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470585 上传时间:2018-12-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教学平台使用说明一、单元教学内容概况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

2、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本组课文共需认识生字28个,会写汉字25个。能正确使用数量词“副”与“幅”等;能借助字典理解生字,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能结合课文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二、单元训练点落实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结合课文词句,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通过质疑的方法,可与搜集到的材

3、料结合起来引导深入理解阅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的表达感情的方法。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两课可进行一些综合性学习:梳理自己成长的历程与足迹。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交流写作文和写作文的体会,并尝试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引导学生留心成长中的故事,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25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 朱葆桦【教学目标】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

4、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惩罚、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周恩来的生平介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要点】1正确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惩处、抱负、驱使、铿锵有力、疑惑不解、欺凌”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文章中的四字词。2读通课文,梳理内容,初步感受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读出疑问的语气。一、谈话导入,激发

5、欲望:1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个别读,正音:崛。3借助字典理解:崛起(崛,高起,突起;兴起。)说明:文章以名言为题,标杆立意,中心彰显,因此以名言为切入口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这篇课文。这句名言中的“崛起”容易读错,及时正音,理解意思能为后文的学习做好准备。4齐读课题,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5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媒体出示,简介周恩来: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

6、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发生在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故事。说明: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很少,因而有必要在揭题部分即让学生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从而拉近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带来帮助。二、初读课文1媒体出示,指名朗读: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2.教师补充介绍: 20世纪初的中国,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中

7、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中国的领土主权被破坏。教师引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2岁的周恩来3师:为什么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请大家读准字音,努力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给我们叙述了周恩来在沈阳求学期间的哪些事例?试概括每个事例的主要内容。4分小节通读课文。5媒体出示并学习生字新词。(1)注意带点字的读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chn f q knqin hu ln惩处 抱负 驱使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欺凌(2)找找文中的四字词,选词填空。 灯红酒绿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得意洋洋 衣衫褴褛 热闹非凡一个( )的星期天,周恩来和同学看见租界里一条条街道( ),

8、( ),街道旁行走的大多是外国人和( )的巡警。忽然,他们发现巡警局前的人群中有个( )的妇女在哭诉,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站在一旁。6依据提示,说说课文给我们叙述了周恩来在沈阳求学期间的哪些事例?媒体出示填空:周恩来初到沈阳下车后, 伯父告知他中华不振,别去外国租借地, 。周恩来背着大伯和同学闯进租界,发现一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压死而在警局门口哭诉,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洋人还训斥妇女,围观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问读书原因, 同学们踊跃回答,周恩来告诉大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板书:中华不振师:12岁的周恩来听到伯父的劝告,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

9、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三、 研读课文1.学习第一部分,自由朗读1-5节,想一想初到沈阳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男女生合作朗读。4.教师小结:同学们,少年周恩来初到沈阳就听见了伯父的警告,为此他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看个究竟。他解开谜团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课时作业1.抄写词语惩处 抱负 驱使 铿锵有力 疑惑不解 欺凌2.辨析组词征 ( ) 抱( ) 崛(

10、 ) 范( )凌( ) 惩 ( ) 报( ) 倔( ) 犯( )陵( ) 3.读读下列词语有什么特点?找找它们的规律,尝试自己也来写几个。吵嚷 褴褛 4.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时要点】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结合重点词句,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一、复习,引入1.过渡: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沈阳,一下车,伯父的劝告,中华的不振,让这个12岁的少年疑惑不解。让我们一起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来朗读一下。2.学生感情朗读1-6节。二、研读课文师: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周恩来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中华不

11、振意味着什么?我们随文一起来继续学习。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7、8小节,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随文圈注、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想想这些语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说明:在第一节课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本环节要求随文圈注、质疑,直指关键词句,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调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2学习课文7、8节。媒体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

12、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3.交流反馈,自主质疑。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4.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学习理解。(1)媒体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l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这位妇女的亲人可

13、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l 指导朗读,感受妇女悲伤的心情。(2)媒体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l 读句子,结合“不但不、反而、训斥”这些词语体会、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l 说话练习:如果你就是那个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向人们诉说这件事呢?巡警又是怎样回答她的?媒体出示:请结合这段文字,尝试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14、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妇女:“ ”巡警:“ ”板书:洋人 得意扬扬妇女 哭诉巡警 训斥l 指导感情朗读。(3)媒体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l 读句子,结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体会、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l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展开想想象:此时此刻,围观的群众会想些什么?又会怎样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板书:敢怒不敢言l 指导感情朗读。5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说明: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