体温度升高,那么每一个分子热运动的速率都增加答案C解析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大,甚至可以忽略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势能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气体在没有容器的约束下散开是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选项A错.100 的水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所以选项B错误根据内能的定义可知选项C正确如果气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也增大,这是统计规律,但就每一个分子来讲,速率不一定增加,故选项D错误.1(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在做“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关于油膜面积的测量方法,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让油膜尽可能地散开,再用刻度尺

9、去量油膜的面积B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让油膜尽可能地散开,再用刻度尺去量没有油膜的面积C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立即将油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再利用坐标纸去计算油膜的面积D油酸酒精溶液滴入水中后,应让油膜尽可能地散开,再把油膜的轮廓画在玻璃板上,然后用坐标纸去计算油膜的面积答案D解析油酸酒精溶液滴在水面上,油膜会散开,待稳定后,再在玻璃板上画下油膜的轮廓,用坐标纸计算油膜的面积故D正确2(物体的内能)(多选)1 g 100 的水和1 g 100 的水蒸气相比较,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子的平均动能与分子的总动能都相同B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分子的总动能不同C内能相同D1 g 100 的水

10、的内能小于1 g 100 的水蒸气的内能答案AD解析在相同的温度下,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同,又1 g水与1 g水蒸气的分子数相同,因而分子总动能相同,A正确,B错误当从100 的水变成100 的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距离变大,要克服分子引力做功,因而分子势能增加,所以1 g 100 的水的内能小于1 g 100 水蒸气的内能,C错误,D正确3(分子力与分子势能)如图4所示为两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势能之间的关系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4A当两分子间距离rr1时,分子势能为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均为零B当两分子间距离rr2时,分子势能最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最小C当两分子间距离

11、rr1时,随着r的减小,分子势能增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增大D当两分子间距离rr2时,随着r的增大,分子势能增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增大答案C解析当两分子间距离rr1时,分子势能为零,但rr0,分子力表现为斥力,选项A错误;由于r2r0,分子势能最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相等但不是最小,选项B错误;当rr2时,由图象可以看出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逐渐减小,选项D错误4(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相关计算)已知氧气分子质量m5.31026 kg,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1.43 kg/m3,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 mol1,求:(1)氧气

12、的摩尔质量;(2)标准状况下氧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3)标准状况下1 cm3的氧气中含有的氧分子数(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1)3.2102 kg/mol(2)3.3109 m(3)2.71019个解析(1)氧气的摩尔质量为MNAm6.0210235.31026 kg/mol3.2102 kg/mol.(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摩尔体积Vm,所以每个氧分子所占空间V0,而每个氧分子占有的体积可以看成是边长为a的立方体,即V0a3,则a3,a m3.3109 m.(3)1 cm3氧气的质量mV1.431106 kg1.43106 kg则1 cm3氧气中含有的氧分子个数n个2.71019个经过专家组及技术指导员的共同努力,科技入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小麦 产量的大幅提升,农民种粮收益明显提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许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