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七年制中医内科)2008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27567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渴(七年制中医内科)2008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消渴(七年制中医内科)2008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消渴(七年制中医内科)2008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消渴(七年制中医内科)2008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消渴(七年制中医内科)2008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渴(七年制中医内科)200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渴(七年制中医内科)2008(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 渴,高彦彬 教授,定 义,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症。 糖尿病、甲亢、尿崩症,消渴病病名的沿革,“尿病”:殷商甲骨文 “消”、“消渴”、“消瘅”、“肺消” “三消”、“消渴病” “膈消”、“消中” “消渴”、“消中”、“消肾” (“肾消”) “上消”、“中消”、“下消” “食亦”、“风消”、“脾瘅”,中医学对消渴病发展的贡献,最早记载了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最早记录了糖尿病的诊治医案; 最早提出了过食肥甘、形体肥胖、情志失调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 最早提出了糖尿病患者尿甜的症状; 最早提出了体育疗法; 最早提出了饮食疗法; 积累了丰富的治疗方

2、法,如中药、针灸、食疗、体育、气功、推拿按摩等。,消渴历史沿革,诸病源候论:“其病多发痈疽” 宣明论方:“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儒门事亲:“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肺痿劳嗽” “水肿”、“中风”、“心痛”、“坏疽”、“阳痿”,消渴病的中医病因,素体阴虚,五脏虚弱,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本脏:“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肝脆脾脆肾脆,则俱善病消渴易伤。”,素体阴虚,五脏虚弱,后天阴津化生不足。 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泌浊”、“上输于脾”以及气的推动。津液输布排泄有赖于脾的转输,肺的宣降,肾的蒸腾气化、若各种致病因

3、素使生化阴津的脏腑受损,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则导致阴津不足。,肾虚学说,东汉张仲景创肾气丸治疗消渴病,开补肾治消渴之先河。 唐外台秘要:“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 明赵献可:“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 ” 清陈士铎:“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消渴,则无不同也。” 近代施今墨:本病虽有肺、胃、肾之分,但病本在肾,即标虽有三,其本为一也。,脾虚学说,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 灵枢本脏:“脾脆善病消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脾脉微小为消瘅。” 晋脉经:“消中脾胃虚,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 明慎斋遗书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治疗上十分重

4、视养脾阴。,脾虚学说,张锡纯:“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因中焦病,而累及于脾也。在治疗上张氏自拟玉液汤、滋膵饮,重用黄芪、淮山药、猪胰、鸡内金等益气健脾之品。他认为黄芪“能助脾气上升”,山药“能补脾固肾”,“又能滋液补脏,使其散膏充足”。又说:“俗传治消渴方,单服生猪胰子可愈。盖猪胰子即猪之胰,人之胰病,可补以物之类也。”,饮食失节,形体肥胖,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损耗阴津,易发生消渴病。 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 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 形体肥胖 素问通评虚实论“

5、消瘅肥贵人膏梁之疾也。”,精神刺激,情志失调,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 “ 心境愁郁,内 自燃,乃消症大病。 ” 四圣心源消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本与少阳相火为表里。 ”,外感六淫,毒邪侵害,外感六淫,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 旁及脏腑,化燥伤津 亦可发生消渴病 。 秦景明症因脉治中将消渴病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外感三消(澡火三消、湿火三消)和内伤三消(积热三消、精虚三消)。,久服丹药,化燥伤津,在中国古代,自隋唐以后,常有人为了壮阳纵欲或养生延寿而嗜服用矿石类药物炼制的丹药,致使燥热内生,阴津耗损而发生消渴病

6、。 唐代服丹药的就有太宗、高宗、宪宗、武宗、宣宗等,他们的症状都是“燥甚”“病渴且中燥”、“肤泽日消枯”、“疽发背而崩”等。,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液,发为消渴。 外台秘要:“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糖尿病的中医病机,消渴病的中医病因,素体阴虚,五脏虚弱 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精神刺激,情志失调 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久服丹药,化燥伤津 长期饮酒,房劳过度,消渴病的中医病机,病变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病程迁延,久病入络,气阴两伤,络脉瘀阻 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痰浊瘀血阻络,脏腑衰败,气血逆乱,诊 断,临床症状 血糖

7、,鉴别诊断,口渴症:无血糖升高。 瘿病:伴有突眼,颈前肿大,心悸,汗出等。无血糖升高。,辨证要点,辨病位:肺燥、胃热、肾虚 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辨本症与并发症,1 基本治疗 治法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以背俞穴、足少阴经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胰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三阴交 太溪,配穴 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烦渴、口干舌燥者,加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加合谷、上巨虚、丰隆、中脘;便秘者,加天枢、腹结、阳陵泉、大敦;多尿、盗汗者,加复溜、关元;阴阳两虚者,加关元、命门;合并视物模糊者,加光明、头维、攒竹;头晕者,加上星;上肢疼痛或麻

8、木者,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疼痛或麻木者,加风市、阴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者,加风池、大椎、曲池、血海、照海,预后转归,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晚期出现并发症,如能积极干预也可带病延年。 并发症晚期或合并真心痛,中风(中脏腑)者,预后较差。,预防调护,宣传教育 合理饮食 适当锻炼 心态平和 积极配合医生,坚持合理治疗,结 语,证候特征: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禀赋虚弱 基本病机:阴亏,五脏虚弱 病机演变: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血瘀证贯穿始终 晚期出现并发症 病变脏腑:肺、脾胃、肾 治疗原则: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本病和并发症的治疗: 调护:,【按语】,1针灸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对其并发症亦有很好的效果。 2因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容易化脓感染,用穴要少而精,注意严格消毒。 3患者应控制饮食,多食粗粮和蔬菜,节制肥甘厚味和面食,严禁烟酒,保持精神的调养,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性欲,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 4近年来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常为肥胖,而三多症状不明显,因此,应注意诊断鉴别。,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