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483248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必修二教师用书: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课 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开始了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实践,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挫折和失误。2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开始起步,并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逐步地将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与此同时,进行了由点到面的对外开放。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把改革开放伟业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学考内容考试要求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2.中共八大

2、的召开b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时间:1956年底。2三大改造的方式(1)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对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对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思维点拨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图解识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二、中共八大的召开1背景:1956年

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2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3内容(1)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具体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

4、展速度。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缺乏深刻认识。2表现(1)1958年,“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尤其是追求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表现为全民“大炼钢铁”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到1958年底,全国99%以上的农户加入了人民公社。3危害: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同时也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农业遭到更大程度的破坏。4纠正: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5

5、教训: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易混易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2)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四、“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破坏:“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6、。3影响: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图解识记19561976年成功的探索、失误及启示主题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史料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史料解读史料隐含两层信息: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提示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我国

7、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题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史料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

8、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史料解读史料中的划线句子表明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问题思考根据史料,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提示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城市中一而再

9、、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解读说明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说明集体化被明显夸大了。问题思考史料一说明“大跃进”有哪些危害?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什么特点?实质如何?提示危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特点:“一大二公”。实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事件特征影响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

10、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20174月浙江学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

11、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周恩来认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应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方法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故选D项。2.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右图为19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A农业合作化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由题目中图片的文字信息“互助模范”以及时间“1955年”,可知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12、,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以后,故D项错误。3读下图。1958年,为了在“两年到三年”内“超过英国”,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该运动的最大特点是()A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B变革生产关系,追求高速度C公有化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D鼓足干劲,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答案A解析1958年正处于“大跃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是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故A项正确。41962年我国发展农业计划是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8.5%,实际结果是比上一年增长了11.6%。形成良好发展势头局面的原

13、因是()A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B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D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62年”,1960年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题干材料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选C。5(20164月浙江学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

14、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答案(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果: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1956年”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主要任务”“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计划生产按照市场变化的补充”进行概括。对点练考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2017绍兴高一期末)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是()A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C发展小农经济 D实行生产责任制答案A解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主要方式就是成立合作社,故A项正确。2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A1949年 B1952年C1956年 D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