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说课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1614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赤壁赋》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赤壁赋》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赤壁赋》说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赤壁赋》说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说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 (一) 课前给学生唱了几首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拜、鲜活的面容。都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面的歌曲。 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学生读易中天品三国之“赤壁疑云”。 (二) 把诵读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并把诵读随机变成品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几句话,学生熟悉初中学过核舟记。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窈窕”二字,曾经在哪里出现过? 学生回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二字使我想起了一首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余音袅袅,不绝于缕”呢?想没想到一个人王小玉?白妞说书,人们如是说,“三日不绝”

2、;更有人说“三月不知肉味”不是不吃肉,也不是吃不起肉,耳闻目睹口鼻身心全都陶醉于高雅音乐之中,安能辨肉味之佳美与否哉!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还能背诵曹操的那首短歌行吗? 学生齐背。 “孟德之困于周郎”,想起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啦? 赤壁之战。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东坡与辛弃疾分别写过什么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刚才大家听我唱过什么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都付笑谈中。” “逝者如斯”,谁说的话? “孔子。下一句是,不舍昼夜。” “盖将自其变者皆无尽也”爱因斯坦对一个年轻人这样解释

3、相对论:一对热恋的情人整整一天都呆在一起,如同呆了一瞬间;一个学徒于三伏天守候打铁炉,当然会是度日如年。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当然不一样。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以把它转换成:“不是我的,分毫不取”;然后再添八个字:“属于我的,寸土不让”。如何?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现代汉语通常会把“无”换成“不”。 (三) 回顾初中第五册的诗词五首, 理解古代文人儒道合一的人生观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极入世。即便因“时不利兮”“无道则隐”而被迫“独善其身”之时,也在时刻准备着,等待“天下有道则见”,“达则兼济天下”。只因为“学而优则仕”。因为一心“治国平

4、天下”。 即便是归隐,也是他们入世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曲线从政”的“终南捷径”。 孟浩然极想入世却无人引见,所以给张九龄写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名句是什么?(“汽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人称“谪仙人”,隐而有名被征召,却又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所以落得“拔剑四顾心茫然”。他的行路难里,有两句诗,表现了他遭遇挫折之后依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哪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陶渊明不肯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向“乡里小儿折腰”,飘然而隐且作归去来兮辞。他觉得为了那一点点可怜巴巴的工资而让心灵受委屈,不划算,于是宁可“种豆南山下”,喝喝酒、弹弹琴、采采菊。饮酒里边,他成了“结庐

5、在人境”的大隐,为什么?(“心远地自偏”)诗中还有什么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白居易和范仲淹仕途相对较顺,部分地实现了“兼济天下”的愿望,写了不少直陈时弊反应民生疾苦的诗文。观刈麦里“私自愧”,“愧”什么?(“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他在自责:我没作多大的贡献,凭什么该拿这么多的工资? 范仲淹的渔家傲里,既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迈精神,也有思家念亲的儿女情长。最能表现塞下秋景的语句是?(“长烟落日孤城闭”)结尾的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头发为什么白、征夫为什么流泪?(“燕然未勒归无计”) 总之,初中学过的诗词五首,正是儒家入世思想的极好注脚

6、,是封建文人怀济世之志,“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儒家思想的一份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书。 (四) “苏子”与“客”实为一人,即苏轼自己。 “苏子”就是内在的苏轼、儒家的苏轼、“兼济天下”的苏轼;“客”就是外在的苏轼、道家的苏轼、“独善其身”的苏轼。 苏轼心怀“治国平天下”之志,以天下之忧为忧,以百姓之福为福,却仕途坎坷既不见用于王安石,也不被司马光所喜。结果,由京城贬至地方,由黄州贬至海南,最终客死常州。 他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且放白鹿青崖间”。 然而,他不! 即便长期被贬、备受压抑苦闷时,他也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即便身处黄州,他也能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

7、放壮词;即便左迁惠州,他也能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来作自我身心调整;即便流放海南,他也对家国对苍生忧思难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苏轼伟大的苏轼! (五) 我教赤壁赋的感受 进入“角色”。我教赤壁赋时,我就是苏轼。 现代文教学的许多方法,可以用在文言文教学中。 旁征博引,温故知新。 我会唱的歌有几千首,领唱水平在业余歌手中也算一流。这也算是该课的亮点之一。 我的普通话或许不够标准,但却韵味十足工作二十三年来,我一直处在普通话的环境中。我把诵读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并时常给学生进行表演式朗读。 我和学生平等协商,欢迎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提意见、提建议;不搞

8、小动作,有话好好说。 我和学生分工合作:基础知识由学生自己解决(他们手里都有资料);我只负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 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

9、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教学程序及设计: 一 (一)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

10、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二)题解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11、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关于“赋” 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赋”着力于铺阵事物,较多地掺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

12、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洞箫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重点便新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五)学习第一段 ( 这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为全文定下悠扬和谐的音调 )

13、1、抽读第一段,正音。 2、全体朗读一遍。 3、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 澄澈、幽美。 (六)学习第二段 ( 这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萧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悲哀,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 1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14、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4、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 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5、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 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教师简述如下: 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

15、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七)小结两段 (八)下面我们利用剩余的时间背诵一、二段 1对于古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2组织朗读。 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学生自读三遍。 3、组织背诵。 教师投影背诵提示一,学生根据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 投影背诵提示二,全体齐背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