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501552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窦娥冤体现悲剧之民族特征 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誉窦娥冤一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可以说,它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悲剧特点。一从窦娥冤的题材来看,它着力于抒写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从中挖掘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悲剧主人公,正如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所表述的:“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贵族的故事”,西方古典悲剧作家总将目光投射在伟大人物身上,直到18世纪,狄德罗才提出抒写普通人生活的主张。19世纪俄罗斯文学才开始出现“小人物”悲剧。西方古典悲剧多为命运悲剧,到了莎士比亚笔下,展示了复杂的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则出现得比较迟。而窦娥冤首先是一出社会悲剧:它深刻揭露元代社会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残酷的高利

2、贷盘剥;混乱的社会秩序;腐败的吏治让人看到了造成小民呻吟号呼的既不是抽象的命运,也不是他们自身性格的缺陷,而是整个社会的黑暗。中国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现世精神,决定了富于斗争性的作家必然不是将矛头指向未知的神的残酷无情而是统治者的昏庸与暴行;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使得他们在与底层人民接近的过程中深入体察了他们的不幸与抗争,情操与追求,唯其如此,才能写出窦娥冤这样深刻动人的社会悲剧。窦娥冤同时也是一出性格悲剧。从表面上看,窦娥先是作为被买卖的童养媳,后又成了无依无靠的寡妇,最后沦为阴谋的牺牲品,在社会面前她是十足的弱者,她的一生都受人操纵。她的悲剧从最初就被决定了。其实不然。她的悲剧有相当程度上是

3、自主选择的结果她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她的善良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所以,她的敌人必置她于死地,而她又自愿为亲人牺牲了自己。这种自主选择生动地照应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古语。她的性格悲剧不是由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关汉卿在对她命运的关注中,倾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使窦娥冤娥的形象,不同于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的怯懦委琐的阴暗面,而具有人文主义的光辉,作家对之寄予的不仅是怜悯与同情,更是歌颂与赞美。二亚里斯多德不赞同戏剧的“双重结局”,即兼具悲喜两种尾声。从窦娥冤剧来看,第三折赴法场后,窦娥的故事就已结束,但第四折中鬼魂

4、复仇,窦父平冤又为剧本加上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如何看待这一点呢?可以说,它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决非简单的因果报应观。中国传统思想中很早就有了因果观念,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盛兴后又与其轮回报应结合,积淀在整个民族的心理之中。对之要加以具体分析,它既可以蒙敝人心,削弱斗志,但也表现出劳动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善必胜恶。也未必不能看作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戒。第四折并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全剧悲剧色彩: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正义不能申张,唯有寄托在不可信的鬼魂复仇和清官政治上,不是更加凸现了法律的苍白和人民的痛苦?不是加深了它的认识价值吗?从另一方面来说,第四折也是窦娥斗争精

5、神的延续,生不能申冤,死也要化鬼复仇,正是法场指天骂地,立下三桩誓愿的必然发展,可以说,让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这一悲剧观念,是极富民族色彩的。在窦娥冤剧中还流露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中国人习惯上常将“天象”和“人事”结合起来,认为“人事”可以影响到宇宙运行现象。这一种朴质的观念在窦娥冤剧中演化成了最富浪漫主义和斗争精神的一幕:法场立誓。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

6、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应当注意的是,窦娥在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等几支曲子中猛烈地抨击“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愚贤枉作天!”与其说是对命运、对“天地”神明存在的怀疑,不如说是恪守秩序又被秩序出卖的小人物对整个秩序合理性的怀疑。否则就不能理解她紧接下去为什么又唱:“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她是坚信除了置她于死地的秩序之外必定存在着一个更合理的秩序,在她的时代里,她的悲

7、愤也只能如此倾泻。关汉卿让不可知的“天地”终于在一个小女子的身上显示了奇迹,既是控诉,也是对主人公的斗争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正义与公理的呼唤。所以,决不能将这视为用“神迹”来进行简单化处理。这一点,与西方古典悲剧中主人公始终与命运处于对立地位,受命运的摆布与支配不同。三就结构而言,一般认为,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个“高潮”一般与西方悲剧中矛盾结集的顶点不完全相同。与其将之视为情节上的高潮,不如说是主人公情绪上的高潮(它不是通过回顾和发现将主人公命运由顺境推向逆境的爆发点,而是她斗争情绪的爆发点)。女性地位低下,不能自主抉择生活,窦娥先被卖作童养媳,后又守寡,虽然很痛苦,但时代给她

8、规定的观念使她默认了不公正的命运,所以的情绪尚处于平衡状态。这从两支唱词可以看出: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亲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天下乐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蔡婆引来张驴儿父子,她表现出讽刺和不满,情绪开始上升。后庭花避凶神要择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鬏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亲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

9、破口!青哥儿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刬的便巧?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赚煞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张驴儿做嘴脸科,云)你看我爷儿两个这等身段,尽也选得女婿过,你不要错过了好时辰,我和你早些儿拜堂罢。(正旦不礼科,唱)则被你坑杀人燕侣莺俦。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俺公公撞府冲州,挣的銅斗儿家缘百事有。想着俺公公置就,怎忍叫张驴儿享受?(张驴儿做扯正旦拜科,正旦推跌科,唱)兀的不是俺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这几支唱

10、词锋芒毕露,她之所以不留情的讽刺婆婆,痛骂张驴儿父子,是不满婆婆的软弱,张驴儿父子的无耻,更是坚信正义是在她一边的。她性格中刚烈的一面绝不允许她任人摆布,“节义”的观念就成为支撑她的精神力量。但逼婚未成,又出现暂稳定,从张孛老死后她劝蔡婆的话中可以看出:斗虾蟆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症候自知。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缎匹,又无花红财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不是窦娥忤逆,生怕旁人论议。不如听咱劝你,认个自家晦气,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也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

11、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昷惶泪。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当被诬陷时,她愤怒,但仍寄希望于官府:牧羊关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外百事不知。他推道尝滋味,吃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大人也,却教我平白地说甚的?直到无辜受刑,拒不屈招,情绪上扬,但为了婆婆又压抑了。采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天那,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黄锺尾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

12、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赴法场一刻,所有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如火山般爆发了出来。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所以这一刻,就是高潮的临界点。相比之下,她生活中的危机,都事先一个个暂时解决了。在桃杌太守判案后,她的命运已无任何转机的可能,法场并非面对面的斗争,所以不完全是情节上的高潮。这种以主人公斗争精神一层层剥露最终显示最高尚精神核心的结构方式,是相当独特的。四西方古典悲剧要求严肃、崇高、凝重,与喜剧相区分,以激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窦娥冤要求的不仅是同情,更是义愤。它并不对苦难作直观式描绘,而是写意化了,并且呈现出悲喜

13、杂糅的特点:赛卢医、张驴儿父子、桃杌太守既是反面人物,也是喜剧人物,蔡婆的胆小怯懦,同样不乏喜剧色彩。在整体的悲剧氛围下,穿插了喜剧性的小片段,让人们关注焦虑于主人公命运的同时,也发出会心的微笑。如赛卢医的上场诗:“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桃杌太守管告状的张驴儿叫“衣食父母”,要向他磕头。这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喜剧化的手法,但它却让人联想到了庸医误人、吏治腐败等社会现象,也可以起到批判作用。而就在这些闹剧的小片断中决定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并不会因为油滑而冲淡了全剧悲剧氛围,反而更使人感到可悲可叹。总之,窦娥冤是一部真正具有民族精神与民族形式的大悲剧,闪烁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