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_练习1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2595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_练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劝学_练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劝学_练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劝学_练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劝学_练习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_练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_练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 练习1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5分)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5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下列句中“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5分)A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5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

2、也,而绝江河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5分)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3、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7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用心一也用

4、心躁也8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选文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分)译文:_(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分)译文:_二、课外拓展(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醉书斋记郑日奎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

5、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

6、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紧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7、;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注】 科头:不戴帽子。刺: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刘伶断饮:刘伶戒酒。晋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省:知道。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

8、“醉书”的一组是()(3分)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A BC D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癫狂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

9、;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D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3分)译文:_(2)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4分)译文:_参考答案1A解析B项“有”通“又”;C项“生”通“性”;D项“”通“煣”。2B解析A项“博学”,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

10、凶。3D解析ABC三项均为兼词“于此”的意思。D项为语气词。4B解析ACD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用作动词。5C解析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判断句。6A解析A项“利”应该解释为“使快”。7D解析D项两个“也”都是助词,表判断。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引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文;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于是”。8C解析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后天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9(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

11、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10D解析D项“赚”应解释为“诳骗”。11C解析A项两个“以”相当于“而”,连词。B项两个“者”译为“的人(或事)”,代词。C项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不译;第二个“之”为代词。D项两个“与”都为介词,译为“跟”。12B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表明藏书的情况,描述读书的动作,表明悔于“醉书”,与表现“醉书”无关。故排除ACD三项。13B解析B项“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判断不当,原文中说“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并非拒绝会见客人。14(1)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12、(2)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誓言。【参考译文】在堂屋左侧打扫干净一个房间,作为书房。明亮的窗户,白色的墙壁,很恬淡安静的样子。(屋内)摆有两张几案,一张放笔墨,一张放香炉、茶碗之类。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躺卧。书架书筒各有四个,古今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麈尾等各种杂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早晨刚一起床,我帽子还没有戴就去抹掉桌上的灰尘,给砚台加些水,把墨和丹砂铅粉研磨好,将笔蘸足墨汁做好准备。然后随便拿出一卷书坐下来翻阅。不久读到心领神会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畅快淋漓地写些感想体会,上面的字大半因此看不清了。有时

13、候,我或唱或叹,或笑或哭,或生气骂人,或郁闷难受,或大呼痛快,或深感惊异,或躺下思考,或起身狂跑。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于是私下相互议论,等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酒端茶来,我都不知道拿来喝。有时不小心碰到杯子,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生气地责骂,之后婢女就不再端来了。有时过了用餐时间还没吃饭,下人们没有敢来催请的。只有妻子时常透过门帘观察我,找到机会才进来,说:“到午时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可以。妻子出去后,我又忘记了。汤和肉都凉了,再加热等候,这样子得好几遍。等到吃饭了,我仍然带着一本书一起去,边吃边看。汤菜虽然凉了,或者快要变味了,我也觉

14、察不出来。甚至有时误拿一双筷子随意圈点所看的书,许久才发现不是毛笔。见此情景,妻子和奴婢们没有不偷偷发笑的。晚上我常常要坐到午夜时分,回头看看书童下人,没有谁在旁边。不久身边却有鼾声响起,起身一看,原来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来访,帖子送进来后,碰到我正专心校对书籍,没有立即会见。客人等久了,就很生气地责骂我,或者把原来的帖子要回去,对此我也都不知道。大概我性格严厉急躁,家里人禀告情况时间不恰当,我就把他(她)骂出去,而对事情的急缓也不再过问,因此仓促间没能告诉我。家里盐米等琐细的东西,都是我妻子操持,很有条理。我因此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读书的嗜好就更加怪僻了。有一天我忽然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对书的痴迷,就跟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您不会是效仿刘伶戒酒的方法,只是骗取我的酒肉,填饱自己的肚子吧?我也只是看着您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罢了,不能帮您实现您的打算的。”听了妻子的这番话,我惊疑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誓言;再说,我嗜好诗文,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