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555042 上传时间:2018-12-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4部分 世界现代史 第10单元 第30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0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点1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黄金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3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

2、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则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二、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3历程20世纪六

3、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1)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三、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1)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2)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四、“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4、,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由此问世。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形态。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探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料一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史料二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

5、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说明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去纠正自由主义的弱点,以实现经济的最大发展。(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调整。史料运用(1)指出史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提示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

6、干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提示“病症”:“滞胀”。解决办法: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史论归纳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

7、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加强对公路、铁路和电力的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材料反映了英国()A为应对经济危机持续影响采取措施B顺应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C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方向D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

8、能D20世纪30年代,英国是为了度过经济危机而采取题干中的的措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并不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可以判断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新科技革命不相吻合,故B项错误;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强化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故D项正确。2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B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国富论,自由主义盛行;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自由主义失灵,罗斯福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

9、策,奉行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但只能缓解这种状况,不能消除“滞胀”;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曲线代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曲线代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从整体来看,此图反映了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故选B项。3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德国制造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那么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

10、潜能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B根据“交互”“智能联网”等可知德国经济的变革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故B项正确。4下表为1947年至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及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单位:十亿美元)。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导学号:61600135】年份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194760301980527241993111817.620001566.615.8A技术革新步伐减缓B国际竞争日益加剧C产业结构调整加速D知识经济开始崛起C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长,说明产业技术革新快,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与国际竞争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制造业总产值迅速增

11、长,但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却不断减少,这说明美国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考点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1)农业措施: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结果: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其再度出现危机。(2)工业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局限性: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

12、位。(3)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2结果(1)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由于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和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缓慢下来,经济停滞下降,苏联陷入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国家结构提

13、出“更新联盟”的构想2影响(1)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2)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轻巧识记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理解史料研习归纳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

14、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史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解读史料注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史料一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同时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2)史料二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重工业方面,特别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未得到解决。(3)史料三反映了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形象地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史料运用(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提示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结果: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3)史料三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