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584356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第一部分 专题四 遗传、变异与进化 第三讲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一、选择题1(2015福建泉州模拟)化学诱变剂羟胺能使胞嘧啶的氨基羟化: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育种学家常用适宜浓度的羟胺溶液浸泡番茄种子以培育番茄新品种。羟胺处理过的番茄不会出现()A番茄种子的基因突变频率提高BDNA序列中CG转换成TACDNA分子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D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解析: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并没有改变DNA中嘌呤与嘧啶进行配对的规则,

2、所以不会出现DNA分子中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的情况。答案:C2(2015北京十二校期末综测)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B“嵌合体”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C“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D“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解析:“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A正确;“嵌合体”(4N细胞)可以产生含有38条

3、染色体的配子,B正确;“嵌合体”不同的花(2N细胞和4N细胞)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正确;二倍体的葡萄(2N38)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形成的植株,它的根尖细胞中的染色体应该是38条(染色体没有加倍的)或76条(染色体加倍的),D错误。答案:D3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D减

4、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突变植株为父本,减数分裂产生的雄配子为和,后者不育。正常情况下,测交后代表现型应都为白色性状,而题中已知测交后代中部分为红色性状,推知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含B基因的可育花粉,而产生这种花粉最可能的原因是减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故D最符合题意。答案:D4下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和,和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C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解析:由题图可知,图a为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基因

5、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性状可能没有变化;图b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生物性状也随之改变;二者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答案:D5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雄蜂是单倍体,雌蜂是二倍体,二者不属于同一个物种C与二倍体水稻相比,单倍体水稻植株弱小、籽粒较小D恶劣环境中多倍体植物较多,说明多倍体植物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强解析:单倍体体细胞中可能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也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在自然状态下,雄蜂和雌蜂交配后可以产生可育后代,因此属于同一个物种;单倍体植株弱小、高

6、度不育,一般不会产生种子;恶劣环境中多倍体植物多,可说明多倍体植物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较强。答案:D6现有小麦种子资源包括:高产、感病;低产、抗病;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A利用、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B对品种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Cc的培育不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中获得c解析:欲获得a,应利用和品种间杂交,A错误;欲获得b应对进行诱变育种,B错误;诱变育种可以产生新基因,因此a、b、c都可以通过诱变育种获得,C错误;基因工程可定向改

7、变生物的性状,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中获得c,D正确。答案:D7如图表示培育新品种(或新物种)的不同育种方法,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过程的育种方法能产生新的基因B过程的育种和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过程自交的目的不同,后者是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D图中A、B、C、D、E、F中的染色体数相等,通过过程产生的新物种的染色体数是B的两倍解析:A选项正确,过程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能产生新的基因。B选项正确,过程的育种和过程的育种分别是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均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选项正确

8、,过程是为了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表现型,过程是为了筛选符合生产要求的纯合子;D选项错误,E中的染色体数是其他个体的一半。答案:D8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BA组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直接用于生产CB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秋水仙素等物质DC组育种过程中,必须用射线处理大量的高秆抗病植株,才有可能获得矮秆抗病植株解析:育种过程中直接用于生产的品种一般是纯合子,在杂交育种过程中

9、F2矮秆抗病植株有两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只占1/3,杂合子占2/3。答案:B9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共同进化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黑色与灰色桦尺蠖在不同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比例会发生变化,共同进化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抗生素的滥用是对抗药个体起了选择作用,从而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大,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在不断选择作用下,不良

10、性状对应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小,C正确。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D错误。答案:C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所以基因突变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分别是两个种群,但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C因为马和驴杂交后产生了骡子,所以马和驴这两种生物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因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物种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解析:基因突变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环境,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分别是两个种群,但它们仍属于一个物种,B正确;生殖隔离是指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由于骡子是不可育的,所以马和驴是两个物

11、种,这两种生物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通过多倍体育种形成新物种,D错误。答案:B11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物种最终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b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内因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D欲判断d与b是否为同一物种,只需看b与d能否自由交配即可解析:由图可知,物种a经过地理隔离,最终形成不同的物种b、c,产生了生殖隔离,A项正确;b和c是不同的物种,它们的基

12、因库有很大的差异,所以b、c不进化为同一物种,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项正确;判断两个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要看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若能自由交配,还需看它们交配后产生的子代是否可育,D项错误。答案:D12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B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D图中甲

13、、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解析:根据图解,开始时A、a的基因频率相等,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二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题干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甲曲线淘汰不利基因的时间很短,应该是淘汰了显性基因,故甲曲线表示自然选择对a基因有利时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乙曲线表示自然选择对A基因有利时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B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C正确;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甲曲线是淘汰显性

14、性状个体(AA、Aa),所以a的基因频率很快达到1,而乙曲线表示环境淘汰的是隐性性状,在这过程中杂合子Aa还可以存在,A的基因频率达到1的时间较长,D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遗传学上将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携带基因一起丢失的现象叫缺失,若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体在相同区域同时缺失叫缺失纯合子,仅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而另一条正常叫缺失杂合子,缺失杂合子的生活力降低但能存活,缺失纯合子常导致个体死亡。(1)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_发生改变。(2)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AY与一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子代中有一只白眼雌果蝇。为探究这只白眼雌果蝇的产生是缺失造成的,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两个生物小组

15、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判断。甲小组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_期细胞的_,与红眼果蝇对照,若出现异常,是缺失造成的;反之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乙小组选该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若杂交子代中_,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若杂交子代中_,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缺失造成的。(3)若已确定(2)中的变异是由缺失引起的,则选取乙组方案中的杂交组合产生的杂交子代让其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的概率为_。解析:(1)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携带基因一起丢失的现象叫缺失,所以缺失能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2)为探究白眼雌果蝇的产生是缺失造成的,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判断。方法一:染色体缺失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但基因突变不能,所以取该果蝇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制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与红眼雌果蝇对比,若染色体结构正常,则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反之,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