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559277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解析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解析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解析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解析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命题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史记中记载:殷商的太甲“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则当即把他放逐到桐宫。伊尹的行为表明A. 商朝的相权超过王权 B. 商朝未确立等级制度C. 先秦君权还不是很大 D. 民主观念已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材料说的是大臣伊尹放逐帝王太甲督促其改正过失的故事,放逐的理由是“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逐帝王,说明先秦时期的君权还不是很大,故C正确。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最早出现丞相,故A错。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国家,故B错。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之一,是近代民主发展的影响,

2、故D错。点睛:对于古文资料,要进行翻译,抓住核心信息“放逐”,在此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君权受制约,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宗法血缘关系B. 家国同构观念C. 中央集权意识D. 安土重迁理念【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

3、立,宗法制虽然消亡,但这种“家国一体”的宗法观念却延续下来,A项只强调了“血缘”这一“家族关系”的信息,而国家政治未概括在内,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C项错误;安土重迁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选项。点睛:拓展思路: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曾长期维系封建统治秩序,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另一方面,具有血缘宗亲特征的宗法制不仅对后世

4、政治带来“亲贵合一”政治特征,也不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相处。3.有学者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做了研究统计发现,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这种变化反映战国时期A. 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B. 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C. 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D. 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由“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说明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故选A;初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贵族是官员的主要来源,平民政治尚未代替贵族政治,排除BCD。4.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

5、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 人声鼎沸B. 鼎鼎有名C. 三足鼎立D. 问鼎中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中的“鼎”的含义是天下,或统治权力,结合备选项中“鼎”字含义只有问鼎中原符合上述含义,故D项正确;A B C三项含义与“鼎”字中的“天下”一项含义不符。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

6、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 中央集权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独断性和随意性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信息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6.古代某王朝大臣上奏:“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7、以德施。实分其国。必削自销弱矣。”该材料的主旨是A. 客观分析西汉初的政治形势 B. 建议皇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C. 深刻揭露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D. 准备采用武力削平地方势力【答案】A【解析】材料“.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可知推行的是推恩令,是汉武帝推行的制度。材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指的是西汉郡国并行制下诸侯国势力过大,引发七国之乱的史实,故选项A客观分析西汉初的政治形势正确。诸侯国不是边疆,故建议皇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是唐末五代十国的困境,故C错误。“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非武力削平,故D错。点睛:

8、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推恩分子弟”,明白材料的核心内容在于推恩令。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材料:推恩令的背景、内容和作用,进而找到材料的强调点为推恩令的原因“西汉初的政治形势”。7.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与陕西中、北部差距较大;但是,行省划界时不将它们划入四川反而划入陕西。据此可以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 便于传达政令 B. 提高行政效率 C. 扩大国家疆域 D. 防止地方割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汉中和安康应划入四川却划入陕西,制造地方行政管理的麻烦,出发点是为了防止

9、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由“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知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内容,而是强调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排除B。行省制度的实行可能会扩大国家的疆域,但材料没有强调,排除C。8.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 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带有主观性B. 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C.

10、 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D. 反映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的不断的探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A项错误;宋代的“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一定程度上减少舞弊现象,但并不能杜绝,故B项不对;“行卷制”和“糊名制”是对科举制的发展完善,使人才选拔更加公正,故C项错误,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9.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

11、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A. “丞相者,联之股兹,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B. “(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C.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D. “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答案】C【解析】材料“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指的是宰相专权,祸乱国家,指的是宰相制度的弊端。“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去除了宰相制度的弊端。所以,材料观点是对宰相制度的评价。选项A指的是丞相制度的设立,故A错。选项B,指的是丞相制度的运行原则,故B错。选项C,“秦设相之患

12、”,指的是宰相制的弊端,故与材料一致,故C正确。选项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指的是中书省下属机构的设立,与材料表述观点不一致,故D错。10.清朝雍正、乾隆之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中枢机构是A. 内阁B. 六部C. 理藩院D. 军机处【答案】D【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属于清朝中枢机构,故D正确;A是明朝时期设立;B属于执行机构;C属于负责少数民族机构。11.“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闸。”在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措施中哪一项为之提供了保障A.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B. 实行“陶片放逐法”C. 设立陪审法庭D. 发放“观剧津贴”【答

13、案】D【解析】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这和材料中的“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是一致的,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A、B、C选项都没有体现“贫穷”的内容。12.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 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

14、专权局面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用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氏族部落。雅典被分为城区、沿海和内地三大地区,各大地区再分为十部分,称为三一区。通过抽签,从每个大区中各抽一个三一区,合成一个地区部落。通过改革,地域原则代替了血缘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A、B是梭伦改革的内容和影响,D是伯利克里改革的影响。故选C。点睛: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意义:基本上铲除了

15、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13.从考古发掘和古典作家提供的材料来看,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的出席人数不过占公民总数的1/4或1/5。这主要说明A. 并非所有雅典人均可履行民主权力B. 并非所有合法公民均能参加公民大会C. 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仍存在许多弊端D. 雅典民主只是部分公民的民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日常例会中出席人数不足的现象,并没有说明雅典公民缺席公民大会的原因。故A、B、D三均项无法体现。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实践上存在许多弊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14.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 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 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C. 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D. 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答案】C【解析】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