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顶出结构应用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33608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级顶出结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级顶出结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级顶出结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级顶出结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级顶出结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级顶出结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顶出结构应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 二级顶出结构的应用 姓 名: 专 业: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1.4.20 目录 一.绪论. 3二.单推板式的脱模机构.4 2.1 机械气动二级脱模机构.42.2 推板顶出的二级脱模机构.52.3. 推板、推杆顶出二级脱模机构.5 2.4 拉钩推杆式二级脱模机构.8 2.5楔板滑块式二级脱模机构.9 2.6 U形框架式二次顶出结构.102.7 斜导柱滑块式二级脱模机构.112.8掖压式二次顶出结构.12 三. 双推板式的脱模机构.12 3.1 三角滑块式二次顶出机构133.2 弹簧式双顶出机构133.3 杠杆式双顶出机构14 总结.15 致谢.15 参

2、考文献.15二级顶出结构的应用内容摘要 以及设计要点。为从事模具设计工作的人员更合理更经济的选用二次顶出方式提供借鉴。制品的顶出方式对塑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二次顶出有着避免产品顶裂等优点,有时为避免一次脱模塑件受力过大,也采用二次脱模如薄壁深腔塑件或形状复杂的塑件,由于塑件与模具的接触面积很大,若一次顶出易使塑件破裂或变形,因此采用二次脱模以分散脱模力,保证塑件质量,使得二次顶出运用越来越广。本文介绍了二次顶出常用的结构形式、适用场合 关键词:注塑模;二次脱模; 二次顶出一绪论二次脱模机构,即在动模和定模两侧都设有脱模机构,无论制品留在那一侧均能脱出。在塑件注塑成型后,塑件从

3、模具型腔中脱出,无论是采用单一的或多元件的顶出机构,其脱模工作一般都是一次性完成的。但有时由于塑件的特殊形状或生产自动化的需要,在一次脱模工作完成后,塑件仍难以从型腔中取出或不能自动脱落,此时就必须再增加一次脱模动作才能使塑件脱落。例如一次顶出后塑件的一部分嵌在推件板内或挂在推杆上,则可通过第二次顶出使制品落下。有时为避免一次脱模塑件受力过大,也采用二次脱模如薄壁深腔塑件或形状复杂的塑件,由于塑件与模具的接触面积很大,若一次顶出易使塑件破裂或变形,因此采用二次脱模以分散脱模力,保证塑件质量。双脱模机构和二次脱模机构有时难以区分,双脱模机构一般用于塑件对动模和定模的附着力和包紧力相差不大时,例如

4、所成型的塑件在动模和定模边都设有型芯,且塑件对两型芯的收缩力和包紧力都相差不多时,又如塑件由于内外壁脱模斜度不相等的原因造成对动定模留模倾向难以判断时,这时应采用双有些塑件无论是采用单一或多元顶出机构,由于特殊形状或自动化生产的需要,在一次脱模动作完成后,仍难于从型腔中取出或不能自动脱落,此时就必须再增加一次脱模顶出动作才能使塑件脱落;有时为避免一次脱模塑件受力过大,也采用二次脱模顶出,以保证塑件质量,这类机构称为二次顶出机构,二次顶出机构可以分为单推板二次顶出结构和双推板二次顶出机构.单组推板二次顶出机构是指在顶出机构中只设置了一组推板和推杆固定板,而另一次顶出则是靠一些特殊零件的运动来实现

5、。弹簧式二次顶出机构就是一种单推板二次顶出机构,除此之外常用的单推板二次顶出机构还有:斜楔滑块式二次顶出机构、摆块拉杆式二次顶出机构、U形限制架式二次顶出机构、滑块式二次顶出机构等。二.单推板式的脱模机构2.1.机械气动二级脱模机构这种是最简单的二次脱模机构,该机构采用机械和压缩空气顶出相结合的办法,如图所示用推板脱出一段距离后再从型腔内通入压缩空气,使塑件完全从型腔内脱出。图2.1-1工作原理气动双顶出机构,开模时,首先定模电磁阀开启,使塑件脱离定模而留在动模型芯上,定模电磁阀关闭开模终了时,动模电磁阀开启把塑件吹落。功能及作用在动模与定模上均有进气口和气阀。技术要求 应用范围适用于塑件为薄

6、壁罩形件 , 周围带凸缘 的塑件。2.2推板顶出的二级脱模机构模具设计时要点,推板动作使塑件均匀受力而克服了对型芯的包紧力,避免因塑件受力集中及脱模阻力大而翻边变形,动作可靠简单。设计时应注意顶出总行程大与第一次脱模距h1加第二次脱模距h2,本机构适用于塑件单向截面带有凹勾形状,脱模包紧力较大一模一腔的中小型注射模具。1-推件版 2-打杆 3-限位螺母 4-导柱 5-凸模 推件板顶出机构的动作原理是:开模以后,塑件包紧凸模5留在上模,在压力机滑块上装有打杆2,打杆向下打击推件板1,推件板1将塑件从凸模5上推下。 推件板顶出距离L由限位螺母3调节。该顶出机构适用于单型腔或型腔少的压模,因为当型腔

7、较多时,推件板易卡死在型芯上。图2.2-12.3.推板、推杆顶出二级脱模机构 固定式压模顶出机构的形式很多,一般采用推杆顶出机构、推管顶出机构、推件板顶出机构、凹模顶出机构和二级顶出机构等。图2.3-1图-1推杆顶出机构 1-下模座板 2-推板 3-导套 4-导柱 5-挡销 6-推杆 7-尾轴 (1)推杆顶出机构 由于热固性塑件具有良好的刚性,所以,推杆顶出是压制热固性塑件最常用的顶出机构,如图-1所示。该机构结构简单,但在塑件上会留下痕迹。推杆顶出机构常安装在压模的下模,应尽量靠近型芯,并应尽量避开塑件的外表面及安装基面。如果推杆需设置在塑件的安装基面上,推杆尽量不要比基面低,应压入塑件内0

8、.1mm 左 右。推杆的固定方法和配合如图-2所示。图2.3-2 图-2推杆的固定方法及配合 h = h -(l2) d1= d + (3-5) D1= d1 + (O.20.8) D3= D+(l2) 1一推杆固定板2-型腔板3推杆 图2.3-31-推板2推管3-尾轴(2)推管顶出机构空心薄壁塑件常用推管顶出机构,如图-2所示。其特点是塑件受力均匀,运动平稳可靠。 (3)推件板顶出机构脱模容易产生变形的薄壁塑件或平板塑件多采用此机构。由于压模的型芯多设在上模,因此,推件板亦多装在上模,如图-4所示。但如果型芯设在下模,则推件板也相应地装在下模。 图2.3-4 推件板顶出机构 1-推件版 2-

9、打杆 3-限位螺母 4-导柱 5-凸模 推件板顶出机构的动作原理是:开模以后,塑件包紧凸模5留在上模,在压力机滑块上装有打杆2,打杆向下打击推件板1,推件板1将塑件从凸模5上推下。 推件板顶出距离L由限位螺母3调节。该顶出机构适用于单型腔或型腔少的压模,因为当型腔较多时,推件板易卡死在型芯上。 (4)其他顶出机构压模的顶出机构除上述三种常用机构外,还有凹模顶出机构、二级顶出机构等。1)凹模顶出机构如图-5所示,上、下模分型后,塑件留在下模内,利用顶出机构将凹模3推起,使塑件与型芯4分开。塑件因冷却收缩,故很容易从凹模3中取出。 图2.3-5凹模顶出机构 1-推板 2-推杆 3-凹模 4-型芯

10、5-推杆固定板 2)二级顶出机构如图-6所示,由于塑件表面有许多肋板,压制以后一次顶出比较困难,音而采用二次顶出机构。顶出开始时,推杆1和弹簧支撑的推杆2问时作用,将塑件连同活动下模4推起,解脱了外围型腔壁对塑件的包紧力。待弹簧支撑的推杆2上的螺母碰到下加热板(支承板) 3后,弹簧支承的推杆2和与之连接在一起的活动下模4停止运动,推杆1继续向上运动,使塑件与活动下模4分离而脱模。 图2.3-6 二级顶出机构 1-推杆 2-弹簧支撑的推杆 3-下加热板 4-活动下模 5-挡销 6-下模座板 2.4拉钩推杆式二级脱模机构如图所示,其作用原理类似于图,分型时,到一定距离时,拉钩拖动凹模板做定距离移动

11、,完成一次脱模,继续分型到拉钩上的横杆被动模边的凸块顶起,使拉钩与凹模板脱钩,再由推杆从凹模中顶出塑件。图2.4-12.5楔板滑块式二级脱模机构如图所示,分型后脱穆机构动作,推板推动推件板中心推杆一同向前,塑件脱离主型芯,但部分仍嵌在推板内,到一定位置后推板两旁的滑块和动模楔形块相撞,滑块上钻有圆孔,此时滑块向内移动,致使推杆的尾部落入滑块孔中,推件板停止前进,中心推杆继续前进将塑件从推件板中顶出。、工作原理顶出前期,注塑机顶杆推动8推杆1、4和推件板3同时移动,使制品从型芯2上脱开一定距离,完成第一次顶出。继续顶出时,由于三角块7的作用下使推杆1做超前于推件板3的移动,从而将制品从型腔中顶出

12、。功能及作用推动塑件平稳,安全、可靠,保证零件的完整性。 技术要求推杆与推杆孔之间一般采用 H7/f8 配合。应用范围适用于塑件为薄壁罩形件等。图2.5-12.6 U形框架式二次顶出机构 模具结构特点是在动模固定板上安装了U型框架2,在顶出板上装有摆杆3,在型腔推件板6上装有圆柱销8,在推件板6上装有限位钉4.顶出时,首先摆杆3受U型框架2的约束,使它只能作直线运动,进行第一次顶出,当限位钉4碰上限位拉板时,同时摆杆3脱离U型框架2,摆杆3摆动,此时型腔推件板6停止运动,完成第一次顶出.顶杆5继续运动,将制件从凹里顶出,完成第二次顶出.图2.6-12.7斜导柱滑块式二级脱模机构如图所示开模后,注塑机中心顶杆推动推板,使推件板和中心推杆同时动作,完成一次顶出。滑块在斜销的作用下移动,使推杆的移动速度大于推件板,完成二次顶出。图2.7-1定距钉 动模座板 垫块 推板 推杆固定板 支承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