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2018年12月[1137]《中药学》大作业答案

上传人:奋斗 文档编号:61518174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2018年12月[1137]《中药学》大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2018年12月[1137]《中药学》大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2018年12月[1137]《中药学》大作业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 药学 2018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中药学【1137】 A卷大作业 满分:100分一、大作业题目1. 请简述中药性能中“四气”的定义、所代表的作用及如何概括得到的?2. 中药配伍的定义是什么?“七情”中包括哪六种配伍关系?请分别作简要解释。3. 请简述生地黄与玄参的功效主治异同。4. 请简述苍术与厚朴的功效主治异同。5. 请简述人参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及性能特点。6. 请解释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并介绍川芎的功效、临床应用与性能特点。7. 请解释平肝息风药的定义与使用注意。二、大作业要求大作业共需要完成五道题:第1题必做,满分

2、20分;第2题必做,满分20分;第3-5题选做2题,满分40分;第6-7题选做1题,满分是20分;1. 请简述中药性能中“四气”的定义、所代表的作用及如何概括得到的?答: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

3、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然而宋代寇宗奭为了避免与药物的香臭之气相混淆,主张将“四气”改为“四性”。李时珍亦从其说,谓“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燥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能改易,故从旧尔。”。寇、李之论,虽然亦有其理,然而未能说明四气的原始含义。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

4、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

5、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由于寒与凉、热之温之间具有程序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损其阳。至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之药并用,使寒热并调。尤其要辨清寒热的真假,如遇真寒假热之证,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之证,又当选用寒药以治之。切不可真假混淆。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起来。缪希雍谓:“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了药性是由气和味共同组成的。换言之

6、,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物大都如此,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有时气味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其味不同,而作用各异,如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再如桂枝、薄荷、附子、石膏均为辛味,因四气不同,又有桂枝辛温解表

7、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石膏辛寒清热降火等不同作用。又有一药兼有数味者,则标志其治疗范围较大。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活血行气、温以祛寒,故有补血、活血、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可用治血虚、血滞、血寒所引起的多种疾病。 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在配伍其他药物复方用药时,就可能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不同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同用治中气下陷时,则取其味甘升举阳气的作用;若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时,则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若与石膏同用治胃火牙痛,则取其寒性以清热降火。此即王好古汤液本草所谓:“药之辛、甘、酸、苦、咸,味也;寒、热、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

8、四,五味之中,每一味各有四气,有使气者,有使味者,有气味俱使者所用不一也。”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既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又要掌握每一药物气味的特殊治疗作用以及气味配合的规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2. 中药配伍的定义是什么?“七情”中包括哪六种配伍关系?请分别作简要解释。答: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七情是单位要的应用同药物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的总称。单行与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

9、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作用。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

10、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由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3. 请简述生地黄与玄参的功效主治异同。答:生地黄、玄参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病证。但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两者使用注意:凡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5.

11、 请简述人参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及性能特点。答:定义: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临床应用:1元气虚极欲脱证;2. 脾肺气虚证;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4心悸、失眠、健忘;5阳痿,宫冷。性能特点:本品甘温,为大补元气之品,拯危救脱之要药。入脾、肺、心、肾经,故又补脾、肺、心、肾气;气足则津液充盈,故又能生津止渴;元气充则心气得养,心神得宁,心智得聪,故还能安神益智。可“治男妇一切虚证”,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7. 请解释平肝息风药的定义与使用注意。答: 平肝息风药是指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功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及肝风内动,抽搐惊痛等病症。平肝息风药如钩藤、天麻、地龙、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全蝎、娱蛤等。应用平肝息风药应注意:本类药物药性多属寒凉而主沉降,但也有偏于温燥的药应区别使用。对于脾虚慢惊的人,羚羊角、砒帽等寒凉药应忌用;对于血虚阴虚的人,应慎用偏于温燥的药物如全蝎、娱蛤等。应用本类药物时,还要根据病因和兼症不同,予以相应的配伍。如因热引起者,须配清热药;因风痰引起者,须配化痰药;因阴虚引起者,须配养阴药;由血虚所致者,须配补血药。-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