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二)教学设计 (1)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2598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诗歌(二)教学设计 (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外国诗歌(二)教学设计 (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外国诗歌(二)教学设计 (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国诗歌(二)教学设计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诗歌(二)教学设计 (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 外国诗歌(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波德莱尔、马拉美、夏尔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初步了解象征主义诗歌流派。2、 整体感知象征主义诗歌中隐喻、通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重点难点:1、应和、海风的朦胧多意,理解象征主义诗歌晦涩和神秘的美学风格。2、认识、感受象征主义诗歌中通感等艺术手法。教学过程:1、 预习环节:搜集、整理和象征主义诗歌的相关知识,了解其主要特点以及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渊源。2、 课堂教学应和教学(1)学生诵读(可配乐),谈个人体会。(2)学生介绍波德莱尔和恶之花,对波德莱尔独具个性的美学观念有初步的认识。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Charles Baudelaire(18

2、21-1867),法国著名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象征主义文学的鼻祖.他出生于巴黎,六岁丧父,七岁母亲改嫁,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一层阴郁的暗影,产生了“永远孤独的命运感”。他生活漂泊无定,在巴黎路易大帝中学就读时成绩优异,但不守纪律,后被开除。在花花世界巴黎,他博览群书,生活浪荡,以至贫困潦倒,他决心以诗歌来探测存在的现象与真意,来完成至深的欲念与想望。他认为,诗人是通过想象看到了宇宙间事物的交感,洞察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感应”,从而达到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创作出一种抛弃浪漫主义纵情吟叹的诗歌,使之成为对人的悲剧命运的抒情体。他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痛苦、反抗和颓废的一生,但他不是一个颓废的

3、诗人,而只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和鄙夷,并向往和追求着光明。他的苦闷、忧郁,正是“世纪病”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他的作品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他是一位“强有力的艺术家”。波德莱尔 从1841年开始诗歌创作,1857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这是一部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罪恶和世纪病的病态的艺术花朵,是一部艺术技巧十分高超而思想内容又极其丰富的作品,诗作想象奔放,构思精巧,格律谨严,形式完美,同它内容的悲观、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思想,全部的心灵,全部的信仰以及全部的仇恨。”诗人写“恶”,反映了他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

4、圣”事物的强烈向往,正如高尔基所说,他“生活在邪恶中,却热爱着善良。”(3)思考与探究:A、应和被称为“象征派的宪章”,诗人在诗中用什么方法阐释他的诗歌主张? 隐喻。在象征主义者看来,自然不是一种僵死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的世界,在万物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都充满了丰富的关联,正如此诗第一节所呈现出的想像:“自然”的庙堂之中,每一根柱子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它们用神秘的方式“模糊隐约的语音”相互交流着,形成一座“象征的森林”。这座森林与弗罗斯特的“树林”不同,在其中穿行的人不是感觉到困惑,而是也参与柱子或树木之间的交流,树木和人在相互凝视。实际上,“象

5、征的森林”本身就是宇宙、人生的一个象征,在不同事物的相互呼应中,所有的存在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在人的感官、人的内心之中,就深深藏着这个“整体”的秩序和奥秘,即诗中所言:“正如悠长的回声遥遥地合并/归入一个幽黑而渊深的和协”。象征也是一种创作的方法,这种创作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既然诸多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应和,那么诗人想像力的作用,就在于揭示那些隐藏的“应和”关系。 B、如何理解“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 在象征主义诗人的笔下,各种感官、形象、词语,都发生了奇特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呼应,日常语言、日常逻辑的无形桎梏随之被打破,在语言自由的跳跃、连接中,更多表达的可能性

6、涌现出来。这种手法在应和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特别是所谓的“通感”手法,诗人直接写出了它的含义:“香味,颜色和声音都相互呼应”。嗅觉、视觉、听觉乃至触觉,本来是不同的感官,感受不同的刺激,但诗人也让它们发生了“呼应”。似乎为了展示“通感”手法的魅力,诗人在第三节也亲自实验了一下,在不同的感官之间架起桥梁,试着想像:为什么“香味”会“新鲜如儿童的肌肤”“柔和如洞箫”“翠绿如草场”呢?这有违一般的常理,却扩张了我们经验的可能,颜色、触觉、气味与乐音,错综在一起,同时唤醒读者的各种感官。至此,诗人好像还没有尽兴,继续渲染出一个无限扩张的“香味世界”。许许多多的古怪的“香味”,都发出自己的声音,“歌唱性

7、灵和官感的狂欢”。海风教学(1)结合应和,比较诵读,进一步感受象征主义诗歌的风格。(2)学生介绍马拉美生平,诗歌创作的主要特征以及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贡献。马拉美的诗歌主要特点表现在:追求语言美、句法多变化和音乐性,确立了自由诗的形式;诗歌有多种象征含义,导致晦涩难懂(后期诗作尤其如此,需要读者去发现含义);具有深奥的哲理。(3)思考与探究:A、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总体说来,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希望自己的灵魂不受到任何的束缚。这中间可能还掺杂着创作的苦闷、心灵的焦灼等等情绪。B、结合自身感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慰藉教学慰藉安排学生自读。思考与探究:体会诗中表现出的

8、对“爱”的坚贞和执着,结合诗句分析“我”在叙述曾经的爱时,心情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破碎的时间里,它将去哪里?”面对离去的爱,诗人依然生活在对旧日的回忆中。片片段段的一级,分散在破碎的时间中。第二阶段:“我生活在它的深处,像一艘幸福的沉船。没有人知道,我的孤独,是它的宝藏。在它飞升着掠过的正午线上,我的自由挖掘它。”诗人仍然在心底里咀嚼着曾拥有的爱并深深陷入其中。第三阶段:“它不再是我的爱。每个人都可以谈论它。它不再忆及。”诗人跳出深深陷入的爱并“自由挖掘”它;重新燃起的对爱的希冀与担忧,渴望与企盼。3、 布置作业:拓展阅读魏尔兰、兰波及其他法国象征派诗人的作品,谈谈你对应和、海风等象征主义诗歌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