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得材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12612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课一得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课一得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课一得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课一得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课一得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课一得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课一得材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一课一得”教学模式初探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习得更多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技巧,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成为所有语文教师所研究的方向,追求的目标。当然,一堂语文课上下来,不可能仅仅是一个方面有所得,因此这个“一得”其实是“得一”,得一条语文之道。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本人也充分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活动,需要每位上课老师拿出看家本事真枪实干,精选教学内容,清晰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设问,并在课堂教学中致力于研究学生的“所得”。一、选准文章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种手法、一段文字,甚至是

2、一个标点。通过对“切入”点的深入感悟,激活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让他们由这个切入点扩展到整个面,这样的课虽不面面俱到,但是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开拓了一个异样的精彩的世界。如在教学成语故事的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文中的“戳”这个字,由这个“戳”字引申开来,引导学生大胆设问:文中的楚国人用什么“戳”什么?文中共出现了几次“戳”?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合作探究出答案交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从而对文章的内容做到了深刻的理解。二、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一篇课文所承载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所蕴含的感情也是深厚繁复的,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精”要“实”,要能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因

3、此,内容选择应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因为要遵循一课一得的要求,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语文课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舍取得,以退为进,真正地以课文为例子,在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知晓的膜拜中醒来,真正让教学内容的选择服务于学生的语文训练。例如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学童话,最大的特色体现在人物对话上,通过丰富多样的对话形式和生动形象的言语描写,勾勒出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于这样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文章,教学时底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生动鲜明的形象肯定是必要的,这也是新课标对中年段语文阅读提出的要求。不过这样一篇有趣的文章,如果只是一味地品析词句,岂不让学生的学习兴趣

4、大打折扣?我想应该针对文本的特点,让学生一课能有一得。既然对话是这篇课文的特色,为何不能把训练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如果学生真能有滋有味地读好这两个人物,不正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吗?于是我把本节课的内容确定为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读中感悟,进而加深对文中形象的感知上。我采用了多种朗读形式:有时是创设情境读,比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我的言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在和我的一句句交流对话中体会台风的狂怒。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台风,他们的情绪随着台风感情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有时是引导学生结合想象朗读,因为想象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让他们边读

5、边想象眼前会出现一头什么样的巨兽?以他们的经验看来,无非就是狮子老虎之类的猛兽。在此基础上,我抓住“巨”字,引导学生想象台风是不是真的就像它们一样?这样一来,学生的头脑中出现了“台风像头疯狂的巨兽”的形象,从而以悟导读,以读促悟。整节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读得兴致盎然,真正实现了一课一得的目标。三、知识内容举一反三。“一课一得”,是在一堂课内完成一个总体学习目标,其它的学习活动都将围绕这个学习目标来展开。因为目标多了自然难以高质完成,俗话说得好,“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不到”,教学过程中平均用力,无主次之分,无重难点之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这样下去,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势必走入

6、“广种薄收”的境地。“一课一得”,就是让学生学一知一,学二知二,并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又如英英学古诗一课,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中那首古诗静夜思是有一定困难的,可以算作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所在,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获,成为我设计教学过程的着力点。于是,细读文本之后,我发觉,下面英英所说的那段话,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够大体读懂的,可以算作“已知”。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英英所说的这段话读通、读懂,并将它与静夜思中的句子关联起来,让他们经历一个由此及彼、由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也就不太困难

7、了。四、深挖文本,拓展延伸。语文课,自然最根本的地方是要上出语文味。语文味道从哪里来语言文字!如果一旦撇去了语言文字,就是彻底的抛弃了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对话、感悟、写作等等,归根到底,就得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因此,语文的课堂,语言文字的训练始终是重中之重。离开了语言文字谈语文,语文就什么也不是。咬文嚼字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中一种常态。好的语言文字练习,应该使学生通过练习,不但在丰富词汇、丰富句式上有所长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

8、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例如:军神一课的教学,品读完课文的关键语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相遇了,他们亲切地交谈起来沃(师):你好,很高兴能够再次见到你!刘(生1):你好!沃(师):现在你的眼睛感觉怎么样了?刘(生1):挺好,谢谢!沃(师):给你做的那次手术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你为什么坚决不肯使用麻醉剂呢?刘(生1):因为眼睛离大脑近,我怕会影响神经,脑子坏了我就没办法打仗了!刘(

9、生2):麻醉剂会使神经麻痹,我怕影响我的脑子,没有清醒的大脑我还怎么与狡猾的敌人作战啊?沃(师):可是摘除坏死的眼球不是一般的手术,是要把烂肉一刀刀割掉的呀!刘(生3):我不怕,因为对我来说,一个清醒的大脑比什么都重要,我还要用它来指挥战斗,保卫祖国呢!刘(生4):这点疼不算什么,我能忍,能够打跑鬼子我连牺牲都不怕!沃(师):你真勇敢!为了消灭敌人,保卫自己的祖国,宁可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看到你当时手臂青筋都暴起来了,新床单也被你抓破了,这么疼,你为什么不大叫呢?刘(生5):因为我是男子汉,而且是军人,如果这点疼都不能忍住,那还怎么上战场杀敌人啊!刘(生6):因为我是军人,军人就应该勇敢

10、坚强!沃(师):你真让我佩服!在如此剧烈的疼痛中,居然还能数清我一共割了几刀,你简直超出了凡人,坚强得就像一块钢板,在我心目中你就是“军神”!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谓“一石二鸟”。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有所得的课堂吧。当然,小学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得”的东西很多很多,比如低年级的学会识字、学会朗读,高年级的学会阅读,学会鉴赏有关听说读写的一切知识的掌握都要体现年段特点,教师不要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教给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

11、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要让语文课带上感情色彩,要让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一知一,学二知二,并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总结、比较,找出学习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之,顾名思义,“一课一得”,重在授人以渔,切莫贪多。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突出重点、一课一得是个好办法。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是保持知识,而是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的负担的目的。为了防止知识的混淆和有用观念的遗忘,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纵向上由上而下不

12、断分化,在横向上综合贯通。即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一课一得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也就是说,在一节语文课里,讲一个知识点,把它讲深讲透,让每个学生(至少极大部分学生)都能了解、掌握,这样通过几年的教学,学生一节课一节课积累知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能学到很多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是教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会一点;只有懂了,会了,才算是“得”了,这就需要改变教师只管讲,不管用的教学。每一个训练点的教学,要使学生“一练有一得”;每个课时的教学,要使学生“一课有一得”;完成每一次训练作业,也要使学生“一题有一得”。这样大“得”与小“得”,分“得”与总“得”,形成“得得相联系”的完整的和有特点的教学。使语文课堂教

13、学细化,能力知识化,知识能力化,一课能一得,课课相连,从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日积月累则“滴水成海,聚沙成塔”,形成完整的知能体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一课一得”与“教学内容取舍”主持:安徽 葛莉“一课一得”成为了近期教师口中的热点话题,在追求“一课一得”的同时,一线教师常常思索着:“一课一得”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湖南刘昌稳);每一课得什么?每个单元得什么?每个学期得什么?(江苏宋慧娟);一节课上,得“意”、得“言”、得“法”,如何把握?“一课一得”是随机的“得”,还是有计划的“得”?是否有依据?(江苏徐志华)为了更好地追求课堂的实效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我们

14、将围绕“一课一得”与“教学内容的取舍” 的话题,从四个层次进行讨论:一、您怎样理解“一课一得”?主持人:个人认为“一课一得”指一节课让学生有一个收获,获得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者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您理解的“一课一得”是什么?“一得”的“一”指的是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可太多,也不可太泛,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杭州曹爱卫)“得”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要聚焦,围绕一点展开学习,这样学生的“学”就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了。(江苏龙霞)“一课一得”是学生每一课都有所收获。(重庆龙华)“一课一得”是要每课定好重点,设计围绕这一重点,教学突出这一重点,结果要完成这一重点。(山东李笃强)“一课一得”是每节

15、课要有一个核心目标,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性的一得。(安徽李竹平)“一课一得”指教学了一次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于训练,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提升。(湖南刘昌稳)“一课一得”指的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贪多求全,只取一点,重点落实。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连点成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螺旋上升,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安徽薛万久)有计划的“一课一得”更具实效,单元整体备课的基础上,一课一得,整体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吉林刘立群)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一课一得”,形成一个序列后,肯定有收获。(江苏杨卫东)二、您觉得自己的课堂落实了”一课一得”吗?举例说明

16、做法,谈谈你和学生各有什么收获?(湖北李声智):针对二年级农村学生写话质量不高的问题,将二年级每个单元说话依据文本内容与表达特点分解成了若干目标,有句式、词语、结构一年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说话、写话都有着显著的区别。(浙江朱增明):四年级上册白鹅一课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围绕一个重点词“高傲”来写,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来表现鹅的高傲,采用“看贬实褒”的表达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而白公鹅一课,就要学生尝试着用学习过的方法来具体应用,比较与白鹅一课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了。两课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一课一得”于细微处体现出来。(安徽薛万久):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从作者的思路、编者意图、言语形式、思想内涵、遣词造句、写作动机、时代背景等方面来解读文本。从文本原生的阅读价值、文本的教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