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典与未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566233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典与未来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典与未来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典与未来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典与未来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典与未来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典与未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典与未来(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中國高血壓及相關疾病高峰淪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经典与未來 广元中心医院 倪水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导致起搏功能和/或冲动传导障碍,产生一系列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一、定 义,1967年Lown首先倡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一词 1968年Ferrer 进一步阐述 1972年Rubenstein将病窦综合征分为三组,二、历 史,正常儿童中有65%存在窦房阻滞 心电图发现有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 搏患者0.4% SSS在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中所占比例:美国:52%(1981) 中国:50.1-52

2、.0%(2002-2005),三、发病率,2002至2005年 各类起搏器适应征所占比例(%),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0(6):475,四、病 因,慢性病窦综合征的病因,引起急性病窦综合征的常见原因,1907年Keith等发现 1910年Wybouw等描述特性,五、SA解剖,位于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入口处: 长10-20mm 宽厚2-3mm 心外膜下1 mm,窦房结血液供给: 右冠57% 左冠39.3% 双侧 2.9%,SA内细胞组成,P细胞(起搏细胞、窦房结细胞),具有自动起搏的特性 T细胞(过渡细胞) 心房肌细胞,P细胞自发性舒张期(第四位相)除极 (自律性) 1951年Woodbu

3、rg记录跨膜电位,六、SA电生理特性,3Na+,2K+,ATP,+ + + + + +,- - - - - - -,- - -,+ + +,细胞类型 静息电位 Ik1 If 自动除极,PC -70mv 无 有 有(-40mv),心肌细胞 -90mv 有 无 无,PC舒张期自动除极示意图,Ik1,If,-70mv,- -,+ +,AP是其电生理基础,离子流和基因调控 是其遗传学基础,心脏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肾脏供血不足,七、临床表现,头昏,黑 曚,晕 厥,心悸,心绞痛,心衰,腰酸痛,尿少,肾衰,AVB,16.6%,5%-10%,TE,16%,Af,8.2%,SSS并存,1-2%/年,1.6%/

4、年,病窦分四型,缓慢型:经典型或基本型 慢快型:慢 - 快综合征 快慢型:快 - 慢综合征(无病窦特征,称“假性病窦”).在正常窦律时发生:快-慢(一过性). 双结病/全传导系统病变型,(一)常规12导联ECG 窦性心动过缓 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 双结病 全传导系统疾病,八、窦房结功能检查,SAB,窦性停搏,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相鉴别,慢-快综合征,(二)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分钟; 度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秒; 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作停止后,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秒。,(三)电生理检查,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1500ms/继发性长间歇

5、/室性逸搏(“双结病”) 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CSNRT=SNRT-PP间期(窦性)525ms 窦房传导时间(SACT)SACT=1/2(A2A3-A1A1)SACT120ms SNRT、 SACT敏感性在各自单独测定时仅约为50 %,联合测定时则敏感性为65%,特异性为88%。,1977年中华内科杂志邀请有关专家研究制定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参考标准”可谓“经典”之作,能紧密结合临床,具体、实用,可看出老一辈专家严谨、务实的学风。,九、诊 断,(一)诊断标准,病窦综合征 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2秒); 长时间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 ( 50次/分)。 快慢综合征(BTS) 双结病

6、 全传导系统障碍,(二)可疑诊断,Af,室率,电复律是窦房结恢复时间2秒。 窦性心动过缓,多数时间心率50次/分;或和窦性停搏时间2秒。 在运动、高热、剧痛、三度心力衰竭等情况下,心率增快程度明显少于正常人的反应。,尚应写明以下诊断,病因诊断:如不肯定可写“原因不明” 功能诊断:如阿斯综合征,急性左心衰竭等 心律失常:描述观察到的心律失常,本病起病隐匿,进程缓慢,病程一般较长,可存活5-20年。据Sutton统计病窦综合征的存活率:1年是85%-92%,5年是62%-65%,7年以上是52%,其生存率与是否伴有明显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有关。,十、病程和预后,避免使用一切减慢心率的药物; 无心动过缓

7、引起的有关症状,可不必治疗; 有心动过缓引起的有关症状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十一、治疗,(一)病因治疗 (二)对症治疗,(三)中医药治疗,以补气为主 以温阳药为主 以活血药为主 以温经升阳药为主 另外,一些中药如参类、麻黄、细辛等有增加心率的作用 。,针对气虚、阳虚、血瘀,(四)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适应症:明显的临床症状、晕厥、 “黑曚”、阿一斯综合征等和慢-快综合征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类药者。 目的: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能有效防止发生晕厥和猝死,固律型VOO 按需性VVI AAI 生理性双腔DDD 变时性DDDR(当时认为是最完美的 生理性起搏器),起搏器的进展,对起搏器的新认识,以

8、往对病窦病人安装起搏器是根据病情及经济情况分别采用: VVI AAI DDDR 但近年又有新的认识.,2,568例植入 DDDR或VVIR起搏器患者 的死亡率、突发事件 6.4 年随访结果,CTOPP试验,近年来,大病例组的循证医学资料表明:DDD(R)起搏模式对生存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衰等几乎等于VVI(R)起搏模式,DDDR起搏器存在不良性右室心尖部起搏 ,并非是完美的生理性起搏器,几项循证医学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心律相当于室性自搏性节律,这种过去被称为非生理性起搏方式的实质是病理性起搏 VVI与DDD右室起搏的危害相同 右室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左室间隔与游离壁不同步,不同部

9、位的左室游离壁不同步,右室起搏的危害,右室起搏可引发“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acing-induced cadiomyopathies) 现已公认,右室心尖部是 最差的起搏部位,其造成 有害的电机械作用。 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进 一步损害左室功能。,右室起搏的危害 起搏性心肌病,右室心尖部起搏6个月随访发现深部心肌紊乱,右室心尖部起搏部位的组织学改变,80年代-90年代初,90年代中,现在,房室同步性(第一阶段),变时性(第二阶段),心室同步性(第三阶段),心室同步化起搏使生理性起搏 跨入了一个新时代(第三阶段),心室同步性: (1)左、右室的同步 (2)间隔壁与左室游离壁的同步 (3)左室游

10、离壁不同节段的心室肌同步,心室同步化起搏的方法,鼓励自身的房室传导:将DDD起搏的AV间期没置较长 减少心室不同步起搏:采用最小化心室起搏(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其起搏模式可自动转换,(ADDR),(A-VB),(A-V良好),AAI,DDD,2007欧洲心脏病协会(ESC)起搏治疗指南:MVP功能是病窦综合征患者各种情况时必选的起搏模式,同步化心室起搏,其包括双室再同步化起搏(CRT)以及一定程度保持双室同步的心室新部位起搏:右室流出道起搏,右室流入流起搏,间隔部位起搏,His束起搏。,RV Outflow Tract or RV Septum or LV septum?,其他部位心室同步起搏,其他部位心室同步起搏,关于植入久永性心脏起搏器的适应征 2008ACC/AHA/HRS指南,新指南的特点,基本沿袭2002年指南的内容,但更强调: 心动过快相关的临床症状是植入起搏器的前提 不应作为预防房颤的指征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随着基因和细胞移植技术的发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心脏起搏由“器械”走向更完美的“生物起搏”新时代,(6)心脏生物 起搏器,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Thanks!,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