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483313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师用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出现。2.理解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一、废井田,开阡陌1背景: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使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2出现:商周时期,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3内容(1)所有权上,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2)“公田”: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3)“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4瓦解(1)时间:春秋时期开始崩溃,战国时期被废除。(2)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

2、私有土地;“公田”与“私田”界限打破,一律按土地的好坏收税。(3)标志: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易混易错井田制不同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是各级贵族私有。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思维点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2)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出现(1)时间:战国时期。(2)标志: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全面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2形式(1)君主私

3、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2)自耕农私有土地: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3)地主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3发展(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加剧。(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推动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4后果: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1)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易混易错1均田制分配的不是地主的土地,而是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土地和荒地,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2古代中国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4、存在。封建国家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产生。到汉代,已比较普遍。(2)发展: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3)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3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主题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的变化材料图一图二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

5、的瓦解;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说明了井田制的废除。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土地兼并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由划线部分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中“志在良田”得出土地观念。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

6、观念的影响。提示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中国古代租佃制材料一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招来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材料二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1)抓住材料一划线部分“剥削方式”“地租”等关键词理解地主与佃农的关系。(2)通过材料二划线句子“诚恐客散而田荒”等信息理解佃户与佃主的关系。(1)材料一反映了地主土地怎样

7、的经营方式?提示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租佃经营方式。(2)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示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经营方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农民服力役、“均田”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经营方式:租佃经营处于次要位置的经营方式:田庄经济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一、封建社会不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

8、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从而使土地占有关系很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这就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2土地兼并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地主往往将剥削来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些都使土地兼并日趋严重。3是由封建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封建国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土地兼并,而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及租佃关系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开始出现私田。2战国以来:存在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土地所有制(如均田制等)、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

9、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总体趋势:战国以来,总的趋势是国有土地逐渐减少、私有土地逐渐增加。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他们被迫租种,并将收获物的大半奉献给地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地主同劳动者的依附关系日益松弛,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农耕经济更加成熟。1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反映了当时()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B井田制得到加强C商鞅变法依军功行田宅D土地私有合法化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故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

10、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画像中的收租场景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A B C D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的情景,在图中无从体现,故选B。3(2017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这表明当时()A农业发展迅猛 B曲辕犁推广C井田制恢复 D均田制被破坏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中“远近异法,内外异制”表明原有法令的松弛,“民得自有其

11、田而公卖之”表明均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取代,故选D。4南宋辛弃疾在最高楼一词中曾哀叹:“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这一哀叹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土地易主频繁,这说明土地买卖相当频繁,从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故选D项。5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答

12、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可知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季孙欲以田赋(按田亩数量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左传哀公十一年(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看出这种土地制度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4)这一组材料在实质上反映了什么?答案(1)井田制。特点: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是

13、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变化: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使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大为提高。(3)出现了地租这一新的剥削形式,反映封建剥削关系已产生。(4)这一组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一历史过程。解析第(1)题抓住关键信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即可判断是井田制,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其特点。第(2)题注意提取关键信息“遂及我私”,判断是出现私田。第(3)题注意材料中出现“田赋”这一关键信息。第(4)题需要综合三则材料分析出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一实质。基础达标1与成语“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分封制C宗法制

14、D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2左传记载,隐公八年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交换祊田和许田。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A各国开始税制改革 B土地公有制形成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周天子默许郑国和鲁国擅自交换土地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井田制土地不得转让可知,井田制正在遭到破坏,故选D项。3(2018西安高一检测)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实数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客观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使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故A项符合题意。4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A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B社会经济凋敝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