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材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11592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猫》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猫》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猫》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猫》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猫》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猫》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猫》材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3:济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登记表工作单位:博文中学联系电话:88324691姓名张珊珊性别女出生年月198705职务教师教师编号20123700142004276任教学科语文职称中学二级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培训起止时间培训内容培训级别组织单位学时学分2015.1-12课程标准学习校本学校20202015.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校本学校222015.2消防知识安全教育校本学校222015.10指导规化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学校662015.2-2015.8学科业务培训县区区教研室2015.9-2015.12学科业务培训县区区教研室2014.9-2015.7国培远程研修国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606

2、0学校审核意见经审验,该同志_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已取得_学分。审核证明人:(单位盖章)年 月 日市教育局审定意见(盖章)年 月 日注:培训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校本郑振铎猫的阅读思考和教学设计肖培东一、这篇文章是散文还是小说?教学这篇文章,首先要思考的是它的文体。像散文?像小说?很写实,很有解读诱惑力。这篇作品很难把它当做小说来读,这就是郑振铎小说的特别之处。小说的最高境界就是觉得它不像小说,它是真的。作者的儿子郑尔康曾经回忆父亲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我家的猫,也有遇到灾难的时候自从上述那两件猫的事件发生不久以后,父亲便写了他的家庭的故事的第一篇猫。”这说明,本文所记的并

3、非作者亲身经历,借这件事来阐述自己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态度才是本意。猫写在1925年11月7日,地点是上海。此前,作者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科学、民主、博爱”思想影响,但在那个时候,他思想上极度“彷徨”如鲁迅,看不清更找不到中国的出路。于是,1925年到1927年,他创作了16篇组成写实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猫是其中的第一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观照社会,审视人性。小说,我们就更能解释文章的情节设置的巧妙性与刻意性。为什么前两只猫那么漂亮,而且一只比一只有型?为什么“我”的难过会更加增多?为什么会有两只美丽

4、的鸟儿?为什么第三只猫会特别注意并凝望它?为什么有只黑猫闪过,又正好捕捉到了小鸟还让我看到?为什么我觉得对不起第三只猫两个月后它又死去,而且是忽然,是死在邻居的屋脊上?为什么我最后永不养猫?小说,我们才能更深刻的思考文章的思想。它究竟要说些什么?二、文章在诉说什么?初读猫一课,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爱护弱小动物,关爱卑微生命这样的主题,学生们也能够很容易地在文中读出这样的主题。徐志耀老师在启蒙生命的责任郑振铎解读中说:“我们在教学中这样一个问题常常无法回避:为什么作者在文本写道自此,我们家永不养猫,如果仅仅是关爱弱小的生命,他完全可以如当今社会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一样,继续收留那些流浪的猫犬,用自

5、己的关爱来弥补无心的过失。他没有这样做,说明文章的主题绝不应局限于这个层次上,其中还包含着作者更深层的思考。”最后一只猫虽然丑陋,可也是一个鲜活生动的生命,“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让我们感觉如此温暖,安静,美好。可是“我”却无情地去棒打它,甚至“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我”的暴怒、虐待,“我”的被针刺过的良心,“我”的妄下断语,没有判断明白带来的冤苦等,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学生都能读出,文章也明明白白地写出来了。那么,教学要教什么?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孩子能读出的东西(重温也是一种教学),更要教出他们应该要读出却还没有读懂的东西,而且,教法不是告知,是在教师

6、的点拨下感悟体验最终收获。回到文章深处阅读,我们会问,针刺良心,刺出了什么?“我”严于律己、自我解剖又得出了什么?“永不养猫”的负罪感的背后又是什么?人性的多面性!生命的平等、自由的诉求!维护生命价值的可贵!尊重生命的漫长的路,强弱之分的社会状态,人性中的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暴露提示着人性中善良、仁爱、公平、正义等美好一面的觉醒。文中的“我”剥夺了小猫的生命,“我”的忏悔和负罪又说明什么?过深的解读对初一学生而言,自然不适合,但一点都不去思考文本的深度,教学必然走向浅表化。我们应该教学生认识到:判断未明,勿轻结论;否则,既伤人,又害己。而且,我们还应该通过郑振铎先沉重的笔触去感受“一个时代

7、知识精英对生命的尊重与高度的责任感”,语文,才是一种文字的精神的滋养和唤醒。三、“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第二只猫走失后,“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里的“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深深思索。第三只猫,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诉说,它不是也被这些“不知名的”夺走了所爱的东西吗?生命,尊严,平等,自由,价值等,这是猫的所爱,也是所有生命的必须。这些“不知名的”是什么?人性中的丑陋、阴暗面,自私,残暴,地位等等。这样一想,文章的情节被打通了,文章的理解也更加顺畅了。这堂课,我们就来找这些“不知名”的东西,就来思考“我们所爱的东西”,作者写作的目的

8、就从这里亮堂开来。四、几只猫?文章写的是养猫的事情,但标题不是“养猫”,是“猫”。本来文本写的是“我”和四只猫的故亊。 “可是,绝大多数的老师却只讲前三只猫,好像文本中就没有第四猫一样,这说明我们语文教学文本解读问题是不小的。因为不讲第四只猫,就证明没有读懂这文,极大地流失了猫文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尤其是不能将此文上升到更加“有用”的境界。”(徐江不能忽略第四只猫而且是“黑猫”)徐教授说:“一个语文老师需尝试锻炼之,给初中生作出上述归纳以薰陶学生,使他们对文本内涵有升华性认知,为进入高中作操作性归纳打下基础。语文阅读所谓“感悟”者,此之谓也。当今阅读教学效果低下,老师少此意识、少此能力是重要原因

9、之一。”这里的“尝试锻炼”,很让人感动。只为考试而教学的教学,最后必然只有一个冰冷的分数,而为语文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质量而展开的教学,奠定的才是人生的基础(包括分数)。小说(或者就说散文),要读出更多的意蕴和深刻,教学,要让学生在文字中折腾?作者隐喻在文本里的是什么,猫仅仅是猫吗?小说要展示的是社会百态万象世相。三妹最爱猫,我呢,也“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可第三只猫丑,难看,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就不是真爱猫的真爱生命的人。而“我”的棒喝,“妻子”的怒骂,陌生人顺手抱走第二只猫等等,都足以证明人性中

10、的负面因素。我们咒骂着抱走猫的人,却用自己的冷酷残暴和武断毁灭着一只猫。若不好好拯救,走出怎样的心灵污泥,我们未来的遭遇又何尝胜过那只死在屋脊上的猫?至于张婶,她最没地位,最是可怜,“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她自己不就是那只任人咒骂的可怜的猫吗?可是她,也“向来不大喜欢”比她更低一级的猫。这就是“我们”,“我们”也是猫!五、我的教学设计肖培东1、三次养猫的共同点是什么?(亡失,难过)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个设计,有很强烈的阅读意识。既考量整体阅读,又需要归纳比较。2、找出三次“难过”的语句,从“更”“比”字的鉴赏中感受“我”的心情和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我心里

11、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至此,我家永不养猫。“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你怎么能看出“更”难过?“比”字又说明什么?(天灾人祸己过,“一缕酸辛”“只得安慰”“也”“也”“好久”“十分难过”“良心受伤”“永无”“永

12、不”)“更”文章的重点在第三只猫上,“比”文章的主要写法是对比。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很轻盈,又很厚实,文章的结构、重心、感情和手法,都在其中。我为自己点赞!3、读第三只猫的语段,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妄下断语?阅读小说,就是要利用主问题挑起理解争端,多角度涵盖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元素。这是我这堂课的最重要的问题,集中在第三只猫上,不去做三只猫的外形、习性、来历和地位等的比较(这些比较就是零零碎碎的寻找,缺乏思考深度,学生肯定找得出)。教学,要有聚焦点,要有发力点。课堂,是我们展开阅读碰撞的课堂。哪些因素呢?我想学生的回答有:猫的“凝望”(作案动机),猫的“好像”吃着什么,猫畏罪潜逃,现场鸟的死状,張

13、婶的无言,妻子的咬定(教学中,果然是这里呈现高潮,学生的解释多角度)学生容易忽略的是猫的被厌恶,这点其实很重要。它的“若有若无”,被人“不大喜欢”“觉得难看”,还有主观上的不改变自己不进取,“仍不改”,都为故事情节的推进设下伏笔。而这一点又可以回到猫的本来特点上,很自然地和前两只猫比较。这样,“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怎么理解“于是”中的情感?语言品味,感悟文字温度,在语言文字中寻找作者隐藏的东西。这样,借这个主问题,把教学引向重点,又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个性,关键是落实文中语言,回答要有文本依据。同时,这一部分文字中,多个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写非常精彩很见性

14、格,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好,读出人物的特征为后面文本主旨理解做好铺垫。4、猫死了,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那猫一定也有要说的,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小说体验阅读,为主题解读蓄势。5、第三只猫死了,按“我”的话说,“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夺走的是猫所爱的什么?“不知名的”又是什么?这里,开始为深化理解做思考了。“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良心的背后,什么在失去?这个问题指向很深。生命,猫死的是生命,但所爱的也被夺去了:尊严,平等,自由,价值,诉说和辩护的权利不知名的是什么?是棍棒,是怒斥,更是我们人性中的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等等。这样一思考,我们就慢慢地走向猫最要诉说的人性和生命观。6、文章还写到几只猫?黑猫逃走了,但逃不脱它的命运。张婶呢?我们呢?我们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中的渺小的猫?反思,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美好”,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