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2948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海南省海口市2018届高三语文3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文素质与背诵论语道德经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文理分科只能教出“1/4个人”,这话说得不错。现在教育 越来越畸形,为什么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办起教育来越来越背离马克思所说的要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呢?真是咄咄怪事。文理分科,始自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一切向苏联学习,把以前办得还不错的高等

2、教育 搞了一个院系调整,这一大手术伤筋动骨,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缓过劲来,以清华大学最典型。 许多研究性的大学,办成纯理工、甚至是纯工科的大学,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应付全国统一 的高考,于是在高中阶段开始文理分科。我是1957届的高中生,在1959年就开始了文理分科。 这种做法不仅在高中时代就剥夺了学理工的同学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而且到了理工科大学 或纯工科的学院(如北京的八大学院),再也感受不到人文的气息,一天与符号、公式打交 道,培养了许许多多单面人。这些年来,许多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的老教授谈起此事无不痛心疾首,而喜欢津津乐道 数学家苏步青如何写得一手漂亮的旧体诗;地矿学“开山大师”丁文江,如何

3、广泛涉猎人文 学科领域,对现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我想,杨 叔子先生大约就是这一类理工科教授,不同的是杨先生不仅感慨,而且还在积极地致力于改 善。然而改善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科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 的,也不只是少数高校教授的事,甚至不单纯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人文素质应该 从孩子的学前就受到关注,家庭是第一关。当然不是逼迫孩子学这学那,而且家中有一 种 文明氛围。建国五十多年来,受教育面扩大了,受教育的人大大增加,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 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感觉却是文明下降了呢?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用杨先生的话说怎么就少了点“文气

4、”呢?关键在于人文素质的降低,这不仅体现在学校里,更多的还反映在社会上。提高人文素质要从小学做起。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50年来中小学文科教育之弊, 其中提到过去我们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然而,语文难道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写文章吗? 我认为不是,语文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举凡传统上优美的诗文,古今中 外进步的、具有博大爱心的、有代表性的著述都应该让孩子接触到,篇幅巨大的也可以做一 些节选,哪怕尝鼎之一脔。中小学教育有12年,长久地浸润其中,其素质必然会受到熏染。 到了大学我主张无论文理医农都要有“大一国文”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从成年人的角度理解 人文精神,培植人文素养,懂得社会

5、的责任。读这些多了,必然是心胸开阔,“腹有诗书气 自华”,杨先生说的“文人气”也就来了。过去研究性的大学所实行的通才教育也是建立在 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中学毕业生基础上的。几十年前痛批过通才教育,后来好像也未为之正名。当然,这些说起来,好像有些迂缓,但人文素质的“素”,正像中庸所说“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素”一样,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一个人 内在的“气”,而且能向外发散,这需要长期的浸润熏染。用一些机械方法让他口诵、默写、 甚至倒背如流,大约也只是“入乎耳,出乎口”,“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我欣赏杨叔子先生一些惊世骇俗的大胆作为,例如,他要求博士研究生在上台答辩前先

6、要背老子,后又增加背诵论语前七篇。过不了论语和老子关,休想从他手 里毕业。这些反映了他对单面的畸形教育的挑战。实际上,这种不满是许多人都有的,大家 只是说说就算了,可贵的是他就敢把这种不满化为行动,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施。如果这种 做法作为象征性的行动是值得张扬的,但对他的博士生人文素质提高有多少帮助、对整个教 育中的人文教养的缺欠有多大补益是值得推敲的。1. 下列有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现在中国的教育是畸形的,降低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并不是 真正符合马克思教育观的。 B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短时间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全社会都有责任。但 家庭应该首先担

7、负起责任来。 C上世纪50年代起,为适应院系调整和全国统一高考而实行的文理分科教育,弊病颇 多,作者是有亲身体验的。 D作者认为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该把“大一国文”作为大学开设的必修课,这是提 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觉得杨叔子院士就是一位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老教授,而与众不同的是,他还 是一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行动者。 B杨叔子院士要求自己的博士生,除了学好他们自身的专业外,还必须提升自己的人 文素养,例如要求他们背诵国学经典。 C杨叔子院士要求博士生答辩前,先过老子论语关的做法,是对当今教育的 一种补救,但在作者看来,实效

8、可能不大。 D作者赞同人文教育,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一定要多读、多背、口诵、默 写,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人文素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切向苏联学习,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院系调整,这措施伤筋动 骨,使得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缓过劲来。 B文理分科之后,从高中到大学都剥夺了学理工的同学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再也感 受不到人文的气息,培养了许许多多“单面人”。 C建国五十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学 生的人文素质降低了。 D提高人文素质,中小学教育很关键,五十多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文科教育失败的根 本原因在于政治性

9、过强,上成了“政治课”。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薛琡,字昙珍,河南人。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 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琡曰:“宗庙之礼,不敢 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 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 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迁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人,

10、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 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 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 天穆谓琡曰:“不用

11、君言,乃至于此。”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琡亦推诚 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 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愿王无渡河也。” 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 赠 官 。 自 制丧 车 , 不 加雕 饰 , 但用 麻 为 流 苏,绳 用 网 络 而 已。 明器等 物并 不 令 置。(选自北齐书)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

12、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 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B.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 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C.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 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D.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 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也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黎元,也作“黎玄”,即百姓,民众。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 黎庶、苍生、氓等。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

13、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 C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明器,文中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皆受 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薛琡治狱有方。他把被囚禁的人召集到华林园,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他因此得到魏孝明帝的嘉奖。B薛琡主张朝廷任人唯贤。在吏部时,他反对尚书提议建立的论资排辈选择官员的制度,为此两次向皇帝进谏。C. 薛琡在军事上有一定的远见。他曾先后向元天穆和高祖进言,意见均没有被采纳,事 后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

14、。 D薛琡一心为国,力行节俭。高祖西征,他极力进谏;他临终前,告诉儿子节俭办理自 己的丧事,用当时通行的服装装殓。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5 分)(2)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金缕衣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自遣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8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 分)9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

15、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_.(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茶仙 刘树江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 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